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上·佳木斯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史 , 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粱王无得入殿门。遂勒不下公门不敬,奏之。簿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敝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廷尉奏当,一人犯跸 , 当罚金。文帝怒,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友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射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夭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事景帝岁余,久之,卒。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B .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C .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D .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廷尉,官名,掌刑狱,秦置,为九卿之一,汉承秦制,后改为大理。 B . 刀笔之吏,古人记事用竹木简牍。有误则以刀削除,故刀笔之吏指主办文书的官吏,又可指帮人办理诉讼事务的讼师。 C . 乘舆,原指车子,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也用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 D . 犯跸,古代罪名,指冲犯皇帝的车驾。跸也指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过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释之颇有才华,终得皇帝青睐。起初张释之因久宦不得升迁想要辞官归乡,袁盎知道他贤能,奏请授张释之谒者官职。张释之分析秦汉之事,受到汉文帝夸赞。 B . 张释之善于进谏,颇有为政智慧。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敏捷,要授予啬夫上林令之职,张释之认为不妥,以绛侯、东阳侯为例,最终劝止了文帝。 C . 张释之刚直不阿,敢于弹劾太子。太子与梁王乘车入朝时,到了司马门没有按照规定下车,张释之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就以不敬之罪弹劾他们。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 D . 张释之照章办事,坚持依法量刑。皇帝出巡,有人突然从桥下跑出,使皇帝所乘坐车驾的马受惊,皇帝想严惩那个人,张释之却坚持按照法律条文只处以罚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②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5. (5) 为什么张释之认为不应该提拔啬夫为上林令?请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