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上·张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说。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秦使甘茂定蜀,还,以甘茂为左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楚怀王怨前秦败楚于丹阳而韩不救,乃以兵围韩雍氏。韩使公仲侈告急于秦。太后楚人,不肯救。公仲因甘茂言于秦昭王曰:“公仲方有得秦救,故敢扦楚也。今雍氏围,秦师不下殽,公仲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然则伐秦之形成矣。”秦王乃下师于殽以救韩,楚兵去。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逢苏代,曰:“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愿君振之。”苏代许诺,遂致使于秦。已,因说秦王曰:“甘茂,非常士也。自殽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彼以齐约韩魏反以图秦,非秦之利也。王不若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使彼来则置之鬼谷,终身勿出。”秦王曰:“善。”即赐之上卿 , 以相印迎之于齐。甘茂不往。苏代谓齐湣王曰:“今秦赐之上卿,以相印迎之。甘茂德王之赐,好为王臣,故辞而不往。今王何以礼之?”齐王曰:“善。”即位之上卿而处之。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 B . 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 C . 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 D . 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B . 左丞相为宰相之职,秦武王始置左、右丞相。文中樗里子是右丞相,他的职位低于甘茂。 C .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 . 上卿,春秋时期,周朝以及诸侯国都有卿。战国时期,上卿是最高的官阶,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甘茂颇有才学,立下辅佐之功。他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学习各种思想流派的学说;因受到秦惠王的喜爱而得以领兵,辅佐魏章攻克平定了汉中地区。 B . 甘茂了解人性,赢得国君信任。在发兵前,他预料到后面可能发生的信任危机,就说服秦武王而赢得其信任,在秦武王调集全部兵力帮助下,攻破宜阳。 C . 甘茂不负所托,帮助韩国脱困。楚国派兵围攻韩的雍氏,秦国不肯救,他传达了公仲侈对各国间利害关系的分析,促使秦王从殽山派军队来解救韩国。 D . 甘茂弃秦奔齐,受到齐王重用。他在秦国受到公孙奭的排挤,被迫逃到齐国投奔苏代,齐王因他了解秦国地形、能帮助齐国制约秦国而对他以礼相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

      ②王不若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使彼来则置之鬼谷,终身勿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