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三上·湖北月考) 文言文阅读

    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救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许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来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联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语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泰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榆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说,曰:向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思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又,臣观隋末乱离,其欲争天下者不过十余人而已,其余皆保乡党全妻子,以待有道而归之耳。乃知百姓好乱者亦鲜,但人主不能安之耳。”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贞观君臣论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 B . 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 C . 向者联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 D . 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联过深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署敕,按唐制,皇帝的诏书或命令由门下省审核同意签名发出后才真正具有效力。 B . 关中,长安所在的渭河平原居大散关、西潼关、南武关、北萧关四关之内,故称“关中”。 C . 租调,唐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绢或布叫“租”,缴纳定量的谷物叫“调”。 D . 乡党,指家乡、乡里。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在一起成为“乡党”。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能欣然接受大臣魏征的劝谏,但在是否征用未满十八岁中男的问题上,最终未能接受他的劝谏。 B . 开始,太宗并未意识到自己即位时间不长,但已多次失信于民,后经魏征指出并用事实证明后,太宗高兴地承认自己的过失。 C . 唐太宗刚登基时曾下诏,凡拖欠公家的财物全部免除,而有关官员认为拖欠秦王府的财物例外,照旧征收,这就是失信于民。 D . 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有一定的名望,唐太宗听闻后召见了他,并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张玄素的回答有理有据,深得太宗赞许。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②又隆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

    5. (5) 太宗向张玄素“问以政道”,张玄素是如何回答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