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上·河池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延安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完善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表现。

    延安整风运动之初,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完整也是朴实无华的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作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又不实行联系,那未,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

    学界普遍认为,1968年5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社论,是“延安精神”概念的首次提出和明确阐述。该社论指出,“在长期斗争中用毛泽东思想培养起来的延安精神,代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代表了无产阶级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无疑是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核和基因,其中已经凸显了延安红色文化和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表明了其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特征。

    今天,我们回望延安十三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就会发现许多延安精神原生态的内容。譬如,坚定地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抗大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广泛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的“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生产运动、下乡运动体现出来的“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十三年“延安道路”的凝练,都是当时“延安作风”的升华,都打上了“窑洞中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印记,都体现出了和旧的剥削和压迫观念决裂后中国共产党人的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文化品格。延安时期,续范亭第一次见到朱德总司令,就欣然写道,“敌后撑持不世功,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亲切和蔼田舍翁”;1942至1943年,张闻天做了15个月的农村调研后,感慨地总结道,“接触实际,联系群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终身事业”。正是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和反对“洋八股”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香的”“鲜活的”“接地气”的革命理论,也才使得延安红色文化成为真理追求和价值诉求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显著文化标识。

    (摘编自李宏斌《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特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延安整风运动初期,毛主席对“实事求是”所作的阐释科学完整,朴实无华。 B . “延安精神”这一概念于1968年5月3日《人民日报》首次提出和明确阐述。 C . “延安道路”的凝练就是抗大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白求恩精神、劳模精神等。 D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延安精神。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简明扼要地提出论点后,按照递进式结构展开层次,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B . 文章联系今天的社会实际阐述延安精神,并赋予延安精神以新时代的政治解读。 C . 文章引用毛主席著作中的有关论述阐明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论据具有权威性。 D . 文章运用“香的”“鲜活的”“接地气”等修辞性词语阐明抽象道理,浅显易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延安红色文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化过程中形成的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革命文化。 B . 延安红色文化讲求实事求是,讲求理论联系实际,反对口头讲联系,行动上不实行。 C . 延安精神是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核和基因,其中包含着无产阶级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D . 延安红色文化是真理追求和价值诉求统一的文化,是在不断推进中形成的一种文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