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下·大通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早在2018年,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49号(教育类017号)提案答复的函中就已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达到10万人。

    ②从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看,1996年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与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美国博士生教育最新数据相比,目前我国学术学位博士生规模已超过美国,排世界第一,全口径博士生总规模排世界第二,与我国经济体量研发经费在全球排名情况基本匹配。

    (摘编自《2020年博士生招生规模达10万人!》,2020年4月11日)

    材料二:

    ①2020年,中国博士生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将超过10万人,不少高校却传出博士难毕业的消息。

    ②一些高校正在“批量清退”不合格的博士,博士生培养质量受到质疑。在一些学者来看,扩招为“缓解就业的应急之举”,其首要功能不是培养学术人才,而是满足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要,但扩招岗位和社会需求并不匹配。

    ③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屡屡清退不合格研究生的同时,博士研究生的延期毕业率也在持续上升。根据教育部数据,2003年博士生延毕率约46.5%,在2012年延毕率突破60%后仍不断攀升,到2018年延毕率已达到64%,超过六成博士生无法正常毕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2019年公开表示,2012年的时候40%的博士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一比例可能达到了65%。

    ④“延迟毕业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整体来看,延迟毕业率约在50%。他们之中,大多数是.在职的,但全日制的也不少。”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应强告诉财新记者,从自己指导学生和此前担任学院院长的经历来看,文科博士生毕业难在不能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现在博士生一般要在二年级甚至更晚时才能做好开题报告,且质量并不都是很高。

    (摘编自《高校批量清退博士生持续扩招后如何培养人才?》,2020年8月13日)

    材料三:

    ①提高博士培养质量,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完善导师制,以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保障培养质量。具体而言,要探索博士招生改革,全面推进申请——审核制,重视考察申请者的学术潜能和专业素养。应由导师制订培养方案,加强对博士生的过程管理和培养。目前不少高校提出的在读博士生必须发表多少论文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把导师、博士的精力导向撰写、发表论文,由此出现了“SCI崇拜”“唯论文论”,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反而易滋生学术不端的现象。再者,虽然近年来很多高校都清退超期的博士、硕士,但更严格的质量要求,不应是集中清退,而应是过程淘汰。

    ②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全社会都应破除唯学历论,要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高校培养人才也要从之前更重视满足“学历需求”,而转向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此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防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两张皮”,设置博士专业学位的考量也在于此。

    (摘编自《博士扩招满足的不仅是学历需求》,2020年5月6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学术学位博士生规模已超过韩国、印度、英国、日本、德国和美国,日前排世界第一,与我国经济体量、研发经费的世界排名匹配。 B . 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达到10万人,但一些高校正在“批量清退”不合格的博士的现象,引发人们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质疑。 C . 博士生延迟毕业的情况比较普遍,而近几年的延毕率也连续提升;根据教育部数据来看,2018年、2019年超过六成博士生无法正常毕业。 D . 不能按时完成学位论文是造成文科博士生毕业难的主要原因;现在博士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时间点需要提前,开题报告的质量也需要提高。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扩招是缓解就业的应急之举,可满足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要,但扩招岗位和社会需求并不匹配,扩招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学术人才。 B . 日前,一方面博士生招生在扩大规模,一方面部分学校又在“批量清退”不合格的博士,这种状况应当引起主管部门]的充分重视,并作相应调整。 C . 文章指出在读博士生必须发表多少论文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导致许多弊端,“唯论文论”易滋生学术不端,不利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 D . 设置博士专业学位的考量要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从而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防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符。
    3. (3) 提高博上培养质量,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