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二上·沭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时秦昭王与楚 , 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B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C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D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姓,与“氏”不同,产生在前,而氏产生于后。因祖上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地,屈原遂以屈为氏,但仍属于楚国王族中的一支,故文中称屈原为“楚之同姓也”,实指屈原与楚王同宗同族。 B . 令尹,和左徒一样,均为战国时楚国相当重要的职位,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之人来担任,该职掌握国内政务,发号施令,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作为楚王的稚子,子兰理所当然地担任了该职。 C . 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而因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文采不及屈原,太史公才称他们“好辞而以赋见称”。 D . 婚,本义是女子出嫁到男方家,因出嫁要在黄昏时候进行,故“婚”同“昏”,又为妇家,妻之父。由此可知,“秦昭王与楚婚”应是秦的公主嫁到了楚国。另“姻”为夫家,夫之父,“婚姻”便指男女婚配之契约关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不断搬弄屈原的是非,顷襄王最初认为屈原是忠臣贤才,后来因禁不住宠臣的挑唆,一生气便将屈原流放了。 B . 屈原尽管被流放在外,内心却希望楚王能够回心转意,这样自己便可辅佐顷襄王即位,重振楚国,故他怨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致其最终未能回来。 C . 子兰认为应保持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劝说父亲和秦昭王会面,直接导致楚怀王被扣留在秦国,无处可逃,直到死在异乡,才得以运回楚国安葬。 D . 宋玉等人虽然爱好文学,效法屈原委婉得体的文辞,但始终没有人敢向楚王直谏,这就导致国家实力一天天削弱,太史公对此感到茫然失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5) 结合选文,简要概括“王甚任之”而又“怒而疏屈平”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