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二上·沭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结尾处的“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感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者太少,“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者太少,以致自己缺少同道。该处情志抒写,不仅是为岳阳楼作记,也是范仲淹表明心志的人格写照,宋仁宗阅读后慨然称颂。此文成为散文典范,既在于其文笔优美,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思想内涵,尤其是由“览物”而引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触及了中国哲学的“格物”认知。

    人与物的关系,是中国哲学思考的主要命题,其要义在于思考人如何对待外部事物。物,是人自身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自然世界,包括金钱、物品、职位、名利等。儒家站在社会秩序中观察人与物的关系,认为人要善假于物;道家站在自然世界中观察人与物的关系,认为人要无待于物。要假于物,便要分清物的事理与本末,这是“格物”意识的来源;无待于物,便要放弃对物的依赖,不必聚焦于物的区分,这是“齐物”观念的基础。《荀子》《庄子》在建构学说时,不约而同将“人如何看待外物”作为立论的基础,可见人与物的关系,是早期思想家建构学理的基础命题。

    《大学》是儒家学说的入门读物,言人如何从小我走向大我,其中列举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作为实现内圣外王的路径。“格物”是内圣的起点,也是外王的基点。《大学》并没有对“格物”进行解释,后代学者便莫衷一是。如郑玄训“格”为“来”,认为人善则来善物,人恶则来恶物。李翱言“格物”为“来物”,认为物入于心而不滞,卓然自明。后来二程及朱熹认为“格物”便是“穷尽事物之理”,视“格物”为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陆九渊“心即理”的认知,则消解了“格物穷理"的含义:既然“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理,心外便无物,“格物”实际是对自己内心的体认。由此,“格物”便成为哲学史上的悬解。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格物”之义尚没有得到宋儒的阐释,郑玄、李翱的解释显然不合文意。司马光认为格物只是“捍御外物”,既缺乏训诂的支撑,也缺少学理的阐释。范仲淹以“览物之情”作为行文脉络,赞美“古仁人”之所以超越“迁客骚人”,在于其不因为自己获得什么而欣喜,也不会因为自己失去什么而伤悲,言外之意,人只有不被外物所困,才能保持恒定的心境,更接近于“格物”关注于人与物关系的原初含义。

    宋学有两端,一重革新政令,二重创通经义,朱熹《伊洛渊源录》认为范仲淹是对宋学有渐的人物。其既提携了宋初三先生,又曾传授张载《中庸》,足见其对经义有深刻理解。但他留意于革新弊政,并未着力于经义阐释。欧阳修在《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对外在贫富与毁誉的不动于心,正是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的写照。范仲淹将“格物”认知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体现了宋儒“明体达用”的学术旨趣,践行着“知行合一”的修身传统。

    张岱年先生认为“格物”之义,在于衡量事物的本末先后。衡量事物本末先后,最关键之处在于人与物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就知识而言,人要理解外部事物,便要“假于物”;就修养而言,要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就要“役物而不役于物”,甚至“无待于物”。范仲淹对人与物关系的理解,明确了人借助外物实现对外部世界的驾驭,方能获取身心自由,而不是让外物成为自己的枷锁或负累,可以视为宋儒对“格物”理解的一环。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览物之情”为叙述脉络,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规劝滕子京保持好心态,“格物”原初意义是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为《大学》八条目之首,是中国学术的内在学理。范仲淹对这一观念的体认与践行,引导了宋学明体达用的风气。

    (选自曹胜高《从“览物之情”说起》,《光明日报》2019年2月11日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中国哲学思考的主要命题之一,人与物的关系要义在于思考人怎么对待外部事物。 B . 儒家和道家分别站在自然世界和社会秩序中观察人与物的关系,前者认为人要善假于物,后者则认为人要无待于物。 C . 《岳阳楼记》成为散文典范,不只因为其文笔优美,思想内涵深厚,一定层面上在于其“览物之情”触及了中国哲学的“格物”认知。 D . “格物”位居《大学》八条目之首,是内圣的起点,也是外王的基点,其构成了人实现内圣外王的路径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人从小我逐步走向大我。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通过《岳阳楼记》结尾处的情志书写,引出本文的核心论题“格物”,开门见山,纲举目张,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的论述。 B . 文章通过道家和儒家学说观点的对比,论证了作为中国哲学思考的主要命题之一,人与物的关系的要义在于思考如何对待外部事物的观点。 C . 文章节录欧阳修为范仲淹撰写的碑铭中文字,旨在深化论证人只有不被外物所困,才更接近于“格物”关注于人与物关系的原初含义的观点。 D . 本文论证技巧丰富多样,通过引用、举例、假设等论证手法,使得论述说理深入浅出,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相应的观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格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心外无理,心外便无物,“格物”在现实中取决于对自己内心的体认。 B . “格物”便是“穷尽事物之理”,可以将其视为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C . 将“格”训为“来”,人善则来善物,人恶则来恶物,由此来看,“格物”或与人的善恶有关。 D . “格物”之义,在于衡量事物的本末先后,像范仲淹一样理解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的观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