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制度史是我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政治制度史,历代史学家都十分关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制度史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见物不见人”。许多历史研究工作者习惯于罗列各种典章制度,忽视了制度背后人的能动作用。作为对这种研究倾向的一种纠偏,一些研究者更为关注制度背后的人,但他们的一些研究又滑向另一个极端——“见人不见物”,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的强大制约作用。

    “见人”,要求在制度史研究中关注制度背后的人、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是用来规范社会关系的,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历史发展中,正是具体的人主导着制度的建构与发展。中国历史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背后都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是人基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思考形成的制度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制度史研究要见人,还必须牢牢坚持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在制度构建与发展中的作用。一些制度史研究成果并非不关注人,但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少数统治者身上,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则常常被忽视。在有的研究者看来,人民群众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和适应制度,而统治者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则是主动的、决定性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在唯物史观看来,仅仅从统治者的角度考察制度,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对历史上制度的演化、发展就难以有深刻的认识。

    “见物”,就要研究制度构建与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研究制度超越于人的主观意愿所具有的客观性。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构建与发展必定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有机统一的结果。历史上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于不断发展演化之中,制度内部是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这在许多时候体现的就是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因此,研究制度史需要看到制度构建与发展背后的各种客观制约因素,不能将制度想象为人的任意创造。人们在不断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的活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制度的构建与发展也是如此。

    既要见物,又要见人,这要求史学家研究制度史时必须拓宽视野,将制度放在更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制度史研究中的制度不是孤立、封闭的,需要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与人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样的全面考察必然要求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只有拓宽视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反映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摘编自周阳《以宏阔视野研究制度史》)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制度史研究因为对政治制度史的极度关注一度走入误区,所以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B . 研究制度史既要关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也要关注制度的接受者,这是符合唯物史观的。 C .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制度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D . 在进行制度史研究时,运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就能发现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列举制度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前,先肯定了史学家在制度史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 B . 文章论述“见人”时,先论述了人在制度中的作用,又论述了“见人”存在的误区。 C . 文章第三段的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既强调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又强调了人的活动的影响。 D . 文章末段指出制度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的现实意义,说服力强。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要把制度史研究放到更加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唯有如此才能使研究更加完整。 B . 研究制度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把握人民群众的作用,将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人民群众身上。 C . 当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出现矛盾时,就有可能产生制度上的变化。 D . 研究历史制度,不能只停留在对制度条文的分析上,还要深入研究当时的经济活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