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三下·天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曾子固龙图

    [宋]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遒,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略有改动)

    [注]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彷徨悲嗟,卒无省之者        存:慰问 B . 时有感激而不泄者              感激:感慨 C . 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        纂:继承 D . 两汉,远追三代            揆:揣测,揣摩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其言而求之                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B . 或信其言疑其行              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 C . 有不合者乎                  皆出于此乎 D . 负气敢言,蹈于祸            日削月割,趋于亡
    3. (3)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B .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C .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D .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曰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4.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即书信,又称“尺牍”,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谈论文学、政治,如曹丕的《与吴质书》、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也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本文。 B . “太史公”“韩退之”“庐陵欧阳公”分别用官职、字和籍贯来指称司马迁、韩愈、欧阳修。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通史的史书体例,韩愈、欧阳修则一改六朝骈俪文风,推动了唐代散文的进步与发展。 C . 文中的“执事”和《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用法相同,都是对对方的敬称。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文中给予曾巩极高的评价,表达了无限敬意。 D . “左氏”“丘明”都指鲁国太史左丘明,相传他所著的《左传》开创了编年体记史的先河,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给曾巩的信中,不仅表现出对屈原文章的喜爱,也显示出对屈原仁而无私、气遒趣高人格的理解与欣赏。 B . 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C . 文章探讨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认为无论语言华美、简朴,还是迂曲、疏荡,我们都可从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 D . 本文通过对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评价,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6.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

      ②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

    7. (7) 张耒借君子之文阐述了“言”与“德”怎样的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