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三上·南京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各民族剪纸文化是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一座内涵丰富、累积了中华民族深层心理信息的智慧宝藏。在中华民族厚重的传统文化背景下,集中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崇尚礼仪与繁衍生息的朴实愿望,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祈求富贵吉祥、禳灾辟邪、多子多福的美好希冀。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文学与约定俗成的形象化符号来传递。

    过去在民俗学中,有一些专门从事民间叙事的学者,大多数会选择收集研究民间叙事的口承文本,而对寄寓在民间艺术中的图形文本缺少相关的留意,而这一部分图形资料刚好由于生动形象且表现直观,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其实,从民间图像体系传承的剪纸故事更趋近于故事的原始状态,同时它的叙述模式和角度也和同一母题的口承文本不同,恰恰可以同口承文本形成互补关系,多方面地传达叙述者的主体表现意识,协助研究者更加科学准确地破译藏于其中的文化密码。大多数少数民族民间流行剪纸文化的特征,体现的是隐性的超自然思维,在一贯的思维空间应用上主要采取跳跃式的选择,是对大自然对人生的一种特有的判断。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民族剪纸代表的是少数民族心灵的表达出口,对应着人类纯洁心灵的某种特定感受、体验,诉说着人的视觉、听觉、内部感觉以及想象,并由此激发了人们新的种种感情以及想象。

    少数民族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各民族民俗文化的有机载体,还是他们日常生活的艺术产品,当然也是一种不断进化着的民间“活态”文化。在当今社会上,一方面它们还顽强地存在着,体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因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工开始大规模地涌入城市,乡村慢慢呈现城市化特征,历史悠久的民俗艺术正在快速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大量记载与传承各民族文化的剪纸,伴随擅长民间绝活绝技的老艺人的相继离去而慢慢消逝,老艺人的子孙后代大多数摒弃了世世代代沿袭的祖业,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剪纸技艺由于无人继承,已经处于绝迹的边缘。

    社会发展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直到最近几年,关于民族民间剪纸的搜集抢救工作才慢慢开始,不过由于种种因素,抢救的力度、深度还有广度远远不够,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抢救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开发的速度,同时也赶不上老一代艺人纷纷离世的速度,如今很多乡村50岁以下还会剪纸的人已经很难遇见,在此类人中还能够承继民族文化传统精髓的更是不容易,所以这些记忆和技巧已经处于绝迹的边缘。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剪纸长期以来并没有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剪纸装饰人们的生活、装点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心理愉悦和安慰感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这种民间技艺也就很难得到长足发展,更是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哪怕是剪纸大师的子孙后代也极少有人继承并发展这门技艺,有些人哪怕是为了生存继承了这门技艺,其作品也会依照现代人的审美而发生改变,失去原有民族文化的精髓,只是沦为一种乡土味的粗俗装饰品。

    不管是在各级教育机构的美术课程上还是在社会教育的宣传当中,传统剪纸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广和认识,人们普遍缺少对这种民间文化应当具有的尊重和欣赏。在文化宣传中也忽略了对这种民族技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内在涵义。只有把这种民族文化发展变成文化产业,为传承人带来经济效益,才能让剪纸艺人发挥出应有的创作潜力,创作出更多富有内涵、奇幻华美的作品,少数民族剪纸才可以转化为可持续开发的资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选自王烨《中国古代剪纸》,有删改)

    材料二:

    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艺术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当时的剪纸技艺已经相当精熟。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采胜》诗写到:“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描绘出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的花鸟草虫的美丽效果。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剪纸开始普及;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中国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墨。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它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及赞美。

    (选自《百度百科·剪纸艺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剪纸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B . 剪纸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祈求富贵吉祥、禳灾辟邪、多子多福的美好希冀,是他们日常生活的艺术产品。 C . 在一贯的思维空间应用上主要采取跳跃式的选择,体现的是隐性的超自然思维,是大多数少数民族民间流行剪纸文化的特征。 D . 剪纸艺人凭借聪明才智,凭借剪刻、镂空、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多种技法,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文学与约定俗成的形象化符号来传递,剪纸就是形象化符号之一。 B . 口头文学不如更趋近于故事原始状态的民间图像体系传承的剪纸故事,但能协助研究者更加科学准确地破译藏于其中的文化密码。 C . 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其子孙后代大多数摒弃了世世代代沿袭的祖业,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剪纸技艺由于无人继承,将要处于绝迹的边缘。 D . 剪纸艺术在北朝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便具有了其它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
    3. (3) 下列材料内容,与文中《采胜》诗所表达的内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 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 帖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 B . 金甲朱衣画壁昏,军声不到暂开门。 数家祈福来浇奠,剪纸糊灯作上元。 C . 暖日傍帘晓,浓春开箧红。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 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风。娉婷何处戴,山鬓绿成丛。 D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剪纸艺术下一个简要定义。
    5. (5)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剪纸处于绝迹边缘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