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二下·大姚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以中国智慧凝心,为世界发展聚力。2013年后,“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

    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应邀与会,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说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愿意开展“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形成了包括5大类76大项270多项的成果清单。截至日前,首届高峰论坛达成的具体成果落实率达到100%。

    当前,在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阶段转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阶段。在各方的努力和推动下,“一带一路”这条机遇之路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通畅。

    (摘编自《朋友多了路好走:“一带一路”,越走越宽》,光明网2019年4月23日)

    材料二: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总体来看,国际社会对该倡议的多数评价较理性正面,但也出现了一些片面性、负面性评价,比如“环境破坏论”等。

    破坏环境论主打“生态牌”,攻击“中国将高污染的过剩产能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攻击“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水电项目造成当地生态资源环境破坏,使沿线国家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其突出特点是高举“环保牌”,以“绿色”为幌子,占领道德制高点。

    但实际上,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政府都将“绿色”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积极遵守《巴黎气候变化协定》,逐渐从国际绿色责任和绿色标准的追随者成为引领者。

    (摘编自《债务陷阱?分裂欧洲?破坏环境?有关“一带一路”评论的谬误》,搜狐网,2018年8月24日)

    材料三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上,与会嘉宾从能源、金融、人文等角度为推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建言献策。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国,中国近年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成就显著。中国企业更多地“走出去”,中国“绿色方案”也被“随身携带”。“中国多个进出口商会针对对外投资建立社会责任指标,如中国推行钴矿开发环保标准,确保矿业活动在国内外的可持续性。”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罗世礼认为,该举措能促进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让“一带一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

    与会代表认为,绿色“一带一路”和旨在各国努力消除贫穷、实现平等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清晰,但实现步骤仍需集纳各方智慧,攻克难点。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解决发展问题需要能源,“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也在于能源。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据世界银行预测,仅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若2030年前要实现低碳能源的转型,每年需额外投资约为800亿美元,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如亚投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可在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方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中心副主任周国梅说。

    “‘一带一路’倡议和2030年议程都很振奋人心,但若无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化,目标只能是美好愿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生对推动生态文明的根本性问题做了解读。“2030年议程中的17个目标没有一个是陌生的,但为何没有实现?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使得经济发展和环境、文化、社会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和新发展理念正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生态文明理念正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根本之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文霭洁表示,该部门将发挥桥梁作用,将中国的资源、技术对接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将生态文明理念带去。

    (摘编自张斐晔李盛明《让绿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光明日报》2018年7月9日)

    材料四:

    2018年11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牵头发起《“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得到多家国内外主要金融机构支持,该原则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强化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投资的全球金融机构和企业在自愿基础上采纳和实施。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要求,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绿金委负责人说,据估计,到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9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尤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将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其间若能更多考虑绿色和可持续因素,将有效缓解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压力。另一方面,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还较粗放,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要扭转这种趋势,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环境治理措施,还须采用绿色金融手段,从投融资前端改变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资金流向绿色产业,严控污染性和高碳投资。”这位负责人说。

    (摘编自《加强国际合作,携手推动绿色投资》,中国青年网2019年4月13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届高峰论坛形成的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5大类成果均已落实,说明“一带一路”建设是务实、可行的。 B . 由中国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传播由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的理念,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 C . 中国企业按环保标准参与海外投资,确保涉外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同时,该倡议又促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D . 《“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丰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使得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因此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要求。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国际社会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破坏环境”的个别负面评价,中国以绿色为底色的“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予以有力回击。 B . 只有对工业革命之后建立的旧有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才能顺应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而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C . 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可能带来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冲突,所以需要金融机构在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方向方面发挥作用。 D . “绿色投资”政策若无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投资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观念一致,协同合作,就无法倒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 (3) 以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例,简述中国如何有效回应有关质疑,扩大“一带一路”的“朋友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