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高三下·延边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忠”价值观在《诗经》中的体现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忠”的观念往往被单一地认为是臣子向君主尽忠。然而,当我们从历史的源头、文化的源头去看待“忠”时,便可以发现“忠”价值观更广泛的意义。“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又指向君主。《诗经》中人民对君臣就有着这种要求。

        《诗经》中有不少要求君主之忠的诗,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平民百姓的口吻,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控诉统治者;第二类是直接描写统治者的行为讽刺统治者骄奢淫逸、听信谗言的刺诗;第三类是歌颂君主的颂诗。第一类诗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唐风·鸨羽》等,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讽刺统治者没有忠于民,使国家之根基——百姓的生活风雨飘摇,自然也就置国家于不利之地,既违背了利民之忠,也违背了卫国之忠。第二类则从伦理道德层面评价君主,例如君主生活上的腐败、荒淫等。《鄘风·墙有茨》揭露卫国宫廷生活腐朽糜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子妻父占,《郑风·南山》讽刺襄公淫妹等等,我们很难相信一个私生活紊乱、伦理道德沦丧的人能公允地统治一个国家。第二类与第一类一样都是体现了君主违背利国利民之忠,一样都是从批判昏君的角度探寻“忠”的涵义。第三类主要集中在《大雅》中,如《文王》《绵》《棫朴》等歌颂文王功绩的篇章,从正面歌颂明君。从这类诗歌中,可总结出明君的共同之处:励精图治,开创基业。贤明的君主要想遵循“忠”这一伦理,既要在政治上有建树,忠于民忠于国,又要修身养性,忠于人伦道德。

        《诗经》中关于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得重用的贤士对于国家处于危亡之际,而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所发出的愤慨之声;第二类是贤臣的谏言;第三类是臣民不明的人针对统治者无所作为、骄奢淫逸而作诗讽刺,这一类在前文“君主之忠”中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邶风·柏舟》是卫国贤臣忧谗悯乱之诗,顷公在位期间,政治混乱,小人当权,卫国贤臣目睹国势衰败,心存危亡之虑,于是作此诗以抒泄满腔的幽愤。这位贤臣让我们领悟到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他的忠心已超越了对自身价值不得实现的苦闷,上升到了与国同哀的高度。《邶风·式微》《陈风·墓门》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臣子进谏的行为。《式微》是黎国臣子劝黎侯归国之诗,全诗只有两章,“式微式微,胡不归?”读来可想象出臣子心中压抑着痛苦,纵然有千言万语,却只能无力地问君主,国势如此衰微,为什么还不回归故国呢?若不是对君主还抱有希望,若不是那颗赤诚的效忠之心,大概是无法发出如此满含忧虑的诤言吧!

    (选自《青年时代》2018年13期,有删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臣子要向君向国尽忠;又指向君主,君主要忠于民忠于国,忠于人伦道德。 B . 《新台》《棫朴》虽然都表现了君主之忠,但前者和后者探寻“忠”的涵义的角度不同。 C . 《诗经》中关于体现君与臣“忠”的篇章大致都可分为三类,其中有相重叠的内容。 D . 君主之忠要求君主不仅要修身养性,遵循伦理道德,而且要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忠”的传统观念入手,笔锋一转,巧妙提出自己要论证的观点。 B . 针对“忠”的价值观,文章分别从君“忠”和臣“忠”两个角度由主到次加以论证。 C . 文中论述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第二类内容时,重点举《式微》一例加以阐述。 D .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总分结构,分别从三个类型角度论证君与臣的“忠”。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直以来,《诗经》中的人民就对君主和臣子提出“忠”的双向性要求。 B . 《柏舟》中的贤臣写作此诗以表达“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C . 《柏舟》《式微》中两位贤臣的做法不同,一是忧谗悯乱,一是因事进谏。 D . 《式微》虽然只有两章,却胜过千言万语,表现出臣子对君主赤诚的效忠之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