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

更新时间:2016-12-30 浏览次数:500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2016九上·正定期中) 下列成语中,涉及有化学变化的是(   )
    A . 滴水成冰 B . 火烧连营 C . 大海捞针 D . 刻舟求剑
  • 2. 下列现象可用物质的物理性质来解释的是(   )
    A . 白磷在40℃时即可以燃烧 B .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 水能由液体变为气体 D . 蜡烛可以照明
  • 3.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   )
    A . 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B . 一定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C . 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 . 不使用催化剂化学反应就不能发生
  • 4. 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A . 公路上大雾弥漫 B . 花棚里香气扑鼻 C . 湖面上柳絮飘扬 D . 氧气被压缩进钢瓶
  • 5. (2016·龙岗模拟) 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N    ②Na+ ④P2O5⑤KClO3

    A .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有①④⑤ B . 表示阳离子的有②③ C . ④中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 D . ⑤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1:3
  • 6.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 .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 . 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 7. (2016九上·临河期中) 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A . m=n B . m=n+x C . m=n﹣x D . m=x﹣n
  • 8. 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
    A . 如果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为m,则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也为m B . 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 . 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 . 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一定加快反应速率
  • 9. 下图表示的是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 ”、“o”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 B . C . D .
  • 10. (2017九上·东莞期中) 核电站中核燃料铀或钚在中子的撞击下,原子核发生分裂,产生氙、锶等原子及一些粒子和射线,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可用于驱动汽轮机发电。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显示的信息和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 图2、图3都属于锶元素 B . 图3所表示粒子的化学符号是Sr C . 锶原子的中子数为38 D . 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7.62g
  • 11. 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白色固体 B .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D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 12. 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中子数为145 B . 核外电子数为94 C . 质子数为94 D . 核电荷数为239
  • 13. 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
    A . 冰水混合物、雪碧饮料、氮气 B . 过氧化氢、海水、二氧化碳 C . 洁净的空气、高锰酸钾、液态氧 D . 稀有气体、水银、酒精
  • 14. 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同时又能表示物质的是(   )
    A . Mg B . CO2 C . H2 D . Cl
  • 15. 下列有关化学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几千万年前地球上一条恐龙体内某个原子可能在你的身体里 B . 当个人实验结果与多数人不同时,应查找原因,重复实验 C . 用刀切西瓜的过程中,个别原子被分成了更小的微粒 D . 化学不仅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还研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
  • 16. 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且学生面对刻度,他首先仰视液面读数为78mL,倾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读数为70mL.则该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 . 8mL B . 大于8mL C . 小于8mL D . 无法判断
  • 17. 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kg,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kg,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 B . C . D .
  • 18. 实验室里用加热的方法制取氧气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六个主要操作:

    ①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②熄灭酒精灯;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里,并在靠近试管口处放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并将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将导管从水面下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 ③④①⑤②⑥ B . ③④①⑤⑥②   C . ④①③⑤②⑥ D . ④①③⑤⑥②
  • 19. 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 CaO+H2O→Ca(OH)2 B . C2H5OH+O2 CO2+H2O C . H2+O2 H2O D . HCl+NH3→NH4Cl
  • 20. 硅酸盐矿泉水具有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其中硅酸钠是矿泉水中主要的可溶性硅酸盐,已知在硅酸钠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硅酸钠化学式正确的是(   )
    A . NaSiO2 B . Na2SiO3 C . NaSiO3 D . Na2SiO4
二、<b >填空题</b>
  • 21. 写出下列微粒或物质的化学式或化学符号
    1. (1) 2个氢原子
    2. (2) 2个氧气分子
    3. (3) 2个钠离子
    4. (4) 2个氢氧根离子
    5. (5)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6. (6) 五氧化二磷中磷显+5价
    7. (7)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8. (8)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22. 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农村人们常常饮用河水,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一般可用次氯酸杀死细菌.将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溶于水可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下列是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

      河水→A(加入明矾)→B(沉淀)→C(过滤)→D(加入漂白粉)→净水

      a.A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

      b.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原因是;

      c.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d.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D.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e.加入漂白粉可对水进行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化学式为Ca(ClO)2].次氯酸钙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2. (2) 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

      a.图1实验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填“1”或“2”).

      b.水电解的过程可用如图2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

      c.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d.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 组成的.

  • 23. 如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A、B、C、D属于种元素的粒子;
    2. (2) A,B,C,D四种粒子中,不具备稳定结构的是(填序号);
    3. (3) x=
    4. (4) A与C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24.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 (1) 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②表示的是
    2.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 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 . 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 . 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3. (3) 图2是氧、硫、氯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是

      ②氧和硫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相同.

      ③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不相同.

三、<b >实验题</b>
  • 25.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仪器①、②的名称:①
    2. (2) 实验室用装置A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目的是,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将装置A和F连接进行此实验,实验结束,停止加热前要先将
    3. (3) 装置A还可以用来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装置A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4. (4)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的优点是
    5. (5) 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填“a”或“b”)端通入.
    6. (6) 已知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以用以下方法制取氨气: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粉末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氨气.在如图所示装置中,制取并收集氨气的装置组合是
  • 26. 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

    第一步:将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将剩余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剩余总容积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前,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
    2. (2) 反应结束后,打开铁夹,水自动注入集气瓶的直接原因是.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剩余容积的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只要求写出一种原因).
    3. (3) 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是
    4. (4) 若将红磷换成木炭,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填能或否)理由是
四、<b >计算题</b>
  • 27. 小明同学发现他家菜园的蔬菜瘦小枯黄,经查阅资料发现,原来土壤中是缺少氮元素所致.于是他向土壤中施用了一种叫尿素[CO(NH22]的氮肥.请帮小明同学计算:
    1. (1) CO(NH22相对分子质量.
    2. (2) 求CO(NH22中碳、氧、氮、氢元素的质量比
    3. (3) 如向土壤中施180g尿素,相当于向土壤施入多少克氮元素?(写出计算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