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

更新时间:2017-01-03 浏览次数:507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有学者指出:“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性的国家形态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郡县制正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这说明(   )

    A . 郡县制和分封制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B . 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具有优越性 C . 宗法血缘建立起的政治联系很不稳定 D .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 2. 在中国古代,君主制和官僚制虽然相互依存,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就没有冲突和矛盾,中国的官僚虽然在今天看来好像是皇帝的雇员,官僚体系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却总是有点别扭,直到清朝,皇帝才明确地将士大夫的野心压下去。其措施是(   )

    A . 军机处的设置 B . 继承明朝内阁制 C .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使用 D . 扩大理藩院职责
  • 3.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

    A . 铁制工具 B . 曲辕犁 C . 风力水车 D . 石刀石斧
  • 4.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

    A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 . 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 . 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 . 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 5.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 .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 话本和小说 C . 汉赋和唐诗 D . 元曲和傩戏
  • 6. “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他”是(   )

    A . 程颢 B . 朱熹 C . 陆九渊 D . 王阳明
  • 7.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

    A .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 . 罗马法主张保护私有制 C . 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顺应现实 D . 罗马法为近代西方理性的源头
  • 8.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这一变化(   )

    ①源于新航路的开辟②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③以汽船的发明为前提④对于美洲和非洲原居民意味着灾难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④
  • 9.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不同于洋务派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提出(   )

    A . “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立国之道,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 . “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 D .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
  • 10. 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特点是(   )

    A . 反封建性 B . 法制化 C . 渐进性 D . 普选制
  • 11. 小明在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庚子西狩丛谈》,该书的序言上写道:“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读到这,小明对该书的内容做出了判断。你认为下列哪项是小明做出的正确判断(   )

    A . 描绘了古代史上某位皇后出宫打猎的情形 B . 分析了太平天国给清王朝带来的打击和混乱 C . 叙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者胡作非为的历史 D . 记录了八国联军侵华中太后皇帝出逃的过程
  • 12.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与史实符合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标志京剧的正式形成.

    B

    1949—1957年大批知识分子归国

    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准备了人才

    C

    达尔文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可以用来合理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

    D

    莫奈创作了《日出·印象》

    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由此形成


    A . A B . B C . C D . D
  • 13. 李贽说:“寒能折胶,而不能折朝市之人;势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何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据此可知李贽(   )

    A . 主张人人有自由运用理性的权利 B . 强调顺应天性满足人的私欲 C . 肯定人人有追求生活富足的权利 D . 反对压抑人性不畏世俗权威
  • 14.

    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应了(   )

    A . 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 . 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 . 雇工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D . 农业的雇工现象进一步发展
  • 15. “本党敢郑重向全国民众宣言曰: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 辛亥革命时期 B . 国民革命时期 C . 土地革命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16. 在某地发现一张短训班结业证,其中称:“兹有本部盟军联络参谋训练班第二期学员×××修业期满,成绩合格,特给此证。……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月日。”可见举办该期训练班最有可能是(   )

    A . 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B . 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C . 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D .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 17. 有同学在研究某问题时将“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作为重要论据。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 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形成 B . 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 C .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D . 工业革命在亚洲各国扩展
  • 18. 据统计,在明中叶问世的小说“三言”“二拍”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约近七十篇,“三言”“二拍”如此铺张的笔墨描写“市井细民”的现象说明了(   )

    A . 西学东渐促进了“世俗文学”的繁荣 B . 商品经济促进了市民文学的兴盛 C . 文学摆脱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 D . 城市市民阶层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 19.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

    A . 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 . 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 . 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 . 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 20. (2016高二下·肥东期中)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

    A .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 . 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 .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 协约同集团的成立
  • 21.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中有一奇特现象——魏王曹操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逐渐变成丑角,而关羽在民间逐渐由人而变成神和圣,这种历史演变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物评价的影响。影响人们评价曹、关二人的因素分别是(   )

    A . 忠、孝 B . 孝、义 C . 节、义 D . 忠、义
  • 22. 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A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 . 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 23. 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有

    ①希腊城邦的兴起②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繁荣③公民地位的提高④寡头政治的盛行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4. “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这段材料阐述的哲学观点是

    A .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 知识即美德 C . 认识你自己 D . 人人生而平等
  • 25. 19世纪中期以后,“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最终被驱逐出去,主要是因为

    A .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B . 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进一步推广 C . 人猿同祖学说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D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观点的提出
  • 26. 下列关于知识经济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 B . 它是一种低能源、低消耗的新型工业经济 C . 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 D . 它的产生,促进了互联网的问世
  • 27.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A . 罗斯福 B . 斯大林 C . 赫鲁晓夫 D . 戈尔巴乔夫
  • 28. 马克思说“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下列作品与这一时代有关的是

    A . 《人间喜剧》 B . 《老人与海》 C . 《悲惨世界》 D . 《等待戈多》
  • 29. 钱穆曾强调不得志、失败者的重要,他们虽不表现于当时的历史舞台,当时也未建立事功,但是比得志的、成功的还要伟大。因为他们的影响和价值在后续的事业中得以实现,从而穿越时空而不朽。材料体现研究人物史注重的角度是

    A . 重视对衰世乱世人物的研究 B . 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 C . 从无为中揭示有为 D . 从人物主观能动性出发
二、<b >综合题</b>
  •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进入近代时期起,脚步非常清楚地、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向前发展:15、16世纪是“序幕”;17世纪进入到精神的深处同神学反复“较量”;18世纪最为关键……为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盛期”准备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这是一个合乎自然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局限在欧洲,它影响着、牵动着全世界前进的步伐。

    ——《欧洲文明扩张史》序

    材料二  正当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刚刚开始蔓延,形成巨大冲击之时,一场更大的变动在率先进入工业化的少数几个国家又悄然到来了,它更加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电力、石油和钢以及更小化学物质又加入了人类物质生活,世界以更快的速度向一起靠拢,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在少数国家聚集,倾斜的世界更加倾斜,现代工业也开始伸展身躯,成为一个真正的巨人。

    ——《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材料三  2012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设立“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三个展区,重点展示太阳能、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以及其他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应用产品,为业界搭建一个专业化、国家级、国际性的展示与交易的商贸平台。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18世纪为19世纪准备的“物质”“精神”条件分别是什么?分别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中的“一场更大的变动”是指什么?有何突出特点?对工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3. (3)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三,分析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是什么?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纵横双向发展说”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世界近代历史(1500~1900年)进程的一家之言。其主要观点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横向发展是指世界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取得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过程;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制约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从而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纵横双向发展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改革与民主政治(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一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材料二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作者认为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2. (2) 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 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鸿章以一词臣,总握兵戎,参于机要,诚满清一代汉人中之不可多得者也。然进溯其源,则聊聊之荣禄,亦时之所赐,若移时而生,鸿章即将以词臣终其身,岂复能轰动一世哉?”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捕直,偷一畴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龄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折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李鸿章)“盖代之勋名,自中日战争没”。……(其)“失机者固多”,……(但)“日本三十年来刻意经营,上下一心”;“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从未有人)“筹一饷出一旅相急难”。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以一人而战一国”,“虽败亦豪哉!”

    ——梁启超《李鸿章》(1901年)

    1. (1) 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影响梁启超对李鸿章评价的主要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