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西藏区日喀则区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6-12-27 浏览次数:934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19世纪末,在中国土丝败退的局面下,有外国报纸说道:“自从1884年以来,广东的厂丝已经逐渐排除困难,打开销路,目前在他们的出口中,已经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现象说明广东相应行业(   )

    A . 市场开放时间要早 B . 生产方式变革先行 C . 传统技术得以发扬 D . 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 2. 1919年,身居北京的张某有紧急情况需告知在上海的一位亲戚,他可以选择的方式是( )

    ①用飞机传送信件

    ②通过发电报的方式

    ③打电话

    ④依靠驿站和通信局传送信息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3.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规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 . 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 . 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 .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 . 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 4. 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 . 没有坚决抵抗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 . 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C . 利用封建生产方式经营近代企业 D . 封建顽固派极力破坏和阻挠
  • 5.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 . ①②③ B . ③①② C . ①③② D . ②①③
  • 6. 1934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同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 服饰的西化 B . 洋货倾销中国 C . 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 . 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 7. 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的经历是(   )

    ①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你开始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
    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
    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
    ⑤抗日战争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④⑤ D . ①②③④
  • 8.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持 B . 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C . 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D .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 9. 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顺口溜──“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突出反映出这一“媒介”具有(   )

    A . 传播信息的功能 B . 学习、办公的功能 C . 娱乐的功能 D . 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的功能
  • 10.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但仅过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

    A . 新中国的成立 B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 . “一五”计划的执行 D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 11.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由此反映出他的观念是(   )

    A . 重商轻农 B . 由工兴商 C . 重利轻义 D . 实业救国
  • 12. “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

    A .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B . 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C . 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D . 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 13. 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自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 . 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 . 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 D . 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 14.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   )

    A . 以市场调节为主 B . 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 C . 完全由市场配置 D . 通过政府计划实现
  • 15.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A . 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B .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 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 . 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 16. 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

    1962年

    农业产值

    棉花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

    2200万担

    实际达到

    比上年增长11.6%

    3400亿

    2400万担

    A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 . 文化大革命
  • 17.

    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体制改革 B . 一五计划实施 C . 三大改造完成 D . 对外贸易扩大
  •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条件是(   )

    ①靠近港澳,华侨多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③资源比较丰富④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9.

    1984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

    A . 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 . 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C . 获得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 D . 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 20.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歌曲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北京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 .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定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 . 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D . 徐小姐爱好很多,如读书、阅读《申报》、看北京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等
二、<b >综合题</b>
  • 21.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信息:


    材料二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示意图:

    1. (1) 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 (2) 材料二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分析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竞争力?

  • 22.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摁血手印,写下保证书:“我分田到户、每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材料二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岗村的农民要实行“分田到户”的原因。

    2. (2) 材料二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