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片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18-05-09 浏览次数:3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院chǎng      气fēn       白piāo        杀mǎ B . 恶zēng       红yīn       育pǔ          鸣háo C . 补xiào       痛chì       默qiè         警报起dié D . 微xiē        古gèn       气冲牛dǒu     然不同jié
  •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巅     气魄     屏嶂      家喻户晓 B . 砌缝     婉转     粗绌      迥迥目光 C . 愧怍     醒悟     燕然      沥尽心血 D . 烦燥     蚱蜢     伴侣      不以为然
  • 3.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汉代董仲舒专心读书,目不窥园 ,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 . 《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 , 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 .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 . 我实在是莫名其妙 , 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张家界天门山中学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B . 在教育部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C . 拓展性课程从培养孩子兴趣与特长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 D . 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活动,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 5. 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邓稼先》一文,作者是杨振宁,作者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感情深厚。 B . 《木兰诗》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 C .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长妈妈是一位心地善良、饱读诗书的劳动妇女。 D . 1939年春,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 6. 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果实”,这句中划线词语是副词;“别人在赞美,闻一多先生在批判”,这句中划线词是连词。 B . 《卖油翁》中,写陈尧咨看卖油翁射箭,只用了“但微颔之”一语,就表现出人物的心理。 C . 可以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如《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通过对其日常琐事的细腻描述,展现一个伟大人物的平凡生活。 D . 读完《老王》一文,我们会想到以下词语:穷苦、尊重、人道关怀、平等。
二、<b >句子默写</b>
  • 7. 古诗文名句填空                                                                                                                                                                  
    1. (1) 深林人不知,
    2. (2) 故园东望路漫漫,
    3. (3) ,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4. (4) 《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三、<b >中国名著</b>
  • 8.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

    ①《最后一课》作者是。《阿长与<山海经>》选自《》。

    ②他来自农村,老实,健壮,坚韧。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很普通的行业—拉洋车。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经历了三起三落,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后变成了麻木、狡猾、自曝自弃的行尸走肉。

    “他”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该小说的作者是

    ③《孙权劝学》一文选自《》,是一部体通史。

四、<b >综合性学习</b>
  • 9. 根据下面的对话,拟写一则寻物启事,以初三(9)班的名义到校广播室播报。(只写正文,不超过80字)

    王明:老师,今天我不小心丢失了钱包和钥匙。

    老师:什么时候丢的?

    王明:中午在餐厅。

    老师:钱包和钥匙什么样子的?包里有什么 ?

    王明:钱包是黑色的,有拉链。钥匙放在包里,有五六把钥匙,包里还有六十几块钱和学生证。

    老师:好的,你先别急。你去告知班长,让他去广播室播一条通知。

五、<b >现代文阅读</b>
  • 10.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③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④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⑤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⑥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⑦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⑧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⑨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⑩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⑪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⑫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⑬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⑭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⑮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⑯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⑰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⑱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 (1) 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2. (2) 请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3. (3) 细读选文⑰段,请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4. (4) 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5. (5) 从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那走过路的鞋子

        都知道走路要靠双脚,但真正踏在地上的不是双脚,而是脚上的鞋子。鞋子为了人的走路前仆后继,牺牲了一双又一双。经常听到有人吹嘘一生走了多少路,却没听人说一生穿了多少鞋。即使这样鞋子仍然匍匐在大地上,任人踩踏,任脚左右。

        我也走了几十年的路,如果要问这些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要感谢为我做过很多双鞋子的母亲。因为从不会走路开始,我就穿母亲做的虎头娃娃鞋。告别虎头鞋时我上了小学,母亲也把她最拿手的虎头鞋改成了尖口鞋。再后来我穿的,都是母亲做的粗布鞋。直到我当兵之前……

        当兵走的头天晚上,母亲拿出一双鞋装在我的提包里,说是让我带到部队上穿。我在灯下接过鞋子一看,是一双崭新的黑色条绒松紧口的千层底布鞋。这是我以前从没穿过的好鞋子,在村上,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穿这种鞋的啊。我坚决地对母亲说:“这鞋我不带,部队上有鞋穿,留着让父亲穿吧。”

        “咋啦,嫌娘做的鞋不好?”母亲有几分生气。

        我赶紧说:“不是,父亲在家干活需要鞋,我到了部队,人家管穿鞋。”

        “管不管也得装上,部队是部队的,这是娘做的,可以替换着穿。”母亲的态度少有的坚决。

        我不再说什么,在母亲的注视下,把鞋子装进了提包。

        我是个粗心人,母亲什么时候做的这双鞋我竟毫不知晓。后来是住在同村的大姨告诉我的,母亲知道我要去当兵之后,就开始整夜失眠,睡不着觉她就点上煤油灯为我做鞋子,一做就做到天亮。我无法猜测母亲做这双鞋时的心境,但我能从那纳了密密麻麻的二千八百二十六针中感受到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无奈、母亲的祝福、母亲对儿子无尽的慈爱和牵挂。

        到部队后要求统一穿配发的解放鞋,只有节假日才允许穿其它鞋。每次上街,我都特意穿着母亲做的松紧口布鞋,母亲没到过城市,我想让城市的大街印满母亲做的千层底的鞋印。

        我当兵七年,中间探过几次家,每一次,母亲都为我做好了一双条绒布鞋。母亲的用心我感动不已,在部队虽颇多曲折但我从不气馁,一直踏实做人。第八年的时候我提干了,发干部服的同时也发了一双军用皮鞋。在战士的行列中,我能够一步步走过来,并坚持到最后,是因为我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我脚下时刻有母亲的牵挂,才没有走偏路,才没有半途而废,才能脚踏实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军人。

        我第一次穿着皮鞋探家是1985年,那年母亲生了一场几乎致命的病,住进了医院。看着我脚上的皮鞋,母亲在病床上很勉强地笑了,笑完了说:“这几年你没少吃苦,我都知道,但不管再苦,也要把部队的事儿干好,别老想着家里。” 我对母亲说:“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干,决不给您丢脸。”

        母亲把目光从我脸上移开,看了会儿天花板又说:“娘老了,眼也不济事了,以后可能做不成鞋了,会挣钱了就别太仔细,发的不够穿就买着穿,皮鞋磨脚,别穿着它走远路。

        “您说啥呢,娘,您还不到五十岁,哪就老了,我们战友都说您做的鞋好看呢。”

        母亲真的没再为我做过鞋子。因为从那次生病以后,她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到了1992年,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那年母亲才五十六岁。

        如今我已是戎马倥偬三十载的老兵了,各式各样的鞋也都穿过,但最不能忘怀的,还是母亲亲手做的千层底的布鞋,那是真正适合走路的鞋。

    1. (1) 文中提到母亲为我做的哪几种鞋?请分点回答。
    2. (2) 下列划线文字极富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①经常听到有人吹嘘一生走了多少路,却没听人说一生穿了多少鞋。即使这样鞋子仍然匍匐在大地上,任人踩踏,任脚左右。

      ②看着我脚上的皮鞋,亲在病床上很勉强地笑了,笑完了说:“这几年你没少吃苦,我都知道,但不管再苦,也要把部队的事儿干好,别老想着家里。”

    3. (3) 文中最后说“最不能忘怀的,还是母亲亲手做的千层底的布鞋,那是真正适合走路的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六、<b >文言文阅读</b>
  • 1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通“无”,不足 ④懿,美好

    1. (1) 解释划线的字。

      当涉猎

      鲁肃过寻阳

      ③当知其所亡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蒙辞以军中多务    我酌油知之 B . 始就学        妻引刀趋机而言曰 C . 七年不返        肃拜蒙母 D . 结友别          释担
    3.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 . 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 . 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4. (4) 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B .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C .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D .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5. (5) 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异断斯织乎?

七、<b >诗歌鉴赏</b>
  • 13.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两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②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③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④拳:屈曲。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⑤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拨:一作“跋”,一作“泼”。

    1. (1) “江月去人只数尺”中的“去人只数尺”抓住江上夜景的特点进行描绘,请作具体描述。
    2. (2) 诗的最后两句分写静睡的鸟和跳跃的鱼,一静一动,富于诗意。请作简要赏析。
八、<b >命题作文</b>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孩子长大需要等待,冬去春来需要等待……等待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尽管诗人高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有些事还是急不得……

    请以“等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