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18-12-09 浏览次数:22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7七上·南雄期中) “我中华民族,天宝物华,地灵人杰,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或招之聚于华夏,或去之散于五洲,天水一方,其源盖皆出于始祖轩辕也。”这篇祭文是在赞颂中国古代的(    )
    A . 黄帝 B . 炎帝 C . 大禹 D . 商汤
  • 2. 很多小孩子会背诵《三字经》。其中“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告诉他们,夏朝实行的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选举制
  • 3. 下列描述的文字中,哪一种文字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并且与今天的文字有着渊源关系(  )
    A . 传说中黄帝下属仓颉所造的文字 B .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上刻画的符号 C .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 . 宁夏大麦地岩画中的图画和符号
  • 4. 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有《楚天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得名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 5. 下图的两牛牵引的犁进行的耕作方式在哪一历史时期就己出现(  )

    A . B . 西周 C . 春秋 D . 战国
  • 6. 同为“春秋霸主”和“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

    ①齐国

    ②晋国

    ③燕国

    ④楚国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④ D . ①②③④
  • 7. (2017七上·信阳期中) 198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    )
    A . “仁”和“德治” B . “兼爱”和“非攻” C . “无为而治” D . 实行“法治”
  • 8.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
    A .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B . 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 . 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D . 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 9. 在世界各国政府中,分管军事的多是国防部长,在秦朝的中央政府中分管军事的是(  )
    A . 丞相 B . 太尉 C . 御史大夫 D . 郡守
  • 10. “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它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这一水利工程是(  )
    A . 大运河 B . 郑国渠 C . 灵渠 D . 白渠
  • 11. 下列不属于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是(  )
    A . “兵皆罢归家” B . 释放奴婢为平民 C . 减轻农民的蚊税 D . 修建阿房宫
  • 12.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期,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排除异己 C . 平定诸侯叛乱 D . 发展经济
  • 13. 西汉“文景之治”和东汉“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A .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 科学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 兴衰纷乱总是反复出现的 D . 调整政策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14. 电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夏朝 D . 西周
  • 15. 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 . 佛教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B . 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C . 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D . 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 16. 有人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曹操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 . 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 . 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C . 奖励农耕,得到农民支持 D . 歼灭袁绍军主力
  • 17.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
    A . 匈奴、鲜卑、羯、氐、羌 B . 匈奴,蒙古、羯、氐、羌 C . 匈奴、鲜卑、羯、蒙古、羌 D . 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 18. 南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繁荣,当时哪个城市的商业最活跃(  )
    A . 洛阳 B . 长安 C . 建康 D . 成都
  • 19.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一观点的核心是(  )
    A . 勤劳致富 B . 因地制宜 C . 听天由命 D . 人定胜天
  • 2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  )
    A . 社会动荡不安和民族仇杀 B . 政权分裂和社会的倒退 C .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 . 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二、材料分析题
  • 21. 观察下面两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1. (1) 上面两幅图片分别为《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请仔细辨别,将正确答案填入图下对应的括号内。
    2. (2) 对比两幅地图,从图1到图2发生了哪些变化?
    3. (3) 举出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一例。
    4. (4) 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琥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

    材料三:商纣王滥用民力,修建豪华的宫殿,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炮烙之刑”。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国历史上哪一代君王的生活?这一朝代在他的统治下命运如何?
    2. (2) 材料二体现了汤怎样的治国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商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3. (3) 材料三中的商纣王与材料一中的君王有何相似之处?总结一下,夏、商两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4. (4) 结合材料三,你觉得作为一个君王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至少说两点)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为丝绸之路路线简图: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铸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材料三: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箎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建设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请将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B两处填写完整。为开辟丝绸之路做出突出贡献的是谁?
    2. (2) 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何时?东汉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的关键人物是谁?
    3. (3) 用材料三中的一句话来概况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东晋时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二者是什么关系?
    3. (3) 你认为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有哪些?
    4. (4) 结合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谈一谈你对如何发展经济的感想。
  •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泞泥,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途中,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步六狐

    贺赖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被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外。”

    1. (1) 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2. (2) 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