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

更新时间:2018-03-15 浏览次数:344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考古遗存中,可以作为“北京人”用火证据的是(    )

    ①烧骨    ②石器    ③洞穴中的灰烬    ④骨针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2. 歌谣“骨耜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情况(    )
    A . 山顶洞人 B . 半坡居民 C . 河姆渡居民 D . 大汶口原始居民
  • 3. 河姆渡人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式样是(    )

    A . 洞穴 B . 半地穴式房屋 C . 搭上草棚的水井 D . 干栏式房屋
  • 4. (2017·深圳模拟) 河姆渡和半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会建造房屋 B . 能制作陶器 C .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 能饲养家禽家畜
  • 5.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进行“世纪之握”(如图)。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先生致辞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

    A . 两岸人民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B . 炎帝和黄帝联合战胜了蚩尤 C . 炎、黄二部族的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D . 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 6. 《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日齐。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科举制 D . 行省制
  • 7.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 . 牧野之战 B . 春秋争霸 C . 楚汉之争 D . 官渡之战
  • 8.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大量产生于周朝。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屠等;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史等;那么魏、鲁、韩等氏应是(    )
    A . 以排行为氏 B . 以所居地名为氏 C . 以封地(国)为氏 D . 以祖先名字为氏
  • 9. 下列是描述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咸阳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
    A . 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 . 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 C . 他因才能出众,被国君赏识,直接派到某县任职 D . 后来,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大富翁
  • 10.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
    A . 商君在秦国的改革失败了 B . 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 . 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 . 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 11. 学了某课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

    ③英语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历史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 . ①④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②
  • 12.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 . 以法治国 B . “仁政”治国 C . “兼爱”“非攻” D . “无为而治”
  • 13. 1973年,在威海市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右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统一),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统一了六国      ②确立了皇帝称号

    ③统一了度量衡    ④开凿了灵渠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4.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一致,文字却是统一的。这是因为(    )
    A . 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B . 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C . 文字书写在丝帛和竹简上 D .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 15. 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习李新政的亮点之一是反腐力度的加强,提出“打老虎,也打苍蝇”,加强对官员的监管。在秦朝时,负责“打老虎”,监察百官的是(    )
    A . 丛相 B . 刺史 C . 太尉 D . 御史大夫
  • 16. 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 . 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 . 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 . 皇帝总揽军政大权 D . 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 17.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郡县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 . 西周 B . 秦朝 C . 夏朝 D . 商朝
  • 18.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曹操 D . 孝文帝
  • 19. 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宫,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 . 实行冶铁官营 B .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 .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 . 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 20. 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
    A . 丝绸之路 B . 海上丝绸之路 C . 通往西域的道路 D . 通往漠北的道路
  • 21. (2015七上·昆明期末) 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 . 发明了造纸术 B . 改进了造纸术 C . 发明了火药 D . 发明了印刷术
  • 22. 某班同学相约寒假一起去看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他们应该去(    )
    A . 河南洛阳白马寺 B . 山东曲阜孔庙 C . 四川成都青城山 D . 福建泉州老君像
  • 23.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中国局势的县(    )
    A . B . C . D .
  • 24. 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中有旬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其中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    )
    A . 长平之战 B . 巨鹿之战 C . 官渡之战 D . 赤壁之战
  • 25.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陛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帝”的改革措施是( )
    A . 用汉姓 B . 穿汉服 C . 说汉话 D . 与汉族通婚
  • 26. 《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稳定 B . 自然条件优越 C . 劳动力充足 D . 技术先进
  • 27. (2016七上·龙岗期末) 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一位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   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的人,他是(  )
    A . 贾思勰 B . 钟繇 C . 刘徽 D . 祖冲之
  • 28.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爱不释手,“置于座侧,朝夕观赏”。相关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唐太宗酷爱《兰亭集序》 B .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代表作 C . 《兰亭集序》作者被誉为“书圣” D . 《兰亭集序》创作于唐朝
  • 29. 如图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摘录。下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 . 商朝、秦朝、三国 B . 春秋、战国、隋朝 C . 商朝、秦朝、唐朝 D . 春秋、战国、三国
  • 30. 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 . 公元前3世纪初 B . 公元前3世纪末 C . 公元前2世纪初 D . 公元前2世纪末
二、<b >非选择题</b>
  • 31. 探究历史的真实。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时天予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蓦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材料三: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摘编自相关考古发掘报道

    材料四: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材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1. (1) 材料一中“天子”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2. (2) 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3. (3) 材料三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4. (4) 据材料四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二哪则材料更可信?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史料以探求历史的真实?
  • 32. 发现历史的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 (2) 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哪个诸侯国?最南的是哪个诸侯国?
    3. (3) 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4. (4) 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
  • 33. 汲取历史的智慧。历史留下了人类发展的足迹,指点着前进的航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看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材料四: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王朝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创立了什么制度?汉武帝为实现“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了什么措施?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从材料一可见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 (2) 图中AE两处汉代地名是什么?为加强对C处的管辖,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该机构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3. (3) 材料三中“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北魏是汉化先行者”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指出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
    5. (5) 综合上述材料,今天的中国发展可以汲取哪些历史智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