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文...

更新时间:2018-05-02 浏览次数:29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
    A . 儒、道、墨、法 B . 墨、儒、法、道 C . 法、儒、道、墨 D . 道、法、墨、儒
  • 2. 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
    A . 格物政知 B . 心即理也 C . 发明本心 D . 致良知
  • 3. 明代思想家顾炎式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也。”其中“败坏”的主要含义是指(  )
    A . 学术研究脱离实际 B . 人们思想受到严格限制和禁铜 C . 涉猎范围空前狭小 D . 读书人的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 4.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体现了我国(  )
    A .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B . 古代科学的实用性特点 C .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D . 古代宗教迷信色彩浓厚
  • 5. 《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功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
    A . 因地制宜 B . 多种经营 C . 商品生产 D . 重农抑商
  • 6. 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

    A . 形象化的发展方向 B . 逐渐走向繁复化 C . 将写意发挥到极致 D . 实用性不断增强
  • 7. 在敦煤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批性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 .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 .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D .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 8. 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
    A . 追求浪漫神秘的宏大气势 B . 注重铺陈排比的修阵手法 C . 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 D . 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
  • 9.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念奴娇•亦壁怀古》中的名句。它反映出作者的词风是(  )
    A . 刚健豪放 B . 清新婉约 C . 通俗易懂 D . 沉郁悲壮
  • 10. (2016高二上·吉林期中) 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

    A . 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 . 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 . 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 . 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 11. 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戒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
    A . 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 . 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 C . 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 D . 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
  • 12. 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向不注意智悲和真理。”这说明苏格拉底(  )
    A . 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 B . 反对雅典的直按民主 C . 提倡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D . 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
  • 13.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闸述了基督教徙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 .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 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大凡受过教育” C .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也位 D .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
  • 14. 恩格所说:“和启蒙学者的作关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这段话揭示了下列哪一文学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
    A . 古典主义文学 B . 启蒙运动文学 C . 浪漫主义文学 D . 现实主义文学
  • 15. 哥白尼认为:“太阳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各行垦都绕太阳转动”,这一学说被当时人们视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
    A . 撼动了中业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 .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 . 概括了宁宙运动规律,指引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 . 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 16. 15世纪欢洲学者曼内带认为:“人来到世界,并非是为了经受芹难,而是为了享受快乐,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世界形成之后的一切,则是人类自己努力的结果”。这句话集中包含的思想是(  )
    A . 民主主义 B . 浪漫主义 C . 理性主义 D . 人文主义
  • 17. (2018高三上·武威期末) 某些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并直接面对自然风景写生,将光色瞬间变幻的效果记录下来。这一绘画流派是(  )
    A . 古典主义 B . 浪漫主义 C . 印象主义 D . 现代主义
  • 18. 位同学的研究性学才报告中,有以卜儿个小标题:“默片时代”“有声时代”“黑白时代”“彩色时代”。该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
    A .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B . 电影的发展历程 C .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D . 电视的发展历程
  • 19. “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企图化解中国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此“模式”(  )
    A . 最初宣扬了西方科技思想 B . 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C . 动摇了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D . 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 20. 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源是国人“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梁启超分析中国积弱的根源,其目的在于(  )
    A . 唤起国人现代国家意识 B . 表达实业教国的紧迫性 C . 动员国民参加民主革命 D . 为推翻满清作思想准备
  • 21. 中国近代有人认为:“无上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上者权得其平。”可知这位人士的政治倾向是(  )
    A . 维护君主专制 B . 废除封建制度 C . 主张君主立宪 D . 倡导民主共和
  • 22. 从1903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来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像画的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的有关黄帝事迹论说的出版等。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  )
    A . 物竞天择 B . 驱除鞑虏 C . 民主共和 D . 君主立宪
  • 23.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
    A . 实行三民主义 B . 实行对君主立宪 C . 推动民主进程 D . 建立共和政体
  • 24.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民国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与此改变有关的事件是(  )
    A . 国民大革命 B . 中共成立 C . 新文化运动 D . 辛亥革命
  • 25. 1928年,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表明当时共产党人致力于(  )
    A . 将革命重心放在国民党统治区 B . 探索工农武装制据的革命道路 C . 保1和巩固红色的抗日根据地 D . 改变国共两党力量悬殊的局面
  • 26. 下图统计数据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中的(  )

    A . 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局势 B . 科教兴国的战略 C . 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阐述 D . 经济特区的构想
  • 27.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曾在中山大学说:上业纪20年代物理学“遍地黄金”,爱因斯坦26岁时一年写出三篇震惊世界的文章,“因为物理学几大原则问题正在等待破解”。爱因斯坦的贡献是(  )
    A . 经典力学体系,描述了宇宙运行的法则 B . 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角度 C . 量子论对微观世界认识有革命性进步 D . 以太说,否定了传统以来光的传播理论
  • 28. 毛泽东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
    A . 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 .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 . 美苏等国家对原于弹的垄断 D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29.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A . 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 B . 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 C . 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 D . 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改革
  • 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发展,科学文化领域生机勃勃。这是因为(  )
    A . 制定了“星火计划” B . 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 C . 提出了“三个面向” D . 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司,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伐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的价值。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的出名主要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三: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是封建制度的批判者,是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的“他”及其学说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文艺复兴“是一次精神的新生”。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和卢梭对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的设想,并说明近代资产阶级践行他们设想的实践活动。
  • 33.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月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往也能被掌握。

    ——《大国崛起》

    材料二:霍布斯鲍姆在其《革命的年代》一书中着重表现了19世纪的历史。他认为,19世纪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这一对期的时代特征是,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

    ——《英国工业革命的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有益启迪》

    材料三: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诸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描述的世界”的理论依据及其对当时思想领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世纪“科学革命种子获得了丰收”和“技术取得辉煌胜利”的主要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