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18-02-26 浏览次数:55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要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来自(  )    
    A . 文献记载 B . 口头传说 C . 考古发现 D . 天象观测
  • 2. 在50万年前的一天,北京人猎获了一头肿骨鹿。他们最有可能采用哪种工具把它切割食用?(  )    
    A . 木制工具 B . 石制工具 C . 铁制工具 D . 青铜工具
  • 3. 一部反映中国远古人类生活的纪录片里有这样一段话:  “一场大雨意外浇灭了这些远古人类辛苦保存的火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又只好生吃狩猎到的野兽了。”下列远古人类中最有可能遇到上述情况的是(  )  
    A . 北京人 B . 半坡人 C . 河姆渡人 D . 华夏部落
  • 4. 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下列对半坡原始居民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B .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 . 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 . 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 5.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选择在大河流域生活,主要是因为(  )  
    A . 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 . 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C . 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种植 D . 邻近大河,便于生活取水
  • 6. 原始农耕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  
    A . 自然条件的差异 B . 生活习惯截然相反 C . 身体结构的不同 D . 北方不产稻,南方不产粟
  • 7. 下列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在涿鹿之战后形成联盟 B .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是后人编造的,不足为信 C .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 D . 炎帝和黄帝是远古时期最著名的水患治理专家
  • 8.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 人工取火的发明 B . 饲养水平的提高 C . 建房技术的进步 D . 生产工具的改进
  • 9. 下表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历史简表。其中空缺的一项应是(  )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末代君主

    重要事件

    约公元前2070年

    制定历法、商汤伐桀

    A . B . C . 文王 D . 武王
  • 10.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倡导“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60多年前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运用这一思想很好地处理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关系。该思想家是(  )  
    A . 老子 B . 孔子 C . 孙子 D . 韩非子
  • 11. 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思想主张是(  )  
    A . 仁者爱人 B . 因材施教 C . 有教无类 D . 温故知新
  • 12. 下列历史人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后来成为春秋时期首位霸主的诸侯王是(  )  
    A . 秦穆公 B . 楚庄王 C . 晋文公 D . 齐桓公
  • 13. 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A . 青铜器的铸造 B .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C . 水利工程的兴建 D . 《齐民要术》的出版
  • 14.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A . 奖励农耕 B . 按军功授爵位 C . 推行县制 D . 抑制商业贸易
  • 15.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流派(  )
    A . 儒、道、墨、法 B . 墨、儒、法、道 C . 法、儒、道、墨 D . 道、法、墨、儒
  • 16. 联系秦朝的历史,不能从下图所示的四方古印文中得出的结论是(  )

     

    A .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B . 秦朝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 C .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D . 秦朝统一了文字
  • 17. 为抑制富商大贾牟取暴利,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 颁布推恩令 C . 统一铸造五铢钱 D . 镇压黄巾军起义
  • 18. 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一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汉室“中兴”的故事。这个历史人物是(  )  
    A . 刘邦 B . 刘彻 C . 刘秀 D . 刘协
  • 19. 汉代,“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 . 西方普遍享用中国的丝绸 C . 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D . 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 20. 近年来,东突厥恐怖分子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是(  )  
    A . 设置西域都护 B . 丝绸之路开通 C . 设置澎湖巡检司 D . 设置驻藏大臣
  • 21.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都进行了迁都 B . 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 . 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 . 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 22. “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  
    A . 手工业发展情况 B . 商业发展情况 C . 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 . 农业发展情况
  • 23. 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  )
    A . 社会上层非常腐败,封王各自为政 B . 晋惠帝实行分封制 C . 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 . 匈奴入侵,攻灭西晋
  • 24. 人们常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曾在洛阳定都的有(  )  
    A . 夏、商、西周 B . 西汉、蜀、吴 C . 宋、齐、梁、陈 D . 东汉、西晋、北魏
  • 25. 下列史实,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可能查阅到的是(  )
    A . 华佗制成“麻沸散” B . 汉明帝建造白马寺 C .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 陈胜吴广起义
  • 26. 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干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竹简(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  )    
    A . 笨重,不便搬运阅读 B . 质劣,不能长久保存 C . 稀少,不易找到原料 D . 昂贵,不能广泛采用
  • 27. “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    
    A . B . 西汉 C . 东汉 D . 两晋
  • 28. 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请问佛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  )  
    A . 百家争鸣时期 B . 张骞通西域后 C . 白马寺建造后 D . 玄奘取经后
  • 29. 我国曾发行一套纪念中国古代科学家的邮票,右图邮票纪念的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他是(  )

    A . 蔡伦 B . 贾思勰 C . 华佗 D . 祖冲之
  • 30. 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
    A . B . C . D .
二、综合题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西周

    东周

    秦朝

    西汉








    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1. (1) 材料一中西周政权的建立者是谁?材料二所叙述的是西周建立的什么政治制度?请归纳西周实行这个政治制度的作用。
    2. (2) 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请简述这两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汉朝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何不同?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
    4. (4) 举两例佐证材料三中“(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这句话。
  • 32. 读图填表题。

    1. (1) 根据图一、二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图序

      哪次战争形势图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共同特点

      图一






      图二





    2. (2) 根据图三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国号(只填字母)

      发展经济的措施和效果(填空)

      在丞相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强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

      开发江东, 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失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韵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图二幅:

             

    图1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图2魏晋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材料三: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丈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1. (1) 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位皇帝修长城的看法。
    2. (2) 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图1和图2反映了魏晋时期民族交往的什么现象?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4. (4)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