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五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18-02-25 浏览次数:258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 , 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B . 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的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C . 影片《刺客聂隐娘》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银杏画面充满诗意与仙风,实在太惊艳了!”观众们这样吹毛求疵地评价道。 D . 湖南卫视着力打造的大型国防教育节目《真正男子汉》寓教于乐,让观众获益匪浅
  • 2.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明星亲子节目的热播,使童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但专家认为,孩子成长有其自身规律,不可急功近利。(删去“使”) B . 在今天凌晨结束的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 米比赛中,中国广东飞人苏炳添飚出9秒99的成绩,成为首个历史上突破10 秒大关的黄种人。(将“首个”和“历史上”调换位置) C . 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特征决定了网络安全治理和网络违法犯罪之间的较重永远没有终点,网络安全意识的增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场对决的胜败。(删去“很大程度上”) D . 据调在,有高达78%的用户在“阿里腾讯要开银行,你会不会去存钱”的问题上给予了明确的答案,这表明试点民营银行有着广泛的认可度。(将“明确”改为“肯定”)
二、<b >句子默写</b>
  • 3.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足蒸暑土气,。《观刈麦》(白居易)
    2. (2) ,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3. (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4. (4) 《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5. (5) 把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默写完整。

      塞下秋来风景异,。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三、<b >字词书写</b>
  • 4.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rùn rú yóu ɡāo

    ②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 pánɡ wù,便是敬。

    ③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pián jìn,好像赛球一般。

    ④因为这样,ɡé wù zhì zhī的真正意义便背埋没了。

四、<b >语言表达</b>
  • 5. 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甜美的享受。每次阅读,犹如沐浴和煦的春风,使你神清气爽;每次阅读,;每次阅读,。与书为伴,你的人生会更精彩。

五、<b >文言文阅读</b>
  • 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要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1) 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舜于畎亩之中

      ②行乱其所为

      ③人过然后能改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C . 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在论述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D . 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 7.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何岳得金不昧

        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曾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问其银数与封皆合/所穷乏者得我与 B . 此数金乎/兵革非不坚 C . 他日来取/其欣悦 D . 托以寄去/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
    2.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去 数 年 绝 无 音 信 闻 其 侄 以 他 事 南 来 非 取 箱 也。

    3. (3) 选文最后指出何岳是“一穷秀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六、<b >现代文阅读</b>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一)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 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的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二)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 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

    1. (1)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用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的例子,诠释了静气的“险不惊于心""成不喜于色"的内涵。 B . 第④段用杨利伟在飞船里手持操作棒200多次按电脑键盘零失误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 C . 第⑤段引用俗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和林语堂先生的话“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论证了“越是博学的人,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D . 结尾画线的句子“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形象地论述了人行世间静气的重要。
    2. (2) 下面材料不能证明文中“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 . 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始悟大道,终开少林寺一脉 B . 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苦,踏遍祖国河山,查阅各种资料,誓不放弃,终成大作《史记》。 C . “板凳甘坐十年冷”,袁隆平克服浮躁,一头扎进田间地头,静下心来研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D . 居里夫人抛弃浮华,与丈夫埋头实验,平心静气,终于在几百吨废料垃圾中发现了“镭”这一放射性元素。
    3. (3) 联系全文,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应该怎样“养静气”?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燃烧的木棉

    梁惠娣

        ①在更远的南方,春天是木棉花燃烧的季节。

        ②在一个下着微雨的早晨,我在街心公园中散步。走着走着,一棵木棉树出现在我的面前。它枯褐色的枝干像垂暮老人布满皱纹沟壑的脸,充满沧桑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一抬头,才发现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偶尔,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掷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

        ③在这样的春天,我最爱到图书馆里看书。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明如镜子的小湖,湖水清澈。湖边,一棵古老的木棉树临湖岸而长,它一树灰褐的枝干,未待绿叶长出,先开出一树繁盛无比的红花来,像美人临水梳妆。她伸出纤纤玉手,描唇画眉,那艳红亮丽的木棉花便是她发髻上的头饰。满树盛开的木棉花 与湖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更令人感到惊艳绝伦的美。我每次到图书馆,都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安静地阅读。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那时那刻,我的心里也开出一朵朵热情奔放的木棉花来,满心欢欣与感动。有木棉花相伴的闲读,更觉舒心惬意。

        ④在这个木棉花盛开的时节,流连在燃烧的木棉花下,禁不住吟咏木棉花的诗句,惹几分追昔怀远的情思。

        ⑤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一十雨寒》诗中写道:“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意思是说,像姚黄魏紫这样名贵的花要向谁要,就连李子樱桃这样的小家碧玉的花也没有。但是南方春色却有不同,满城都是木棉花。生动地描绘了南国红棉闹春的绚丽景色。我能想象,走在开遍全城的木棉花下,该是怎样繁盛热闹的景象。

        ⑥明末清初女诗人张乔的《春日山居》里也写到了木棉花,诗曰:“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诗中写了早春二月时晴时雨的气候,木棉花如火如荼地开放,杨柳冒出新芽像一团团浅黄色的烟雾,遇到大雨时,不用开门汲涧泉取水,自接天水烹茶,饶有风味。那样的山居生活令我无限向往。

        ⑦我爱木棉花,爱它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当我看到那一朵朵盛开的木棉花,心中不禁燃起火一样的热情。我想,我们也要像木棉花一样,要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才无悔这一生。

    (选自《教育导报》)

    1. (1) 贯穿选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2. (2) 文章引用古人有关木棉花的诗句,有何作用?
    3. (3) 品味下面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一抬头,才发现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

      ②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

    4. (4) 简略说说木棉花可贵的精神及其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 10.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我先前已注意到,每星期三是他们的安息日,依照惯例,在这一天,国王和王后以及他们的王子公主们一起在陛下的宫室里用膳。这时我已经成了国王的一个宠幸,每逢这种时刻,我的小餐桌和椅子就会放在他的左手边,面前就是一个盐瓶。这位国君很喜欢同我聊天,询问我关于欧洲的风土人情、宗教、法律、政府,以及各种学问,对此我总是尽可能做出最完美的回答。他的思路非常清晰,判断又十分准确。对我所讲述的一切都能做出非常聪明的反应和明智的评论。不过,我承认,在我对可爱的祖国,我们的贸易,在海上和陆上进行的战争,我们的宗教派系,以及国内的不同政党派别的情况作了有点过分详尽而精彩的讲述后,由于陛下所受教育带给他的偏见,造成的影响是那么大,以致他不禁就将我放在他的右手心里,同时轻轻地用左手抚摩着我,然后发出一阵开怀大笑,问我是一个辉格党徒还是一个托利党徒。然后他会转过身,他的身后就是首相大人,手持一根有“君主号”战舰主桅那么高的白色权仗侍奉国王。国王评论说,对高贵的人类来说,竟有像我这么微不足道的小人来模仿他们的举止,这是一件多么丢脸的事啊!他还敢说他敢打赌,这些可怜虫会有他们的头衔和荣誉称号,他们制造了小房子和隐身之处,称之为房子和城市,他们还人模人样地穿上衣服进行化妆,他们会相爱,进行战斗、争执、欺骗,还有叛变。他就这么说下去,令我的脸色变红又变白了好几回,因为听到我高贵的祖国,这个艺术和军事的强大女神,法国的克星,欧洲的主宰,善德、虔诚、荣誉和真理的中心,世界的骄傲和妒羡,竟受到如此的蔑视,真使我的自尊受到莫大的伤害。

        但是,我的地位不允许我因受到伤害而表现出愤慨,因此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我便开始怀疑自己究竟是否真是受到了伤害,因为,在几个月后,对这些人的眼光和谈吐我已经习以为常。我也对我亲眼所见的每一个比例放大那么多倍的物体进行了仔细观察,初见到他们这么大的形体和外貌时所产生的恐惧已烟消云散。在这种时候,如果让我见到一帮英国的爵士和贵妇人,看到他们身穿华丽的服饰和出席宫廷生日宴会的服装,摆出不可一世的.趾高气扬的种种架子,相互鞠躬,夸夸其谈等等,说实在话,我倒真会像这位国王和他的显贵们嘲笑我一样,也会轻蔑地大大嘲笑这帮英国贵人一番呢。王后总喜欢将我放在她手里,再站在穿衣镜跟前,我便清晰完整地看到我们两人的形象,实在没什么比我们之间的这种鲜明对比更荒谬可笑的了,这时我也真的按捺不住要嘲笑我自己。于是,我真的开始想象自己比正常的我要退化缩小了好多倍。

    1. (1) 文段中格列佛从因祖国受到蔑视而愤慨,到习惯大人国的一切,转而嘲笑自己,这个过程体现了作者什么写作目的?请结合作品的寓意加以分析。(内容理解)
    2. (2) 在大人国时,作者写格列佛不断地赞美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其有什么用意?(艺术特色)
    3. (3) 从选段和其他相关情节来看,这位国王有哪些特点?(人物性格)
七、<b >命题作文</b>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路上,同学们情感丰富。生活中的很多一瞬间,你可能后悔,可能遗憾,可能委屈,可能沮丧;也可能心满意足,也可能斗志昂扬,也可能豁然开朗,也可能感动满怀,也可能……

    请以“                           的一瞬间”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