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18-01-24 浏览次数:3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单选题</b>
  •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适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    )
    A . 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 . 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 C . 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 . 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 2.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材料描述的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宗法制 D . 分封制
  • 3. 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
    A . 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 . 皇权的至高无上 C .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 . 疆域规模的扩大
  • 4. 整肃吏治、防治贪腐是历代王朝都很关注的问题,为此均会设置专门的机构。下列官职中,直接履行该使命的是(    )
    A . 秦朝的郡守 B . 汉朝的刺史 C . 宋朝的参知政事 D . 明朝的内阁
  • 5. 在谈及“相”的演变时,有学者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被削弱”,这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群相’,的制度表现之一是(    )
    A . 三公九卿 B . 三省六部 C . 内阁 D . 军机处
  • 6. 唐睿宗李旦执政后期,武则天为篡夺皇位而大肆杀戮李唐宗亲及亲唐忠臣,受到宰相刘炜之的反对,武则天即命肃州刺史王本立审问刘炜之。炜之怒斥王本立说:“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拒绝回答王本立的各种问题。“凤阁鸾台”指(    )
    A . 尚书省和中书省 B . 中书省和门下省 C . 门下省和尚书省 D . 尚书省和吏部
  • 7.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说明(    )
    A .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 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D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8. (2017高三上·菏泽月考) 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 . 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 . 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 . 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 9. (2016高一上·双峰月考)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 . 秦丞相府 B . 唐尚书省 C . 元中书省 D . 清军机处
  • 10. 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    )
    A . “立嫡以长不以贤” B .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 . “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D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11. (2017高一上·友谊期中) 下列文献记载,按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②“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

    ③“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A . ④①③② B . ④①②③ C . ①②④③ D . ③④①②
  • 12.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是指(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3. 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
    A . 清政府屈辱外交不得人心 B . 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意识觉醒 C . 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D . 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 14. 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A . 林则徐 B . 邓世昌 C . 谭嗣同 D . 左宗棠
  • 15. 2015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的黄海“丹东一号”清代沉船,经过持续的水下调查与研究,在一瓷盘的底部中间位置发现繁体的“致远”字样。据此可判定该沉船的领导人应是(    )
    A . 李鸿章 B . 邓世昌 C . 刘步蟾 D . 丁汝昌
  • 16. 以下两幅图片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    )

    A . 鸦片战争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B .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C . 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引发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 D .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 17.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江城”当指(    )
    A . 重庆 B . 上海 C . 武汉 D . 南京
  • 18. “苏维埃”一词源于苏联,意即革命阶级的联盟。一开始,中共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后来又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
    A . 国民大革命的需要 B .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 . 中日矛盾日益凸显 D . 推翻国民政府的要求
  • 19. 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应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③ C . ①③②④ D . ①③④②
  • 20. 以下是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 . 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 .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21.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 取得近代反抗外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 . 改变社会性质取得民主革命彻底胜利 C . 洗雪百年民族耻辱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D . 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升国际地位
  • 22. 英国领事富里赐在《天京游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
    A . 洪秀全 B . 洪仁玕 C . 曾国藩 D . 石达开
  • 23. “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硝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北伐战争 D . 挺进大别山
  • 24. 下列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③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④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①④②③ D . ②①③④
  • 25. (2017高一下·河北期中) 1895年广州起义时,革命党人被认为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上述变化反映出(    )
    A .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传播 B . 清王朝统治的日趋衰弱 C . 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 D . 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
  • 26. 有人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其主要依据不包括这场革命(    )
    A .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 . 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C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结束了长期延续的封建制度
  • 27. 胡适在评述某一历史事件时说:“荒唐的中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该事件是(    )
    A . 三国干涉还辽 B . 袁世凯称帝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 28. 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

    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29.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确立中心工作为领导工人运动 B . 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的重要性 C . 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 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 30. “帝国主义者既使军阀窃取政权,又使军阀盗卖国家;即使军阀永演阋墙之争,令吾民受尽兵刀之苦,更嗽使军阀压迫革命运动,欲吾民永无自决之日;┅┅而民心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下列事件旨在解决上述问题的是(    )
    A . 北伐战争 B . 抗日战争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 3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国属于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②它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

    ③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④标志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32.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维新变法 D . 辛亥革命
  • 33.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 .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 .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 .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34.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    )

    ①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②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③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

    ④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②③④
  • 35.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
    A .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 . 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 . 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 D . 革命精神不彻底
  • 36. 19世纪末,一位美国商人来到中国。此时,他可能(    )

    ①按中美协定税率交纳商货的关税

    ②参观英人在重庆开设的工厂

    ③在各国“势力范围”内自由贸易

    ④到北京东交民巷拜访驻华使馆

    A . B . ①②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37.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与这个节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武昌起义 B . 秋收起义 C . 南昌起义 D . 红军长征
  • 38. 歌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歌能证史”,以下都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唱甚广的歌曲,按反映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②《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③《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④《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A . ②①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①②④③ D . ①③②④
  • 39.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包括了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一百多名代表出席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    )
    A . 意味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形成 B . 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C . 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 D . 表明国民政府已迁至武汉
  • 40. “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这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段朗诵词。它描述的主要是(    )
    A . 北伐战争 B . 红军长征的斗争 C . 三大战役 D . 八路军的敌后抗日斗争
二、<b >非选择题</b>
  •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治功能。
    3. (3) 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 (1) 比较材料一,二反映的条约内容的异同。
    2. (2)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进入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 43. 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而众多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重要城市的承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正清这样看待北京:“北京的气势雄伟,布局对称,毫无疑问使它成为一切首都中最有气派的……没有一个西方的首都能这样的威严,清醒地构成君主专制政体的象征。”

    材料二:电影《南京!南京!》在各大影院放映,引起巨大反响。它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历史。

    材料三:

    1. (1) 清朝使君主专制政体的“威严”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是如何结束的?
    2. (2)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有着特殊的地位。请列举四件除了“南京大屠杀”之外与南京有关的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
    3. (3) 材料三图一中会议的会址在哪个城市?这次会议有何意义?
    4. (4) 结合材料三中的图二分析,为什么遵义成为历史名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