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六校2017-20...

更新时间:2018-01-24 浏览次数:3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单选题</b>
  • 1. 下图是1974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堇鼎,其铭文大意为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


    A . 禅让制 B . 王位世袭制 C . 礼乐制 D . 分封制
  • 2. 下图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的中国局势图,最终完成国家统一的是(    )

    A . B . C . D .
  • 3. “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
    A . 中央集权制度 B . 皇帝制度 C . 三公九卿制 D . 郡国制度
  • 4. 西汉初期,“取周秦之制而兼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体制”。材料中的“体制”是(    )
    A . 郡县制 B . 分封制 C . 郡国并行制 D . 行省制
  • 5. 史料记载:某个历史人物“累迁殿中丞,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该材料应出自(    )
    A . 《汉书》 B . 《宋史》 C . 《明史》 D . 《清史稿》
  • 6. “选举专重门第,不重才能,中正徇私舞弊,趋炎附势,贪图贿赂,定品不实,使得选举腐败,世风颓废”。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是(    )
    A . 世袭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察举制 D . 科举制
  • 7. 某学者说:“……这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创立于(    )
    A . 汉朝 B . 隋朝 C . 唐朝 D . 宋朝
  • 8. 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科学”指三省(    )
    A . 各司其职且办事效率提高 B . 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 C . 相权分散且保证皇权独尊 D . 相权分三且互相制衡
  • 9.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 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 B . 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 C . 裁行省,实现权力集中 D . 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
  • 10.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文字说明军机处(    )

    ①因西北用兵而设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是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A . 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11.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职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 . 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B . 调整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 C . 改革的根本是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 . 变革的主要内容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 12.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材料中的“政治革命”主要是指(    )
    A . 废除债奴制 B . 实行财产等级制 C . 设立五百人会议 D . 按地域选举将军
  • 13. “(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
    A . 主权在民 B . 小国寡民 C . 轮番而治 D . 直接民主
  • 14. 《罗马法概论》指出:“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公开法律”指的是制订(    )
    A . 公民法 B . 《十二铜表法》 C . 万民法 D . 《民法大全》
  • 15. 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说:“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 限制贵族利益 B . 一定程度上的人性化 C . 开启注重证据的先例 D . 维护平民利益
  • 16.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合适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 . 君主专制 B . 联邦制 C . 君主立宪制 D . 民主共和制
  • 17. (2016高一上·石门期中)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看下图,指出为解决图中反映的问题,当时英国采取的对策是(     )

    A . 颁布《权利法案》 B . 确立责任内阁制 C . 推行政党政治 D . 实行议会改革
  • 18. 华盛顿1786年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其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材料反映1787年美国宪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 .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 . 解决奴隶制的存废 C . 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 D . 保障人民民主自由
  • 19. 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
    A . 分权与制衡 B . 民主原则 C . 联邦制原则 D . 共和原则
  • 20. 为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美国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 . 实行三权分立 B . 建立联邦制 C . 确立民主共和 D . 实行总统制
  • 21. (2017高一上·马山期中)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个国家应是(    )
    A . 英国 B . 美国 C . 法国 D . 德国
  • 22.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 . 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 .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 . 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 23. 英国外相巴麦尊说:“(清政府)竟然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材料中的“商品”是指(    )
    A . 纺织品 B . 机器 C . 茶叶 D . 鸦片
  • 24. 某班历史课围绕“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这一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下面是同学们的一些看法,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A . 林则徐销毁了英国人的鸦片 B . 英国向中国传播近代政治制度 C . 英国要打开并占领中国市场 D . 英国要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 25. “上海由于地处入海口,已经成为西方渗透的大本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的标志是(    )
    A . 中英《南京条约》 B . 中法《天津条约》 C . 中美《望厦条约》 D . 中法《北京条约》
  • 26.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缴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此条款侵害了中国的(    )
    A . 司法主权 B . 关税自主权 C . 领土主权 D . 内河航运权
  • 27. 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据此判断(    )
    A . 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 . 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 . 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 . 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 28. 下图这对位于西城区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大门两侧的石狮,是1929年北平图书馆建馆时移置于此的圆明园残余石刻。1860年劫掠圆明园的主要侵略者是(    )

    A . 俄国军队 B . 美国军队 C . 英法联军 D . 日本军队
  • 29. 下表是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相关信息,据此判断该条约(    )

    A . 赔款2100万两白银给英国 B . 割香港岛给英国 C . 增开天津为商埠 D .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 30. 俄国一外交官谈到:“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这一乱事”是指(    )
    A . 虎门销烟 B . 鸦片战争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b >非选择题</b>
  • 31. 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三: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四: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1. (1) 据材料一,说明元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
    2. (2) 希腊哪一城邦的民主是后世的典范?结合所学,说明伯里克利执政期间是如何实现“长治久安”的。
    3. (3) 材料三,四分别出自哪两部政治文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部文献的颁布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摘编自古罗马法

    材料二:将立法权交予代表民众的议会手中,这是近代英国宪政制度形成的第一步。而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避免议会滥用权力……还要把公共权力分散在不同机构和部门之中

    ——摘编自魏建国《宪政体制形成与近代英国崛起》

    材料三:《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麦迪逊语),这种机制实际上是由三个层面的分权制衡关系组成的。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近代西方国家法律产生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宪政制度的特点。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的内容。说明这种机制对美国政治产生的积极作用。
  • 33.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史料实证”是其表现之一。“史料实证”旨在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实现探求历史真实的目的。

    下面一则材料是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④表明当时即已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

    资料来源——《罗马法词典》《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1. (1) 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 (2) 在笔记第一段的四点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