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荣成市2016届九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

更新时间:2016-12-05 浏览次数:1080 类型:期中考试
一、<b>积累与运用</b>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xīn)      亵(dú)    寒(jìn)        豆年华(kòu) B . (yīng)    恣(suī)    怒(chēn)    而不舍(qiè) C . (zuò)    悍(biāo)    轩(xiè)      然而止(jiá) D . 劲(qiú)    笑(shěn)    熟(xián)    广无垠(mào)
  • 2. 请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订正。

    聒躁     蹂躏     黯然失色    骇人听闻    因地治宜   心无旁骛

    妖娆     烦躁     当知无愧    见异思迁   重震旗鼓    一拍即合

  • 3. 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客舍青青柳色新。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

    ,溪头卧剥莲蓬。

    ,欲上青天揽明月。

    ,衣冠简朴古风存。

    ⑥气蒸云梦泽,

    ⑦柳永《蝶恋花》中表达了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毅性格的诗句是:

  • 4.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今年是奥运年,各种赛事鳞次栉比 , 令人目不暇接。 B . 知悉家中老母身体健康,心中稍安。此地诸事告罄 , 即刻回乡探望。 C . 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D . 军人沈星勇救落水少年壮烈牺牲,英雄壮举可歌可泣 , 传遍大江南北。
  • 5.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周作人看中国书有一条标准十分独特,就是看作者“对待人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女人、儿童的态度”。 B . 徐悲鸿熟练地运用解剖、透视、和记忆形象的非凡能力,捕捉动物最为传神的瞬间,把猫的娇敏、牛的敦厚、鹰的雄健描绘得淋漓尽致。 C . 《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D . 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 6. 选出下列短语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组(     )

    A . 引经据典  龙吟凤哕  合辙押韵  油嘴滑舌 B . 囊萤映雪  云南歌会  贯穿古今  不求甚解 C . 呼朋唤友  张弛不定  招徕客户  肃然起敬 D . 盛会难逢  德隆望尊  十分精彩  邀饮春风
  • 7. 走进《西游记》、《海底两万里》。

    1. (1) 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十四个寒暑,横跨十万八千里之遥,途径不少奇异的国度,其中你印象深刻的两个国家是

    2.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却说那师父驾着白鼋,那消一日,行过了八百里通天河界,干手干脚的登岸。三藏上岸,合手称谢道:“老鼋累你,无物可赠,待我取经回谢你罢。”老鼋道:“不劳师父赐谢。我闻得西天佛祖无灭无生,能知过去未来之事。我在此间,修行了一千三百余年;虽然延寿身轻,会说人话,只是难脱本壳。万望老师父到西天与我问佛祖一声,看我几时得脱本壳,可得一个人身。”三藏响允道:“我问,我问。”那老鼋才淬入水中去了。

      上文描写的是唐僧前往西天路上的一段经历。后来,取经归途中他们重逢,老鼋驮着唐僧行快到通天河东岸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请你简要概述。

    3. (3) 《海底两万里》描绘了美丽迷人的珊瑚王国,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是(    )

      A . 森林打猎 B . 章鱼来袭 C . 安葬船员
  • 8.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是2012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阅读率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传统报刊阅读率 58.4% 50.1% 46.9% 45.6% 41.3%

    数字媒介阅读率 9.1% 24.5% 24.7% 32.8% 38.6%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1. (1) 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2. (2) 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任末(人名)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书籍)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通“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任末十四时/北山愚公者,且九十 B . 人恒/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 C . 削荆笔/今为宫室之美 D . 则无敌国外患者/皆酒食
    2. (2)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虽 死 犹 存 不 学 者 虽 存 谓 之 行 尸 走 肉 耳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4. (4) 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

三、<b>现代文阅读</b>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两个柿子看树

            ①小时候,父亲在外地,母亲一人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在生活中母亲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柿子树,黑黑的躯干,粗糙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就褪去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同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多可惜啊。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网套,还是把那些柿子套了下来。乡下的人家底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⑦我愕然,转而一阵心酸。是啊!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真难过!

    1. (1) 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 (2) 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主题和结构上的作用。

    3. (3) 体会第⑤段景物描写特点.说说其作用。

    4. (4) 文中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全摘干净,这样写用意何在?

    5. (5) 下面句子含蓄地表达出母亲怎样的感慨?

      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6. (6) 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曾经说过:“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她整天吃‘红的’(注:红的,指高梁饼子)”。结合选文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0字以上)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始终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1. (1) 选文②④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 (2) 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

    3. (3) 第⑥段,把划线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划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 (4) 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四、<b>作文</b>
  • 12. 写作题:

            题目:又是一个新起点

            要求:①以“又是一个新起点”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