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语文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5 孔乙己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孔乙己课时训练

更新时间:2016-10-21 浏览次数:3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b>积累运用</b>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hēnɡ)          水(chàn)          唐(tú) B . 出(yǎo)           擦(shì)           酒(zhàn) C . 笑(hǒnɡ)          包(pú)            笔(yàn) D . (xiè)           阔(chuò)          门(kǎi)
  • 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辨的神气。           

    ②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③样子太傻,怕侍侯不了长衫主顾。                      

    ④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藉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 3.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②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③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 4. 《孔乙己》文中写“我整天地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句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 5. 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 (1) 活动一:走进作品

      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的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

      你的推荐语:

    2. (2) 活动二:关注人物

      在鲁迅的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他们个性鲜明,风格迥异,写出你熟悉的一个人物形象,并适当分析一下其性格特点。

      答:

    3. (3) 活动三:汲取精华

      要求同学把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句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感想:

二、<b>精彩段落</b>
  • 6. 阅读课文《孔乙己》4~13段,回答下列问题。

    1. (1) 选出对孔乙己主动教“我”写字的深层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在故意显示自己的善良。 B . 他在社会上实际所处的境地是十分孤独的。 C . 他在故意向孩子炫耀自己的博学。 D . 他在向短衣帮表示自己的轻蔑。
    2. (2) 作者用深刻、生动的笔触把孔乙己介绍给了你,让你认识了他。请你结合选文说一说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并举例说出他性格特征中的几个方面。

      答:

    3. (3) 孔乙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奉者。请结合选文的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刻画孔乙己这一特点的。

      答:

    4. (4) 有人说孔乙己是喜剧人物,也有人说孔乙己是悲剧人物。请你说一说这两种说法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

      答:

    5. (5) 对于把书读到像孔乙己这样与社会格格不入、迂腐僵化、近乎废物的读书人,你可能会有许多感想。请结合孔乙己的遭遇和结局,就“读书与生存”这个问题广开思路、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三、<b>类文阅读</b>
  • 7.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先生

                                                                                                          吴长海

        ①进学校的第一天,老师用灌水笔在我们拼写本的封面上郑重地写上姓名、性别。看着平素“毛蛋”“妮子”随意称呼的我们有了正儿八经的“尊姓大名”,原本一同割猪草捏泥人连穿衣打扮都差不多的伙伴被分成两个阵营,内心很是兴奋了一阵子。带给我们这份别样兴奋的是周老师,村小学里唯一的老师,乡亲们都称他“先生”。

        ②先生是村子里的人物,在附近十里八村也是个重要的角儿。先生手抡毛笔就像巧媳妇穿针引线般轻巧灵便,让远近的乡邻都啧啧称赞。先生还有个绝活:把竹筷在炉火中烤上一阵子,蘸上墨汁就能写出漂亮的诗文。村子里甭管谁家娶亲嫁女上梁开业贺寿出殡,都请先生题写字联,先生一向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记得二黑哥结婚时,先生题写了“吹箫弄管庆引凤,鼓瑟鸣琴贺乘龙”的喜联;小光叔开酱坊时先生撰写了“国家无将边难靖,人家无酱饭不香”的妙联;村里辈分最长年纪最大的刘爷爷驾鹤西去时,先生书写了“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的挽联。到了岁末年初,先生更是竭尽才智撰写春联,给乡村旮旯披上文化的盛装。

        ③先生是民师,前些年的工资都是由村里“提留”供给。村民都知道先生照看几十个娃不容易,年底时都自觉地把“提留”钱交到村支书手里。每年正月初一,不少家长会带上孩子和好吃的去当面感谢先生,先生拗不过就收下来,收下来的好吃的最后还都分给了孩子们。有一年冬天,大雪把教室房顶压塌了,孩子们都被先生接到家里围炉而教,那教学氛围与清华导师陈寅恪“师生蚁聚一堂”的教学趣闻好有一比。

        ④先生不是科班出身,却十分尽责敬业。先生每天和我们一起到校,我们朗读课文时,他在看书,样子专注得像是要考学。我们读二年级时,先生开始让我们背《唐诗》、抄《宋词》,当时不明白先生这样做的意图。多年后,喜读诗书的我惊喜地发现村里很多只有高小文化的叔伯姑嫂茶余饭后在一起谈笑风生,时不时就会蹦出几句古诗文,想必这和早期接受先生的诗词教育是分不开的。

        ⑤先生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苹果的故事: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园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味美形佳无污染,在市场上很畅销。有一年,高原上突然遇到一场特大的冰雹,把结满枝丫的大红苹果打得遍体鳞伤,人们都认为杨格将损失惨重。但杨格却意外地发现,被冰雹打击后的苹果,味道变得格外清香扑鼻,酽浓爽口。杨格立即组织员工如期将苹果装箱发运,并在每个纸箱里放进一张纸片,上面写道:“这批苹果独具一格,只只带‘伤’。但请看好,这是冰雹打出的疤痕,是高原地区苹果的特有标记。这种苹果,果紧肉实,具有妙不可言的果糖味道。”面带疑虑神色的买主们当场品尝了样品,果真不假。从此,杨格的高原苹果闻名遐迩,畅销不衰。先生说“出身山乡的你们要争取做一只带有疤痕的高原苹果”。

        ⑥先生的话让我们有了长久奋斗的动力和方向。此后,我们中的很多人被比做凤凰,飞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选自《读者》2012年第2期)

    1. (1) 说说第②段中加点的“人物”是什么意思。

      答:

    2. (2) 先生说“出身山乡的你们要争取做一只带有疤痕的高原苹果”,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答:

    3. (3) 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4. (4) 读了本文以后,你认为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5. (5) 作为学生的“我”,多年后回故里拜访先生,要写一副对联赞誉先生,请你替“我”写一下吧 !

      上联:

      下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