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17-12-15 浏览次数:276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b>
  • 1.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    )

    我是何等艳江南女子,能够一生娉娉婷婷在美若仙子的西湖边散步,能够在小径通幽清池碧水的留园脉含情地牵手情侣。想起游苏杭时,借人家苏绣女子的绣布和绣架拍下的一组照片,如今却不知到哪里去了,痛惜!于是,总是在梦中悄然想起那一袭氤烟花长裙下低眉含笑专情刺绣的美图,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慰了吧。或许,为了这张美图,定会再度游苏杭。

    A . xiàn    mò     wēn    jiè B . qiān    mài    yūn    jí C . xiàn    mò     yūn    jiè D . qiān    mài    wēn    jí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 美丽的落日总会引起一个更加绚丽的景象,未及饱览便一闪即逝,并在消逝中留下不 可名状的渴望和惆怅。 B . 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 G20 杭州峰会文艺演出虽早已落下维幕,但每当想起总令人意 犹未尽。 C . 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并没有 产生想象中的立杆见影的效果。 D . 冬日的北疆,千里冰封,往日的草原仿佛裹上了一层银白的大衣,阳光打在上面分外 妖娆,红妆素裹,一派恢宏。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热映,不仅是故事题材的选择,更在于每个演员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的惟妙惟肖 B . 初学自行车的时候,磕磕碰碰,跌倒了再起来,有一次他在雨中摔了一跤,起来时,浑身上下拖泥带水 C . 为了吸引眼球,媒体往往对发言者的原话寻章摘句 , 他们忘了新闻的铁律——真实,这样的媒体最终一定会失去观众。 D . 这几天,我仔细研究了菜谱,尽心挑选了食材,终于做出了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 真是汗颜。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词大会》打开了人们通向诗歌世界的大门,架起了人们与中国文化情感,点燃了人们心中对诗词热情的火炬。 B . 钱江世纪城规划范围内盈一村等4个村的“征迁清零”工作将完成扫尾工作,届时世纪城范围内将不留一户农户,大拆迁正式画上圆满句号。 C . 水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树立以生态修复、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科学治水观念,加强区域间联手、联动、联治的理念是不容置疑的。 D . 网络经营单位按照家长要求对未成年人的账号采取限制措施,及时反馈该账号的活动,并跟踪观察。
二、<b >句子默写</b>
  • 5. 古诗文名句填空。  
    1. (1) ,客行悲故乡。,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 (2) 无意苦争春,,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 (3)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4. (4) 苍苍竹林寺,,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5. (5)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是政协代表,他非常关注民生,借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两句诗 “”表达了让“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6. (6) 花开花落、纤柳抽枝,这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就像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那样。
三、<b >中国名著</b>
  • 6.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 (1) 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品味经典,品味文学魅力。读的《敬业与乐业》,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读《水浒传》时,感受到得知好友林冲遭太尉高俅陷害,被刺配沧州时,一路暗中保护的嫉恶如仇、侠胆义肝;读明初文学家宋濂的《》,感受到了学习的艰辛和辛酸,也体会到了文章感情表露的真挚与诚恳。、

    2.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请你

      帮她从以下几个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具体的事例(不少于2个事例)来印证这一观点。

      A.简·爱     B.武松     C.祥子

四、<b >综合性学习</b>
  • 7.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相关题目。近日一段视频走红网络,一位中年男子手持“请不要随意调头”的牌子,拿着小喇叭对行人不断大喊:“我不再闯红灯!”周围都是好奇的围观群众。
    原来,今年7月起,江西省吉安市青原交警大队开始采用这种特殊的管教办法,来治理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的行为。
    青原交警大队方面表示,因为路上的行人特别多,如果单靠罚款,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据了解,刚开始每天都要抓到七八十人,随着宣传的深入(围观群众的奔走相告),每天抓的人数越来越少,成效显著。
    1. (1) 请为这则热点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5字)。
    2. (2) 对于这种处罚形式,你支持吗?请作简要评论。
五、<b >现代文阅读</b>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棕榈

        老屋后面是缓斜的土坡,坡顶上矗立着一片棕榈林,称之为林,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六七棵棕榈而已。也许是地域、水土和气候的缘故,几棵棕榈生得矮小而萎缩。天性爱爬树的孩子也不和棕榈亲昵,对外表丑陋的它们缺乏好感。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棕榈身上找不到我们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

        小时候,整天吃不饱似的,每天挖蕨根,刨伏苓,酸梨树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挚爱。到春末夏初的时候,在我们太急切的期盼中,这些瘦瘦的但洁白无瑕的花朵,终于摇身一变,变成指头大小的酸梨,缀在簇簇绿叶中间。在我们的誓死捍卫和邻家孩子的肆意掠夺中,酸梨没来得及成熟便一一落入口腹之中,那又涩又酸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相隔咫尺的棕榈偶尔也会走进视野,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中秋临近的时候,棕榈结出累累果实,那青灰色长圆形的棕籽虽不能吃,却是游戏时最佳的武器。夜晚,在月光笼罩的旷地里,通常能见到一大群孩子在虚拟的硝烟中追逐,恣意地欢叫。

        农闲时节,父亲用薄而弯曲的刀片,将紧裹着棕榈的红褐色棕衣一张一张地剥下来。父亲剥棕衣的时候一副特别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稍有闪失,而且每回剥下三四张便住手。我疑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不继续剥下去呢?“棕衣就是棕榈的衣服,剥光了它们怎么过冬呢?”父亲一边回答我,一边注视着刚剥过的那棵棕榈。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伫立一旁,父亲久久注视的目光是那样深长耐读,其中,蕴含有隐隐的内疚与不安,有请求原谅的意味,有源自肺腑的感激。

        也许父亲一生都在企求棕榈原谅,是他剥夺了棕榈赖以御寒的衣物;父亲一生对棕榈满怀感激,在他挑着生活的重担踽踽独行的时候,是棕榈给了力所能及的支撑。给孩子们带来短暂口福的酸梨树怎能和棕榈相比呢?它能换来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酱醋油盐吗?能换来煤油把漫漫长夜点燃点亮吗?

        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我们在一旁看着,倦意漫上来,不知不觉便酣睡了。早晨醒来,我们惊讶地发现,那小山似的满地棕衣变成了数十根棕绳,在早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古铜色眩目的光泽。断断续续有人上门求购棕绳,家里开始荡漾起小小的欢乐的涟漪。

        一天早晨,早起的父亲像往常一样爬上后坡,来到棕榈林里。父亲的一声惊呼把母亲和我们吓了一跳。我们赶紧上去,发现父亲一脸痛苦和惊惶的表情。原来,不知什么时候一棵棕榈死掉了。死掉的棕榈蔫蔫的,披针一样的叶子失去了往昔的葱绿与锋芒。父亲拿来一把锄头,招呼大家一起动手把棕榈连根挖起并运走。父亲告诉我们其中“奥秘”:一棵棕榈死了,其它的棕榈因为伤心会跟着相继死去的。把这棵棕榈挖起并运走,是不让其它的棕榈为之悲恸欲绝。父亲的话让我浑身颤栗,我从未想过这些草木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像我们一样相互之间有着太深太沉的牵挂与关怀。我感到无限内疚起来,为自己曾经对棕榈的漠视与伤害。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注视这些棕榈的时候,一种敬意从心中油然升起,目光里的东西渐渐多起来,最后变得和父亲注视的目光一模一样。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脑海中常常产生这样的联想——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和后坡上的棕榈连在一起,浑然一体,在风雨中相濡以沫。

    (本文有删改)

    1. (1)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于棕榈树的态度有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 (2) 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①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

      ②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

    3. (3) 文章主要写了棕榈树,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酸梨树,这样写有何作用?
    4. (4)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这句话?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艺术也需无用之用

    崔树强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在实用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被人们逐渐冷落,不得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学与艺术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而“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

        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功利之心作一种极好的救赎。当下的艺术教育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让青年人真正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和平实、雅淡素朴。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心理的镇魂剂,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技巧的抗拒和精神的屏障。然而,现代社会“有用性”的价值观,却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艺考的持续火爆,带给人们一种艺术繁荣的表象。很多青年人因为文化课不理想,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而报考艺术专业。艺考成了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径。同时,艺术教育也多以艺术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心”的培育。艺术沦为技巧的奴仆,日益偏离了“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根植人心”的传统。一门最需要文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为文化缺失的避难所!

        艺术之“无用”为人的精神解放创造了条件。艺术在其起步的地方,实际上和游戏一样,正是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到解脱的。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恰恰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当一个人沉浸到艺术精神境界之中时,他浑然皆忘,自然也会忘记现实事功的“有用”性,所以庄子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系由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人要得到这种价值,就必须受到社会的束缚;而“无用”于社会,就是不为其所束缚,人的生命就是完整和谐的。艺术对于“用”的超越,成就了艺术和美的观照。自然科学回答了“是什么”,人文学科则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艺术营构了“无用”的精神世界,成就了生命的和谐。艺术虽然没有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 大用。

    1. (1) 本文是如何引出“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这一论点的。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有用”与“无用”合一,共同构成人类文化的支柱。 B . 艺考持续火爆带来了艺术的繁荣,说明“有用性”的价值观,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 C . 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以解脱,是艺术和游戏相似的地方。 D . 艺术的自由和解放,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3. (3) 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作者认为“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的理由。
    4. (4) 指出下列两句划线词句的表达作用。

      ①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②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 , 是纠结心理的镇魂剂

六、<b >文言文阅读</b>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①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②举谣言③,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注释】①公仪: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②掾属: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③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1. (1) 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清节    (通“砺”,磨炼) B . 滂怀(遗憾) C . 蕃乃焉    (道歉) D . 滂后事(释放)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B .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C .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D .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②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4. (4) 文章刻画了范滂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七、<b >诗歌鉴赏</b>
  • 1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②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②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③夜 榜:夜航。

    1. (1) 诗中作者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2. (2)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b >命题作文</b>
  • 1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曾关切蚂蚁王国的命运,猜想浩瀚宇宙的奥秘,还有堆沙、玩水、痴想……纯粹而 真实。

    少年的心里住着童心,不经意间,你会发现枝头的花儿在匿笑,墙角的蟋蟀在欢唱…… 大人的心里藏着童心,不信你看,爷爷与你的忘年之交,严谨的老师天真的一笑…… 让我们用眼睛去“听”,用耳朵去“看”,童心可以装下整个世界。

    请以“                            童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补全题目,可以填入“拥有”“久违了”“爸爸的”“啊!”。(2)文体自选(除诗歌外)。(3)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