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7-12-21 浏览次数:3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了《画山绣水》之后,你不禁要问大自然怎么会这样神奇美丽的呢? B . 《看云识天气》选自江苏省农业中学试用课本《语文》第二册(1965年出版)。 C . “明天的课前演讲准备好了吗?”老师问,“嗯,准备好了。” D .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侯勇饰演贪官赵德汉把“小官巨贪”的角色演活了。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 . 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 C . 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 . 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二、<b >书写</b>
  • 3.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xuàn丽灿烂的明珠。她似千年的佳酿,蕴藏醉人的芳香。cháng徉其间,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suì。这是何等的qiè意啊!

三、<b >默写</b>
  • 4.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1) 盛名之下,
    2. (2) ,恒兀兀以穷年。
    3. (3) 窈窕淑女,
    4. (4) ,鸡犬相闻。
    5. (5) 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范仲淹实现“”(《岳阳楼记》)的政治抱负的努力中。
四、<b >名著导读</b>
  • 5. 名著阅读。   
    1. (1)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在飞岛国,三位教授计划取消语言中所有词汇,并大谈其好处。在这里,作者的本意是
    2. (2) 下列关于《格列佛游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两项(    )
      A . 小人国朝廷曾一度决定将格列佛饿死或者用毒箭处死,但是格列佛的勇敢善战促使朝廷改变原先的想法,决定善待格列佛。 B . 第四卷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C . 利立浦特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红蓝绿三色丝线分别影射英国嘉德勋章、巴思勋章和蓟花勋章的绶带。 D . 格列佛见识了各国风情:在小人国他曾一口气吃了二十车的肉,喝了十车的酒;大人国吃的面包都是几何形状的;在慧骃国他差点在一大碗乳酪中淹死。 E . 飞岛国没有一个人讲真话,科学院研究的都是荒唐的课题,导致全国遍地荒芜,房屋倒塌,作者借以针砭英国科学界。
五、<b >综合性学习</b>
  • 6. 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时,实验中学九(1)班决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现邀请你一同参与。



    1. (1) 【知识积累】图中的姜堰农民正在田间收割,请根据图中信息,说说他们正在收割什么农作物。
    2. (2) 图中表现的内容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请说说“立秋”的含义。
    3. (3) 【关注物候】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12月11日零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据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介绍,风云四号卫星实现了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升级换代和技术跨越,将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大气、云层和空间环境进行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观测,大幅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不超过15个字。

      ②听到这个消息,小方同学认为有关物候知识的民谚、俗语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你和他有不同观点,请试着说服他。

    4. (4) 【气候论坛】为提高同学们对气象物候的认识,该班级决定邀请区环保部门的刘主任来校做一场报告。下面是该班论坛筹备组发出的邀请书,在格式和内容上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邀请书

             尊敬的刘主任:

            为提高同学们对气象物候的认识,我班决定举行一次气象论坛活动。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于11月20日下午3时来我校报告厅为大家做一场报告。请您务必准时到达。

      2017年11月11日

六、<b >诗歌鉴赏</b>
  • 7. 阅读黄庭坚的《双井茶送子瞻》一诗,完成小题。

    人间风月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 , 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注】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任翰林学士时,作者以双井茶赠之。②玉堂:古代官署名,翰林院的别称。③森宝书:宝书如林,森然罗列。④云腴,即借指茶叶。⑤硙(wèi),小石磨。⑥黄州:北宋元丰年间,苏轼被贬黄州。⑦相传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乘轻舟浮于五湖。

    1. (1) 下列诗句与本诗尾联所用手法相一致的是(    )
      A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B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 (2)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联利用了玉堂的双重含义,写得很有气派,先声夺人,为下面引出人物蓄势。 B . 首联从对方所处的环境落笔,把翰林院说成不受人间风吹日晒的天上殿阁,一派清雅景象。 C . 颈联转入赠茶一事,是为了显示自己送茶的一番诚意,这正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D . 尾联中诗人为友人的命运转变高兴,一方面也为他担心,于是借送茶之际,委婉劝告苏轼,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
    3. (3) 请赏析“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的妙处。
七、<b >文言文阅读</b>
  • 8. 阅读《东方朔自誉博赏赐①》,完成下面小题。

           久之,伏日 , 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 , 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曰:“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 , 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注】①东方朔:汉武帝时著名辞赋家。②伏日:三伏之日,即盛暑之时。③大官丞:负责分肉事宜的官。晏:晚。④蚤:通“早”。⑤谢:道歉。⑥来:表感叹的语气词,用于拉长语气。⑦细君:东方朔之妻。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受赐           ②即怀肉去

      反自誉         ④归细君

    2.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官奏之

      A .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 .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C .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 (3)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一处)

      ①大 官 丞 日 晏 不 来(主谓之间)

      ②归 遗 细 君(动宾之间)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

      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5. (5)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东方朔是个怎样的人。
八、<b >现代文阅读</b>
  • 9. 阅读《疫苗是怎么起效的》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1796年,科学家爱德华・詹纳把牛痘病毒注射到一个八岁男孩的体内,让他免受天花的侵害,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这样诞生了。

           ②但它是如何起效的?

           ③要理解疫苗的起效原理,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人体的免疫过程。当人的身体出现以下症状:咳嗽、打喷嚏、炎症、发烧,那么说明免疫系统开始工作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些反应能够帮助身体消灭病菌。同时,这些反应也触发了体内的第二道防线,叫作获得性免疫。有一些功用特殊的细胞,比如B细胞和T细胞,负责对付病原体,记录它们的信息,记忆入侵者长什么样,以及如何消灭他们。

           ④这样做可以帮助身体为抵抗病原体再次入侵做好准备。但是即使身体有免疫,依然存在风险。身体需要时间来学习和记忆如何抵抗病原体,但是如果身体太虚弱或者太年轻,这些抵抗就会显得力道不足。

           ⑤在这些人染病之前,我们可以让身体提前做好准备,这就是疫苗出场的时候了。科学家通过疫苗激发身体中的获得性免疫,通过把灭活的病原体暴露给身体,从而激发身体中的免疫系统。疫苗就是这样工作的,每一种疫苗都有单独功效。

           ⑥同时疫苗也分很多种类,首先我们有减毒活疫苗,这些是由病原体本身制成的,不过这是减弱伤害力的病原体。其次我们有灭活疫苗,这里的病原体是已经被杀死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这两种疫苗,是为了确保人体不再被这些病原体感染致病,但是就像活的病原体一样,它们也能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教会人体提前学会如何辨认和攻击这些病毒。不过,减毒活疫苗很难制作,而且不适合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接种。而灭活疫苗的缺点则是无法产生长久的免疫效力。还有另一种疫苗—亚单位疫苗,这种疫苗只含部分病原体—称之为抗原,也是真正诱发免疫反应的成分。

           ⑦为使身体对特定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科学家分离出目标抗原的基因。当人体注射后,疫苗内的基因会刺激体内细胞制造抗原,这会引发更强大的免疫反应,让身体准备好对抗任何潜在威胁。这类疫苗仅由特定基因的物质组成,不含病原体或者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如果能研发成功,就(可能  必然)在几年内建立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来对抗病原体的感染。

                                                                                                                                                                                      (选自《读者》2016年12期)

    1. (1) 说说第①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 (2)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选文⑥段主要运用了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②请在第⑦段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阐述理由。

      我选择,理由:

    3. (3)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疫苗起效的原理。
  • 10. 阅读《武亦姝和赵雷为何火了》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年初,一个“才子”、一个“佳人”陆续成为朋友圈里的刷屏人物。前者是赵雷,一位民谣歌手,凭着一首《成都》,在湖南卫视节目《歌手》中甫一登台,就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后者是武亦姝,一名中学生,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成功问鼎。一个现代、一个传统,两人的“意外火爆”,看似不搭边,背后或有着相似的原因:唤醒人们对优雅文化的渴望。

           ②撇开《成都》的曲调不说,它的词本身就是一首诗歌。“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抑扬顿挫的韵律、画面十足的文字,比起声嘶力竭的无端发泄,赵雷的笔触就像冬日的一缕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而沉静的安抚。也无怪乎有网友在安静听完这首歌后,感慨:“成都因为赵雷的《成都》更加成都。”话虽绕,却点出了《成都》火的缘由:共鸣。

           ③同样,武亦姝的火,也不仅仅因为她高挑的个子、俊秀的外表、温婉的气质,更是她身上浸润的深厚文化底蕴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从《诗经》里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到《将进酒》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武亦姝用舞台上的惊艳表现,唤醒了无数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很多人或许在忙碌的生活中,在红尘的追逐中,早已经忘记了诗词的意义,但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些纯洁心灵、净化灵魂的传统文化,就隐藏在心灵深处。这样的集体记忆,怎能不令人泪奔?怎能不令人感动?

           ④其实,不管是打动人心的民谣,还是古典雅致的诗词,流淌于其间的,正是“雅文化”的血液。叶嘉莹先生曾指出,诗歌的用处,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一部作品,假如充斥着庸俗、低俗的元素,弥漫着无聊、空洞的气息,或许能赢得一时火爆,但却难言持久。更别说,那样的作品除去发泄、抱怨之外,对于心灵成长,又有何益可言呢?所以说,有意义的作品才是培厚文化土壤的养料。

           ⑤当然,俗和雅,并非截然对立。雅,并不意味着追求“小众化”,不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雅,更不意味着故弄玄虚、无病呻吟。恰恰相反,所谓的“雅”,是要以“意义”驯服“庸俗”,用朴素纯粹的美打动人心。那些传唱久远的歌曲,那些广为流传的诗歌,不管是让人感动也好,引人深思也罢,不都因其有着独特的美才被人们传唱么?可以说,“雅”的品质,有时同样需要有“俗”的演绎,只不过,这种“俗”并非庸俗、烂俗,而是通俗。

           ⑥拒绝那些虚伪的东西,用有意义的文化涵养现代心灵,这,或许是是赵雷、武亦姝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文化启示。

    1. (1)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 (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引用歌词、诗词的最主要作用是唤起读者关于城市和诗词的集体记忆。 B . 第①段末尾句中的“这”指代“两人的‘意外火爆’”。 C . 在作者看来,第②段中网友的那句话想表达的是《成都》唱出了关于城市和情感的共同心曲。 D . 第⑤段在文中起补充论证的作用,使论证更加严密。
    3. (3) 概括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 11. 阅读《爱,从头开始》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亲爱的妈妈:

           ①二十年来,我俩一直聚少离多,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母女感情也一直不温不火,在外人眼里我们更像是远房亲戚。每当你想向我倾诉这些年的沧桑与曲折、无奈与绝望,我总会设法转移话题,不是不想听,而是怕听了之后会轻易原谅你当年无情地抛夫弃女、离家出走的事实。

           ②依稀记得五岁那年某个炎热的中午,我吵着要吃冰棍,你换好衣服说去街上给我买,结果一去不复返。那一年,父亲为了找你,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只要听说哪里有你的消息,他就会立即带上我前往那个城市。

           ③本以为你已经彻底地离开了我们,但后来我们每年都会收到你从外地寄回来的一笔钱。那时我们家还没有装电话,整个村只有李婶家有。你说每个月月初会打电话回来,于是每到那段时间,我一放学就会直奔李婶家询问有没有你的电话,放假更是几乎全天候在李婶家。电话里你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好好学习,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回来了”。村里长辈都说你不会回来了,我每次都哭着和他们(争辩 辩论)。年年拿的奖状我都(小心翼翼 谨小慎微)地收好,盼望着在与你相聚的那天拿给你看,(遐想 幻想)着你将我搂入怀中为我骄傲的场景。

           ④十二岁那年,因父亲生病开刀,我第一次主动打电话给你,希望你能够回来,或者寄一些钱给他看病,而你只丢下一句话:“我只管你,我跟你父亲结婚这么多年只花过他十元钱,叫他自己想办法。”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期待你的电话了。

           ⑤考上大学那年,你遵守了诺言,千里迢迢赶回来了。你一点儿也没变,还是那么美,那么优雅,只是身材更加丰腴了点,穿着华丽的裙子,化着精致的妆容。你告诉我你的住址,让我放寒暑假去玩。

           ⑥大一临近寒假的某个深夜,父亲出车祸去世了。你在他的灵柩前撕心裂肺地哭着,无论你是出于对父亲的感情,还是仅仅想做给村里的长辈看,我都感谢你能够以一个妻子的身份为父亲守灵,那晚我突然觉得你又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了。

           ⑦大学四年寒暑假,我都会去看你。每个学期的学费、生活费你都准时打到我卡里。如果没有你这十几年的资助,或许我早就辍学了,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要懂得感恩,即使内心对你仍有怨恨。

           ⑧如今,已毕业两年的我,在N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一个月前,你打电话给我说想来看看我。接机的那天,我们没有拥抱,更没有热泪盈眶,只是简单地嘘寒问暖,心中的隔阂依然存在。你带来了许多我小时候的照片和穿过的衣服,说:“二十年了都没舍得丢!”那一刻,我很想彻底地原谅你,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努力控制,只是淡淡说了句:“留着有意义吗?

           ⑨在同住的半个月里,你每天为我们做很多拿手好菜,家里也被你打扫得干净整洁,我突然觉得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家。有天下雨,我提前下班回来,远远看见你打着伞站在小区门口,左顾右盼。你看见我,赶忙解释说:“你小时候最怕打雷了,我来门口接你。”那一刻,我的泪水任由雨水肆意冲刷。

           ⑩你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我抱着枕头来到你的房间,轻声说:“妈,今晚想和你睡。”那一夜,你带我重温了许多我小时候的趣事,以及二十年来你在外漂泊的辛酸。这一次我不仅没有排斥这个话题,还听得很投入,甚至破天荒地撒起娇来,让你多讲一些。就是在那个夜晚,我们像真正的母女了,我们之间隐形的墙消失了。在你即将上火车的那一刻,我紧紧抱住你,哽咽着说:“妈,谢谢你来看我,我永远爱你。”

           爱一个人比恨一个人轻松、幸福。这二十年里,我一直带着对你的怨恨辛苦地生活着。但从今往后,我想我会很幸福。妈妈,让我们从头开始吧!

    你的女儿

                                                                                                                                                                 (选自《看天下》2016年12期,有删节)

    1. (1) 依次选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辩论  小心翼翼  遐想 B . 争辩  谨小慎微  遐想 C . 争辩  小心翼翼  幻想 D . 辩论  谨小慎微  幻想
    2. (2) “我”对妈妈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时间

      “我”对妈妈的态度

      五岁时

      认为妈妈无情,彻底离开了“我们

      后来

      十二岁时

      不再期待妈妈的电话

      大学四年

      半个月前

    3. (3)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②本文第⑩段中“我们之间隐形的墙消失了”与《故乡》中“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在修辞手法运用上有相同点,请分别赏析其妙处。

    4. (4) 阅读本文第⑧段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说说人物描写方法的相同点和母亲形象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去!”                                                                                                                                                                          (《我的叔叔于勒》)

九、<b >命题作文</b>
  • 12. 作文:
           请以“与他(她、它)共享好时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