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更新时间:2017-12-11 浏览次数:3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默写</b>
  • 1. 古诗文默写。                         
    1. (1) ,都护在燕然。
    2. (2) ,夜泊秦淮近酒家。
    3. (3) ,东风无力百花残。
    4. (4) ,似曾相识燕归来。
    5. (5) 商女不知亡国恨,
    6. (6) 春蚕到死丝方尽,
    7. (7)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8. (8) ,青鸟殷勤为探看。
    9. (9) 王维的《使至塞上》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10. (10)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二、<b >综合性学习</b>
  • 2.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朗读者》精心挑选经典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节目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理念。其mèi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分享的故事同样精彩。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有着深刻的【甲】(底蕴;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hé乃至冲突,与观众【乙】(分享;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慨。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

      mèi

      (A.chénɡ;B.chén)

      (A.ɡà;B.kǎi)

    2. (2) 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甲】;【乙】

    3. (3) 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 3. 成分残缺。“旨在”残缺宾语。应在“教育人”后加“的目标”,这样句子才完整。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尊师”体现在对教师的尊重,也体现在呵护教师的尊严。习近平总书记把教师视为中国的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他强调要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材料二】现实中,学生公开顶撞、谩骂甚至殴打教师等情形时有发生,学校束手无策,这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尊严。当教师的尊严荡然无存时,我们的教育怎么能成功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在分析教育工作变得更棘手的原因时,曾指出:家庭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当,特别是尊重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目无尊长”。

    【材料三】2016年12月30日,青岛市十五届人民政府第1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以市政府令第252号发布,于今年3月20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情节严重的,视情节给予处分。学校的惩戒规定应当向学生公开。”

    据了解,这是全国或地方教育性法规中,首次提出“惩戒”的概念。有媒体对“教师惩戒权”进行调查,赞成者高达81%,反对的只有19%。

    【材料四】一幅漫画

    1. (1) 请从第一,二则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
    2. (2) 对材料四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学校教育工作者身份尴尬,教育权利受到束缚,无法实践平等的教育行为。 B . 漫画中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此举不仅践踏了学校的尊严,也“毒害”了孩子的一生。 C . 这幅漫画幽默而又不失犀利,意喻深刻,意在警戒老师:“少爷们”碰不得,“老爷们”更是惹不起。 D . 漫画中孩子对家长的做法心存疑惑,在家长的榜样下也效仿骄横之态,这提醒家长们要注意正能量的言传身教。
    3. (3) 允许学校适当惩戒学生的新规引发社会各界讨论,请你参与新闻评论,发表看法。

三、<b >诗歌鉴赏</b>
  • 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1)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之情。
    2. (2) 下面对这首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词人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以白描手法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B .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清丽自然,意蕴深沉,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C . “几时回”三字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词人难以藏抑的轻松喜悦和怀人的情感。 D . 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曲谱短小的词牌称小令,《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四、<b >文言文阅读</b>
  • 5.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①文首:头部有花纹。②其鸣自詨:它的鸣声是呼叫自己的名字。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甚矣,汝之不       ②惧其不

      ③有鸟焉,其如乌      ④以于东海

    2. (2)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如土石何  有鸟焉,状如乌 B . 河曲智叟亡应  堙于东海 C . 河曲智叟笑止之  溺不返 D . 虽我死   常衔西山木石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4. (4)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乙】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5. (5) 试分析愚公与精卫精神的相似之处,两则故事共同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朴素的思想?
五、<b >现代文阅读</b>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①宋朝时,蔡州有一道人善棋。每与人对局,总是让对方先走一步。即便如此,他也从没输过。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②“饶人”即“让人一步棋”,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宽容、忍让”之意。

        ③饶,在汉语里还有丰足的意思。丰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需以积极的姿态去进取,也需适当“退一步”来回味。一味向前、向前、向前,马不停蹄,无休无止,定有山穷水尽时。略停停,退后一步,放开视野,让思想回旋一下,世界呈现给你的常常是惊喜。

        ④饶,饶人,都贵在这退后一步。

        ⑤饶人,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情怀,是那种立在高处、视野涵容八方的自信,是游刃有余的大智。就像那位宋朝道人,身有绝技,可骄矜,可放旷,可目中无人、藐视四野,但他宽落落地让人先行。这饶人处,便多了一重人格之“美”。

        ⑥法国作家雨果有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心,宽阔在哪?必有一个饶人处。饶人,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宽宏的内在。

        ⑦饶人者,目光高远,思绪恒定,心无杂念,因此心间可撑船、可奔马、可容得人性万千。心宽了,就厚了,就暖了,自个儿暖和,拢一块儿暖和,抱在一起更暖和。饶人,是一种人性之暖。

        ⑧饶人,还是一种智慧。按说,得理不饶人,是不逾矩的,属个人权利。得理且饶人呢,境界更为超拔。它是一种原谅,一种放下,一种人生大智慧。人一得理,往往会理直气壮,有声势,要讨个说法,喧嚷、焦躁、振振有词;但是,任何事,过犹不及。不讲理,是缺点;硬讲理,是盲点。

        ⑨不管什么时候,留一点余地,便可以让棘手的事情回旋自如。这饶人之处,像那雨过天晴,人情与霞光共散成绮,相映生辉。

        ⑩人这一生,走万里路,修百年身,难得的是一帆风顺。饶人,便是一叶扁舟,乘风破浪,载你到一个开阔地,柳暗花明,月朗风清,这正应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1.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选文第⑤段中“这饶人处”指宋朝道人身有绝技,不骄矜,宽容让人一步棋。 B . 饶人,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宽宏的内在,展现人格之美、人性之暖、人生大智慧。 C . 物质及精神层面的丰足,需以积极的态势努力获取,适当时候需“退一步”来反思。 D . 清代儒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意为做学问要高屋建瓴、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该留有余地。
    3. (3) 下面事例,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段落?请简要阐述理由。

      唐朝时,狄仁杰千方百计排挤娄师德。可娄师德心胸宽宏,以德报怨,上表“十许通”,竭力向武则天推荐狄仁杰,赞赏他的治国才能。狄仁杰看了荐表后羞愧难当,折服于娄师德的包容之心。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1. (1) 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语段

      事情

      我的心理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

      A

      B

      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C

      D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的离世。

      痛苦深重

    2. (2) 选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3. (3)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①有人认为第③段A句中“无限地拉长”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

      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④段中的B句。

    4. (4) 请谈谈你对第⑧段龙应台这番话语的理解。
    5. (5)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突出父母的难忘印象。 B . 文末作者认为人生会经历一场场目送,作为目送者抑或是被目送,情绪消极无奈。 C . 第⑥段化用柳永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增添语言的趣味性,揭示文章的主旨。 D . 选文深情地叙述我的四次目送经历,我因龙应台的《目送》而真正理解目送的含义。
六、<b >名著导读</b>
  • 8. 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
    1. (1) 祥子乘黑从兵营里偷跑,顺手拉了五匹骆驼,卖了35块钱,后将钱寄存在人和车场老板刘四爷那里。
    2. (2)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不小心碰坏了车子,摔了曹先生,被曹先生扣了半个月的工钱。
    3. (3) 简·爱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与表哥、舅妈以及学校校长对抗,长大后以其独立人格和勇敢个性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
  • 9. 简爱在婚礼前夜做了一个什么梦?
七、<b >命题作文</b>
  • 10. 请以“                            的名义”作文。

    争执误会时,让我们以理解的名义,守护真挚的友情;彷徨苦闷时,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书写奋斗的人生;灾难来袭时,让我们以生命的名义,挺起不屈的脊梁……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扣题而作,不少于600字;③不套作,不抄袭,不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