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黔江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4-05-22 浏览次数: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古人评论说“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是(   )

    A . 大运河促进了隋朝的统一 B . 大运河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C . 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D . 大运河方便调运江南财物、巩固隋朝的统治
  • 2.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这段史料叙述的是开元盛世时期(  )
    A . 经济繁荣,政权稳定 B . 重用酷吏,打击重臣 C . 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D . 整顿吏治,重用贤能
  • 3. 下列对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 . 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B . 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 C . 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D . 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 4.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五代十国的局面,实质上是( )
    A .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 .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立 C . 十国鼎立的局面 D . 地主豪强势力发展的结果
  • 5.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是对唐代一位大诗人写作风格的概括,下列诗句与这副对联相对应的是(   )
    A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D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6.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以下是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正确演变顺序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②③① C . ③④①② D . ①③④②
  • 7. 宋代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则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这说明宋代(   )
    A . 重视权力制约 B . 行政效率提高 C . 重文轻武 D . 君相矛盾弱化
  • 8. 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其结局都是订立和约,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钱财以换取和平。针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南宋李焘指出,“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李焘认为“以钱财换和平”( )
    A . 有可取之处 B . 符合人民意愿 C . 是一种屈辱行为 D . 导致北宋灭亡
  • 9. 关键词检索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A . 卫青北击匈奴 B . 文天祥抗元 C . 岳飞抗金 D . 戚继光抗倭
  • 10. 和唐朝相比,宋朝时商品经济更加活跃,城市商业贸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下图片能说明此现象的是(   )

      

    A . 白兔商标 B . “交子” C . 《货郎图》 D . 《耕获图》
  • 11. 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等。成吉思汗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说明(   )
    A . 统治者注重本民族文化建设 B . 少数民族文化获得独立发展 C . 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交融趋势 D . 国家强盛有利于推动文化繁荣
  • 12. (2023七下·宝安期中)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此史料记载的是(     )
    A . 蒙古族的兴起和完成统一的过程 B . 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 C . 女真族的兴起和宋金对峙 D . 党项族的兴起和宋夏和约
  • 13. (2017七下·莱城期中) 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    )

    A . 维吾尔族 B . 回族 C . 苗族 D . 白族
  • 14. 今年三月底,蔡英文以“过境美国”之名窜美谋独,遭到海内外华人共同谴责。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权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 . 澎湖巡检司 B . 台湾行省 C . 中书省 D . 台湾府
  • 15.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隋朝和元朝都结束大分裂,完成全国统一。 B . 与唐朝交流的国家和地区多达70多个。 C . 宋朝时开始在海港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D . 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教育发展,但也削弱宋朝军事上的战斗力量。
二、综合题
  • 16. 材料解析题人类的每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声声不息的不竭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唯有将创新进行到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元朝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元朝完全改变了前面一个朝代“山川形便”的做法,并且明确了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这样元朝就能从根本上消除了各地一直以来视为重要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等方面权利,进而避免了地方割据行为,进一步的加强了当时的中央集权。

    材料三  宋人不仅发明了多项娱乐活动……纸币的出现,是支付方式的革命,(虽然发展过程有点缓慢);而原本用于祭祀、风水的罗盘针在远洋航海上的应用,对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后……宋人的大脑似乎永远是活跃而灵动的。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感叹这个时代的魅力了。

    材料四  从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了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这表明,无论是十四五规划、2035远景目标,还是更长远的第二个 100年奋斗目标,都需要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

    材料五  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关系是: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并将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

    ——《怎样看待历代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1. (1) 材料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回答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 (2) 以下表述是根据材料一得出的,与材料相符合的请写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写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写未涉及。

      ①该制度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促进了阶层流动。

      ②该制度一直被沿用至今。

      ③该制度是隋朝创立的。

    3. (3) 材料二中提到的“新体制”指的是元朝创立的什么制度?请根据材料二归纳该制度的特点。
    4. (4) 材料三中提到的“纸币”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叫什么?根据所学分析它出现的背景。根据材料指出罗盘针最初的功能?材料三认为罗盘针用于航海有什么积极影响。
    5. (5) 综合以上四则材料 ,谈谈你对创新的认识?
    6. (6)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朝如何对西藏地区进行直接管理的?有何历史意义?
  • 17.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不同于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人心)为主。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材料二  边境贸易是宋朝民族政策的一部分……宋、辽、西夏、金等之间在经济上存在着内在的互补性,所以只要战争一结束,双方的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又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宋朝通过管理榷场贸易,促进宋与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和平共处,从而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三  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长期的互动交融中构建了文化多样、国家一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确认识这一格局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四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与汉代的不同。结合唐朝历史说说唐在处理与吐蕃的关系上如何贯彻这一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与周边政权发展边境贸易的原因。并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边境贸易的影响。
    3. (3) 以下表述是根据以上材料得出的,与材料表达相符合的请写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写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写未涉及。

      ①唐、宋、元各朝都对边疆管理做出贡献。

      ②唐、宋、元时期民族间交流方式比较单一。

    4. (4) 综上,你认为当今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
三、论述题
  • 18. 要求:阅读以下材料,选取恰当的角度提取一个核心观点,后根据所学用选至少两个以上的史实作为论据对你提取的观点加以论证,字数200以内。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而战乱相对较少的南方,由于北方大量人口的南迁,加上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的的共同作用下,终于在南宋时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并至今如此。

    ——《经济重心的南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