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中山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5-18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表所示为关于元谋人和北京人的部分考古资料。这说明(   )

    地点

    云南元谋

    北京周口店

    出土文物

    炭屑和烧骨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料价值

    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 .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过群居生活 B .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C . 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 D . 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 2. 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M90号墓为崧泽文化早期墓葬,距今约5800年。墓内共出土器物65件(套),有陶器33件(套)、玉器19件、石器13件。墓内随葬品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不仅有随葬玉器,还有象征着军权并具有礼仪性质的石钺等器物。据此可知,当时( )
    A . 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B . 已经从事农业耕种 C . 已经出现阶级分化 D . 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 3.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以及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据图所示甲骨文可知,当时(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A . 私有观念开始产生 B . 中央集权逐步形成 C . 分封制度渐趋成熟 D . 礼制观念已经盛行
  • 4. (2023·菏泽) 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 . 巩固了西周疆土 B . 确立了等级制度 C . 实现了富国强兵 D . 促进了民族交融
  • 5. (2023·东莞三模) 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另外还有编镈、编磬等礼器。这说明我国春秋时期(    )
    A .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 商品贸易逐渐活跃 C . 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D .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 6. (2023·顺德三模) 《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这说明( )
    A . 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B .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 .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器 D . 铁器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
  • 7.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
    A .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B . 打击了旧贵族利益 C . 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D . 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 8. 秦朝通过战争征服的一些地区,如“河南地”、五岭等,人心不稳,且与中原文化差异较大。为此,秦朝通过设置郡县,使国家观念深入这些地区。这说明秦朝在上述地区实行郡县制旨在(   )
    A . 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B . 提高行政效率 C . 强化对边地的控制 D . 扩大统治版图
  • 9. 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方销毁。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其意图是( )
    A . 加强思想统治 B . 弘扬法家理念 C . 巩固儒家地位 D . 促进文化发展
  • 10. “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如图反映了汉代(   )

    A . 石画技巧的成熟 B . 耕牛的广泛运用 C . 耕地面积的扩大 D . 耕作技术的改良
  • 11.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和豪强及其子弟进行巡视监察。这些措施(   )
    A . 巩固了民族团结 B . 强化了思想统一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恢复了汉初经济
  • 12.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养蚕制丝过程中发现,残留的纤维薄片在晾干后可用于书写。西汉时期,出现了麻纤维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的原料和方法,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据此可知,造纸术(   )
    A . 在蔡伦改进前广泛使用 B . 改变了文字书写的方式 C . 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 D . 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 13. 下表为不同时期中原人的生活习俗。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

    东汉前

    汉人席地而坐,入室必先脱履登席,室内家具以案几为主。

    三国时期以来

    中原使用胡床交椅,座具离地高坐,案几提高为桌案;胡人着靴登堂入室为中原人所模仿。

    A . 生产力水平提高 B . 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C . 孝文帝实行改革 D .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14.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汉人,他们从黄河流域历经几次大迁徙,到达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B . 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C .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 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 15. (2023·顺德三模) 梁陈时,姑苏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据此可知( )
    A .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B . 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C .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 . 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 16. 唐朝含嘉仓粮食储量约占全国一半,在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含嘉仓粮食基本来自大运河沿线城市,如苏州、徐州、楚州(江苏淮安)、润州(江苏镇江)、冀州(河北衡水市冀州区)等,有糙米、粟、小豆等品种。这表明唐朝前期(   )
    A . 国家开始兴建含嘉仓 B . 大运河经济功能凸显 C . 各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D . 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
  • 17. 玄奘去往印度后,学习了印度的声明学和婆罗门经典,其间也极力推广璀璨的中华文化。玄奘还将印度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翻译为梵文,赠予印度。这表明玄奘西行(   )
    A . 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B . 增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C . 促进了唐朝经济发展 D . 推动了唐朝文化繁荣
  • 18. 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地名,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没有关系的是(   )
    A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19. 下表反映的是曹魏到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情况。对此表认识正确的是(   )

    曹魏到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 . 国家大一统时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最高 B . 九品中正制促使士族子弟入仕比例下降 C . 北方地区的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比较低 D . 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变化与选官制度有关
  • 20. 宋真宗(907~1022年在位)说:“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这有利于( )
    A . 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B . 激发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 C . 革除前代武人乱政的时弊 D . 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
  • 21. (2023七下·永城期末) 1005年,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和议,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此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材料中两次“和议”( )
    A . 扩大了北宋疆土 B . 消除了民族矛盾 C . 利于双方经济发展 D . 推动全国统一进程
  • 22. (2022九下·龙湖月考)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材料体现了(    )
    A . 陆上丝绸之路欣欣向荣 B . 唐宋时广州的新发展       C . 南方地区文教事业昌盛 D . 广州加工制造业流行
  • 23. 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随着元朝完成南北统一、元杂剧也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据此可知,元朝统一全国(   )
    A . 推动了文化传播 B . 稳固了各地统治 C . 促进了诗词繁荣 D . 丰富了市民生活
  • 24.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 位天文学家,在国内 27 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
    A .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B . 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C . 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D . 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 25.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A . 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 . 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 . 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 . 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 26. 紫禁城始建于永乐四年,城内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筑都有主有从,以配殿衬托主殿。……整座宫城正是以其建筑形象体现古代社会中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伦常关系和这种关系最顶端的君权、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可知紫禁城(   )
    A . 是研究唐宋建筑的重要实物 B . 能够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侵 C . 融合了中外建筑艺术的风格 D . 设计受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
  • 27. (2022·南海二模) 康熙五十七年,闽浙总督满保奏陈:“各省凡往来台湾之人,必令地方官给照,方许渡载。单身游民无照者,不许偷渡。如有犯者,官兵民人,分别严加治罪,船只入官。如有哨船私载者,将该管官一体参奏处分。”此奏经兵部等衙门议覆,得到清廷允准。这一举措(   )
    A . 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理 B . 说明赴台移民开始出现 C . 妨碍了两岸居民正常往来交流 D . 表明闭关锁国政策加强
  • 28. (2022·乐昌一模) 雍正年间,“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这反映该时期清政府(    )
    A .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 . 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 . 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D . 加强西北军事管理
  • 29.  吴琦教授在《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中写道:“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这说明商帮的出现(   )
    A . 实现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B . 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 . 使传统的抑商政策取消 D .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30. (2022·南海二模)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地相提并论。”这段英国人的描述(   )
    A . 充斥着西方文明固有的偏见 B . 暴露了乾隆盛世潜伏的危机 C . 彰显了工业化完成后的自信 D .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
二、综合题
  • 31. 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贯穿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材料三

    影响统一的因素

    解读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相类似,交通相对便利,有利于统一;地理环境差异大,交通不便,影响国家统一

    人口迁徙

    大量的人口迁徙,文化认同和血肉关系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为统一的中国提供了人力、物力基础

    生产方式与经济水平

    中国基本农业区内,交通越便利,手工业和商业越发达,地区间的依赖性越大;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越分离,统一的因素越大

    文化与制度

    文化和制度的一致有利于产生比较一致的国民心理,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时因地制宜的制度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个人与阶级、阶层的作用

    个人与阶级、阶层在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建立“大一统”政体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康熙皇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并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
    3. (3) 任选材料三中影响统一的一个因素,自拟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32. 古代科技文化与对外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读中国,沿着甲骨文沧桑的纹理,驾驭历史的长车,纵横阡陌……我们读中国,聆听悠长的青铜编钟,与孔子、孟子种几棵青柳,促膝长谈;我们读中国,纵观岁月的风起云涌,与李白、杜甫隔几株老梅,论潮涨潮落……我们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唐诗里,读感恩的中国;我们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宋词里,读思念的中国。

    ——《读中国》

    材料二

    信息卡1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信息卡2郑和下西洋“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奠定了重要基础。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 (1) 阅读材料一,从中找出中国古代彰显文化自信的历史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卡1,指出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阅读信息卡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是如何体现“和平友好、彼此尊重”“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理念的?
    3. (3) 请你选择材料三中任意一项发明,说说该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三、论述题
  • 33. 国家名片是代表国家形象的符号,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成果。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以“国家名片”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查阅文献资料——展示中国名片】

    二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整理出下面代表国家形象的“中国名片”。他们准备以宣讲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请据此以“中国名片·点亮世界”为题,为其撰写150字左右的宣讲稿。

    ——摘编自《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