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7-12-13 浏览次数:264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学典礼上,校长言简意赅 , 花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给全校同学上了生动的一课。 B . 茫茫人海中,能够与一个人萍水相逢,即使随即又分道扬镳 , 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C . 捧着精致的贝壳,我不禁暗暗赞叹:这小生命曾有过一颗怎样的晶莹剔透的心啊! D . 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灾区四个月来的巨大变化还是让我记忆犹新。
  •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情感丰富细腻,人物性格鲜明,且叙述方式比较自由。 B . 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C . 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着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D . 我县“6·23”救灾行动,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英雄事迹。
  • 3.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②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

    ③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④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

    ⑤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A . ④③⑤①② B . ③④②①⑤ C . ③⑤④①② D . ④①②⑤③
二、<b >默写</b>
  • 4.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1) 为川者决之使导,。(《国语·周语上》)
    2. (2) ,君子好逑。(《关雎》)
    3.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 (4)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
    5. (5) 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6. (6) 衣带渐宽终不悔,。(柳永《凤栖梧》)
    7. (7)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里和郦道元的《三峡》中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8. (8) 晏殊的《浣溪沙》中以浑然天成的对偶表达对年华流逝感叹的句子是:
三、<b >综合性学习</b>
  • 5.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一切生活皆语文”,春日róng róng,          夏日炎炎,语文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丽;秋日高远,语文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豪情;冬日浪漫,语文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高洁。语文就在你身边,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妖饶的装扮,它是那种“小桥流水”的静谧,是那种“大江东去”的浩荡……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的风铃敲开了我们的心扉,让我们一起去踏寻语文的足迹吧!

    1. (1) 给划线字注意,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róng róng

    2. (2) 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改为改为

    3. (3) 模仿文中划线句,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句子。
  • 6. 班级开展“琅琊榜”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 (1) 【野芳发而幽香】百花争春,群芳争艳。但白居易《游大林寺桃花》中却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请结合所学的“气象物候”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2. (2) 【佳木秀而繁阴】小明在琅琊山一石壁上看到一副含“木”的对联,因年代久远已残缺不全,请你试着帮他补全。

      上联:此木

      下联:因火生烟夕夕多

    3. (3) 【风霜高洁】今年10月8日、10月23日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霜降”。请仿造示例,解释“霜降”的节气特点。

      示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寒露时节,天气转冷,露水很凉。

    4. (4) 【水落石出】“水落石出”在这里描绘的是琅琊山的冬季之景,请再写一个体现冬季物候现象的成语:
四、<b >名著导读</b>
  • 7. 名著阅读。  
    1. (1) 《格列佛游记》中,飞岛国拉格多科学园的教授们为了取消语言中所有词汇,想出了的“补救方法”来改进语言,但是遭到妇女、俗人和文盲们等反对,因为他们要求有的权利。
    2. (2) 简述格列佛离开慧骃国的原因。
    3. (3)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历史巨变,如春潮涌动在陕北黄土高原上。这一切深深地激动着作家。他决定为这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为这一群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们,为这一个壮丽辉煌的时代,写一篇史诗般的巨著。这就是《平凡的世界》。而就是这一群人中的一个代表。
五、<b >诗歌鉴赏</b>
  • 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 (1) 上片中的二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这里主要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2. (2)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妙处。
六、<b >文言文阅读</b>
  • 9. (2017九上·东台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华阴绾毂关河之口①,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尝与友人论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

    (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

    【注】①华阴绾毂关河之口,意思是华阴控扼潼关和渭河的路口。绾,音wǎn。毂,音gǔ②建瓴之便,意思是居高临下其势不可阻挡的便利。瓴,音líng。

    1. (1) 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巴陵               ②斯人,吾谁与归

      ③所至小试之             ④足不出户

    2. (2)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亦 能 见 天 下 之 人 闻 天 下 之 事

    3.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4. (4) 结合《岳阳楼记》全文内容,说一说【甲】语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或异二者之为”两句里的“异”的具体内容。
    5. (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名句,颇有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气概。就【乙】文内容,列举出相关的两点内容。
七、<b >现代文阅读</b>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

    李斌

        ①“对于乡愁而言,还乡是惟一的解药。”年关日近,很多人的思乡情愫也愈发滚烫。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②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心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③《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收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④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指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融合为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⑤“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⑥“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事业。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通读全文,说说什么是家国情怀。
    3. (3) 请你说说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4) 说说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渡彼岸

    雪小禅

        ①那年,他17岁。

        ②家贫。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包的饺子。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还是遗漏了——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

        ③衣裳更是因陋就简。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撑到上班,仍然穿带补丁的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的衣服……

        ④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钱。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尚不知东北有多冷。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⑤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公里上山。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似乎连骨头缝里都在响。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它就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⑥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⑦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上山4个小时,下山两个小时,回来时天就黑了。

        ⑧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⑨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烤在火墙边,换另一套前一天穿过的棉衣。晚餐依然是窝窝头。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⑩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二十几块钱。

        ⑪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⑫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在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⑬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1. (1) 请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
    2. (2) 第②③段写“他”“家贫”有什么作用?
    3. (3) 你如何理解第⑥段中划直线句子。
    4. (4) 列举出文章中的环境描写的内容(不少于两处),谈谈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5. (5) 你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
八、<b >命题作文</b>
  • 12. 请将“那一次,我欺骗了                           ”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立意自定;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不少于6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