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桂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更新时间:2024-05-24 浏览次数: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19分)
  • 1. 班级进行年俗研究性学习交流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小题。

    “年”字起源

    “年”的传说

    甲骨文:年(会意兼形声)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

    古时有一只猛兽叫“年”,每到腊月三十,便出来觅食人肉。腊月三十晚上,“年”刚摸到一个村庄,耳突然响起“噼啪”的声音。原来有村民将竹子误投到火堆里,“噼啪”声将“年”吓得惊慌失措。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落荒而逃。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顿时感到头晕目眩,只好又溜走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____、____、____的弱点,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不知从何时起,“年”便xiāo声匿迹了,而这些方法逐渐演化成如今的过年习俗。

    1. (1) 根据“年”字起源,你认为下列是汉字“年”最初意义的一项是(   )
      A . 负担,责任 B . 丰收,收获 C . 年纪,岁数 D . 岁月,光阴
    2. (2) 请为上表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耳②xiāo声匿迹

    3. (3) 根据语境,在上表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文字。
    4. (4) 以下文段中划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南方过年有贴春联的习俗。①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②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意味着过年的序幕正式拉开。北方则盛行贴窗花。③原本是在立春,是古人迎春的一种方式。④宋元以后,贴窗花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大年初一。

      A . B . C . D .
    5. (5) 以下四幅窗花没有运用谐音的是(   )
      A . 龙马精神
      B . 喜上眉梢
      C . 大吉大利
      D . 连年有余
  • 2. 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若你走出户外,看到如下图中的景色,一定会想起这学期学过的古诗文句子。请你把相关的句子填写上。

    《蒹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③,②。④

    ,⑦,⑥。⑧

二、阅读(41分)
  • 3. 现代文阅读Ⅰ

    中国的龙

    ①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②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龙形成了。

    ③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像、依赖、崇拜等,都贯穿、体现到龙的组合中了。龙成为灵异、祥瑞之物。古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及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其间体现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④随时代的更替,龙的造型在不断变化。从我们能看到的汉代瓦当上的行龙、隋代赵州桥石栏板上的双龙、唐代铜镜背面的云龙、元代高足杯上的云龙、明代金冠上的升龙、清代皇帝玉玺上的蟠龙,当代吉庆嘉瑞的祥龙,不同时代龙的造型显示出不同的风采:汉代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元代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而当代的祥龙,总是扬头挺胸、瞠目振鳞、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威武奋发。

    ⑤除了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封建社会皇帝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有成就的人称为“龙”。

    ⑥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自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就是“龙的传人”了。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写到中国龙起源距今约8000年,说明了中国龙历史悠久。 B . “不同时代龙的造型显示出不同的风采:汉代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元代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C . ②~⑤段按逻辑顺序,分别从龙形成的原因、龙的造型变化、龙的形象形成的过程、龙的文化象征意义几方面介绍中国龙。 D . 选文语言流畅典雅,文辞优美,形象生动,可读性很强。
    2. (2) 下列说法与选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关于龙的形成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是龙的形成表达了古时人们对雨量多寡成因的理解和解释。 B . 龙的形成过程,取蛇身、鱼鳞、鹰爪、鹿角的灵敏矫健、井然有序、扎实有力、华美稳重,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 C . 龙是神物,掌管自然,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象征权势、高贵、尊荣,出类拔萃,不同凡俗。 D .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这说明龙的形象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3. (3) 请你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选①或②说明其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愿望以及这种愿望产生的原因。

      ①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②成语:望子成龙

  • 4. 现代文阅读Ⅱ

    舞动的醒狮

    林延军

    ①村庄里年味的气息,从“咚咚咚”的鼓声里开始。

    ②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为村民舞狮,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星星点点,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③从村头到村尾,从大街到小巷,“狮子班”所到之处,队伍后面跟着一群围观的孩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目标是那“狮子”。舞狮多数由身手敏捷、强健有力的小伙子完成。其实,小孩儿并不懂,只知道想看“舞狮子”。看别人耍几套功夫,看舞狮,看击鼓,来一场喧嚣和狂欢。

    ④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了皱纹,从田里耕作完的小哥,还来不及放好农具,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举起鼓槌“咚咚咚”敲起。每次舞狮前,都会有一段击鼓演奏。“咚咚”的声音从低到高,变化多端,似乎在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又似乎要把“狮子”唤醒。随后,醒狮闻鼓起舞,或睁眼,或洗须,或舔身,或抖毛。渐渐地,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排山倒海。小孩儿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看得如痴如醉。

    ⑤霎时,握鼓槌者用尽力气,擂出浑厚的鼓声,“狮子”又弯了一下头,似沉思,似惊悚,尾巴随之摇摆起来。鼓声、镲声和鞭炮声回荡在房舍、村庄和草木之间,地面不时扬起一阵土灰 , 围观的黄发垂髫如追星,久久不忍离去……

    ⑥舞狮,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

    ⑦在广东,因粤语“瑞”与“睡”读音相同,老百姓比较忌讳,认为“瑞狮”是带来福瑞,后又将“瑞狮”改称“醒狮”。直至明代,醒狮出现在广东的一些村庄,百姓为祈愿兆丰年,风调雨顺,把愿景寄托在醒狮的身上。村民用醒狮的威严驱赶邪恶,祈盼来年事事顺心。后来将舞狮的表演程式逐渐演化出高桩狮、梅花桩狮、狮子走钢丝……每逢元宵、年例或节庆盛典,乡亲们便举起狮头,与狮共舞,人们要将一年的收成和喜悦,擂响在鼓锣钹的交融之中。

    ⑧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功夫梦”“狮子班梦”。一听到鼓声响起,小伙伴们就像着了魔,拔腿就跑,直奔村中央的那片空旷地。“舞狮子啦!快!”成为我们奔走相告的口头禅。但每次看完舞狮表演,伙伴们都意犹未尽,回家又找来棍子到处敲,模仿击鼓。

    ⑨有一次,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远远便听到我家那个方向传来一阵“咚咚咚”的声音,只是,那不是狮子鼓发出轰隆、遒劲的鼓声。原来,邻居家的亲戚坐在砖头上,他跟前倒放着一个破旧·的铁桶,双手各握着一根棍子,自得其乐地敲起来,我马上意识到他想学“狮子班”的人击鼓。此刻,这个鼓就是他的“狮子班梦”,就是他的世界,他陶醉在鼓声的旋律中,童真而无邪。那段时间,我也学着他,搬来自家的铁桶当鼓敲,后来被母亲训了一顿,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幼稚。“我长大了也要参加狮子班!”他告诉我,这是他的梦想。

    ⑩醒狮一动,沉寂的村庄就被唤醒。它们威严,它们凶猛,它们祥瑞,它们从乡野走进城市,又从城市走出国门。醒狮要将舞蹈、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从世界的东方撒向全世界。在一呼一吸之间,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在华丽转身之间,在万千景象之中,醒狮一跃登上非遗的榜单。

    ⑪醒狮,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还有记忆。它舞动的走向,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连着根脉,滋长乡愁。

    1. (1) 请你阅读文章,梳理思路,用简洁的语句完成填空。

      →醒狮的由来→②→醒狮成为“非遗”→ ③

    2. (2) 请你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随后,醒狮闻鼓起舞,或睁眼,或洗须,或舔身,或抖毛。渐渐地,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排山倒海。

    3. (3) 文中划直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围观的黄发垂髫如追星,久久不忍离去……

    4. (4) 为什么说“醒狮,是有生命的”?
  • 5. 古代诗歌阅读

    【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 (1) 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了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 . 【甲】诗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窈窕淑女的超凡才艺、脱俗追求和优雅品格。 C . 【乙】诗中的“子衿”“子佩”意思是青绿的衣领、佩玉的带子,用来借代心中的恋人。 D . 【乙】诗中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描绘了女子在城楼上独自徘徊、张望的画面。
    2. (2) 【甲】诗中男子“求之不得”的心理是“悠哉悠哉”,【乙】诗中女子“候而不至”的心理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请你赏析这两句心理描写的句子。
  • 6. 文言文阅读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石涧记(节选)(柳宗元)

    石渠之事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注】①亘:横贯。②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③践履:踪迹,行迹。

    1. (1) 请你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乙】文中的加点词。

      解释

      方法提示

      ①石渠之事穷  既

      课内迁移法:(联系“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②民又焉;桥

      词类活用:(如“处处志之”)

      ③达于两

      成语解词法:(联系“天涯海角”)

      ④若限奥;阃

      依据偏旁部首推断:(如“篁”“珮环”)

    2. (2) 请你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3. (3) 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4. (4) 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文,轻松中透着悲凉。请你结合【甲】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5. (5)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提示完成《游记写作要素探究表》。

      探究一

      【甲】文:“从小丘西行”“下见”“坐潭上”。

      【乙】文:“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

      要素一:

      探究二

      【甲】文中“如鸣珮环”和【乙】文中“②”一句都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乙】文中的“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阑奥”和【甲】文中的“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又都写出了岸边石头的不同形态……

      要素二:

      多角度描写景观。

      探究三

      【甲】【乙】两文为读者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其寄寓的复杂情感。

      要素三:

三、综合(10分)
  • 7.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班上举行读书分享会,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1. (1) 有同学提出可以从《经典常谈》中寻找关于“和”的知识。请你参考《经典常谈》目录图,补全对话。

      小A:我想阅读①(篇目名),了解墨、道、法等不同学派对“和”有什么看法。

      小B:我想知道“和”字的本义以及演变,那我可以读②(篇目名)。

      小C:“和”不仅是一种内在精神,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礼节。我可以看③(篇目名)尝试寻找儒家礼教中的“和”。

      我:我可以通过阅读其中的《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了解④

    2. (2) 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及你的个人积累,体会“诗言志”。

      原句

      释义

      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女子天生丽质。

      做事是要一步步发展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修身如治玉,需切制、锉平、雕琢、磨光。

      做学问要①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你送我木桃,我就用美玉回报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用来琢磨玉器。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3. (3) 请你仿照示例,完成读书分享会结束语中的一组排比句。

      经典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能照亮你前行的道路;

四、写作(5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青年歌手毛不易在2024年春晚与来自湖南会同粟裕希望小学的师生们一起完成了《如果要写年》的表演。《如果要写年》歌中唱道“……如果你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用眼睛用耳朵用心感受/每个瞬间”。回忆一下,过年期间,你的耳朵听到什么声音?鞭炮声、锣鼓声、祝福声、欢笑声、寒暄声、做菜声、春晚的声音、走亲访友的汽车喇叭声……这些声音与哪些人、哪些事有关?又承载着一份怎样的情感?

    请你以“过年的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⑵不要抄袭,不能套作;⑶不透露真实校名、姓名等信息;⑷不少于600字;⑸书写规范、工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