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4-05-23 浏览次数:4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皎洁的月,悬挂在辽阔疏朗的夜空,月光染透绵延千里的崇山峻岭。而那映满月光的溪,在莽莽的群山中,静静地流淌。这既清新淡雅而又气势磅礴的“水墨画”令人 ① 。然而,面对这美好的景象,我心中却无限怅 ②  , 是心中萦绕的乡愁让山水失色吗?

    1. (1) 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②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jiāo  罔 B . jiāo  惘 C . jiǎo  罔 D . jiǎo  惘
    2. (2) 填入文中横线①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大彻大悟 B . 叹为观止 C . 诚惶诚恐 D . 正襟危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做事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用手做事,第二层是用脑做事,____。“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处理,再困难也有可能解决( )倘若敷衍了事,再简单也可能做不好。用心做好一件事看似简单,因此需要多方面的积累与沉淀。当今社会,有些人做事总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能专注用心做事,难有大的作为。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心做好一件事看似简单,所以需要多方面的积累 B . 一件事用心做好看似很简单,因此需要多方面的积累与沉淀 C . 用心做好一件事看似简单,实际却需要多方面的积累与沉淀 D . 一件事用心做好看似简单,我们却需要多方面的积累与沉淀
    2. (2) 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 D .
    3. (3)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最高境界则是用心做事 B . 用心做事是最高境界 C . 用心做事,方为最高境界 D . 最高境界,方为用心做事
  • 3. 学习小组围绕“学写读后感有方法”展开讨论,下列是四位成员的发言,其中偏离话题或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 甲:我先抛砖引玉,我认为写读后感时要对原文内容加以概括,对于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原文语句可以直接引述。 B . 乙:我赞同甲同学的看法,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可引述原文,但要适当,重点是自己读文的思考和感受。 C . 丙:我的体会是“感受要深刻”,写读后感要对自己的读文感触反复思考、提炼,将其明晰化、条理化。 D . 丁:我的高论是,读后感对于激发个人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我们应重视读后感的写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秋圃

    杨万里

    何处秋深好,山林处士家。青霜红碧树,白露紫黄花。

    一熟雠频雨,朝晴祷暮霞。连宵眠不著,犹自爱新茶。

    【注释】①处士:指隐士。②雠(chóu):应对。③连宵:一连几天。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运用反问引发读者对秋景的思考,其中的“深”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 颈联,诗人通过“频雨”和“祷暮霞”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对自然的感激之情。 C . 从最后一句中的“犹自”一词可以感受到诗人享受新茶的喜悦之情。 D . 全诗语言生动活泼,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气候变化表达诗人的情感。
    2. (2) 请品读诗歌,将下面的批注补充完整。

      批注:诗人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善用饱含鲜明色彩的词语来描绘秋景,比如“青霜红碧树,白露紫黄花”两句便通过颜色的对比,写出了秋天的

  • 5.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信之贵溪,南行八十里,至龙虎山。余尝从渔者买小舟泛溪流行数里,得仙岩。自舟中仰望,峭壁万仞,众岩棋布,如辘轳、酒瓮、仙仓、仙棺 , 不可枚数。……缘藤萝以上,有大岩可容数百人,折而上,至其巅,甚平旷,浮图师架岩为宫室。复登舟行数里,至桃源。太史范先生尝为之记。及舍舟入山,造演法观,汉张天师炼丹处犹仿佛可见。又有水帘洞者,瀑流泻崖上若缟练飞而雷霆吼,入洞中可坐,虽疾趋 , 衣襟必沾湿。至邹尊岩,乱石为门扉,中多黄精、薯蓣、鷷鸱之类。

    (选自危素《游仙岩图记》,有删改)

    【注释】①辘轳、酒瓮、仙仓、仙棺:均为岩石名,前三者以形似得名,后者以岩窟间有悬棺而得名。②益:渐渐地,慢慢地。③浮图师:指禅师。④范先生:范梈,危素是其学生。⑤造:到达。⑥趋:快步。⑦黄精、薯蓣、鷷鸱:都是植物名,可入药。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舍        若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尝从渔者买小舟泛溪流行数里,得仙岩。

      ②益折而上,至其巅,甚平旷。

    3. (3) 请阅读文言语段,梳理作者游览路线及内容,完成填空。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从“关关雎鸠,”的河畔风光,到“,君子好逑”的浪漫爱情,轻声诵读,字句徘徊于唇齿间,只觉得悠悠古音萦绕心头,眼前仿佛浮现出千年前融入了古韵的山川原野和水墨画卷。(用《关雎》中的句子填空)
    2. (2) 阅读古诗文,可以让我们品味人生百味。如读《桃花源记》中的“”,我们便能通过老人和小孩的笑感受到桃花源人生活在安定社会中的幸福。
    3. (3) 柳宗元来到小石潭边,写下“”,生动描绘了许多游鱼自由轻灵游动似乎无所依傍的姿态,侧面表现出潭水的清澈。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窗的随想(节选)

    ①中国古典建筑的窗,要求窗框就是画框,看出去是一幅图画。而且,中国古典建筑的窗户本身,也往往通过丰富多彩的窗棂样式,构成自身的装饰趣味,从室外望过去,也构成美丽的图像。

    ②窗的基本功能是进光、透气。中国古典窗,往往为了追求审美效果,而牺牲进光量和透气性。西方古典窗则非常重视进光、透气的功能,比如其很早就有落地窗,这在中国古典居室建筑中是几乎没有的。西方从古典窗始,就追求窗扇闭合时要十分严密,尽量做到隔音、隔气息以及一切窗外的信息。中国古典窗不但不追求严密隔绝,相反,还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夏日南亭怀辛大》,其中“开轩卧闲敞”,说的是把建筑物的窗户全都打开,躺到凉榻上,于是,他的眼、耳、鼻、舌、身、心,全方位地享受窗户给予他的生命快乐:窗框如画框,窗外是图画,视觉享受自不消说。“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有嗅觉、听觉享受,在那样一个暑日的傍晚,闻着荷花香,听到竹丛那些竹叶叶尖上凝聚的露滴不断地落到地面或荷池中的声音,肯定满口生津,舌享受也有了,而卧在榻上的肢体肯定也就更加惬意,进一步,他就想弹琴,想跟朋友分享这美好的一切,心中诗意盎然,灵魂也就从至美升华到至善的境界。

    ③中国窗的私密性差。中国古典窗,以前木质窗棂上糊的是高丽纸,有俗语“捅破那层窗户纸”(意味着让真相大白),更有“听窗根”“隔窗有耳”之说。其实,用高丽纸糊的窗户,既难隔音,也难隔影。西方的窗,则很早就重视保护隐私的功能。在玻璃大量使用以前,西方人会以厚实的木材,甚至辅以铁皮来制作窗扇,一旦窗扇关闭,室内就成为一个与窗外完全隔绝的私密空间。

    ④东西方传统窗文化的差异,并无对错、优劣、高低、妍媸之分。人们到处生活,各处的人们纷纷创造出既有人类共通性又具民族特殊性的窗。如中国建筑师王澍的作品中,既有中国古典窗的元素,也有西方古典窗的元素,更从中国乡村农舍窗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一些可资研究的新型窗。

    ⑤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Windows(视窗)打交道,从居室之窗,到心灵之窗,孟浩然那样的窗享受,应该具有永恒的意义。

    1.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文按照分总结构对“中国古典窗”进行说明,突出其“注意审美效果”的特点。 B . 第②段引用古诗,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窗既有实用性,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C . 第③段主要运用作比较、引用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中国窗私密性差的特点。 D . 第⑤段由具体的窗引入无形的窗,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至美至善的境界。
    2. (2) 全文将中国窗与西方的窗进行比较,下列不是两者区别的一项是( )
      A . 中国窗往往为了追求审美效果忽视进光量和透气性,而西方的窗非常重视进光、透气的功能。 B . 中国窗重传统,会在窗棂上糊高丽纸,而西方的窗重创新,会从中国乡村农舍窗中汲取营养。 C . 中国古典窗私密性差,西方的窗重视保护隐私的功能。 D . 中国古典窗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西方的窗追求严密隔绝。
    3. (3) 杨杨在假期来到苏州园林,拍摄了许多“窗”的照片。他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请你从下面的两张照片中任选一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和给出的支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介绍。

      支架1:漏窗,是窗洞内有漏空图案的窗,主要起通风采光的作用,是中国园墙上的一种装饰。漏窗可以减弱小空间的闭塞感,增强空间层次感,做到小中见大。

      支架2:空窗,指留在墙体上完全空闲、通透,不安装窗户的洞口。其形状多样,能使各种空间的景色相互交融,割而不断,让人们在这虚实相间的多重视觉空间里得到较高的精神享受。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在一众数字媒介中“异军突起”,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体验。在许多家长眼中,短视频弊端很多,实际优点也不少。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习资源的生产与传播方式,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感与主体性,使得人们获取信息和教育资源的机会更加均等。

    据调查,短视频在青少年抽样群体中普及程度高达90%。从使用时间来看,大部分青少年能将使用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每天使用短视频App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

    材料二:微短剧是短视频中的一种。近年来,微短剧的热度持续走高,成为视听领域的新势力。种种迹象表明,微短剧正在获得主流市场认可,成为影视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新事物,微短剧爆火的背后,其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微短剧的制作方和平台盲目追求流量迎合市场,甚至将作品作为主角直播带货的引流工具,导致题材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微短剧剧情浮夸俗套,一味追求“爽感”而违背逻辑,为博眼球而故意制造噱头,人物脱离现实甚至触犯底线,传播不良价值取向,等等。

    材料三: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为青少年科学使用数字媒介提供保护性支持,帮助其突破“信息茧房”,规避短视频使用对自主控制、读写能力、深度思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让数字媒介更好地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方面,需要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看待媒体的能力和意识的重要途径。应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短视频的作用和影响,更好利用短视频为自身健康成长服务。从学校教育看,应大力推荐适宜青少年的课外读物、影像资料等,组织更多课外活动和运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家庭教育看,父母应以身作则,加强亲子沟通,用一起运动、一起读书等健康相处方式,营造有爱有趣的家庭氛围。

    另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也需要短视频创作者和平台增强责任意识。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监管,督促短视频创作者创作向上、向美、向好的优质短视频内容,注重内容传播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需要做好平台管理,避免平台出现涉及暴力、低俗、诱导充值打赏等问题。同时,平台还应科学设计、真正用好“青少年模式”,针对青少年兴趣广泛、爱好多样的群体特点,分门别类地生产、推荐更多优质益智内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则材料均围绕短视频与青少年学业展开,主要阐述了短视频的使用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B . 据调查,短视频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高,但大部分青少年能将使用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C . 近年来,微短剧虽逐渐获得主流市场认可,但其也存在题材同质化、剧情浮夸俗套等问题。 D . 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好地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2. (2) 如何为青少年建立短视频“保护盾”“防火墙”?请联系材料三,结合生活实际建言献策。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看戏

    看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儿时看戏,以越剧、绍剧等传统戏曲和折子戏为主。从前,江南农村看戏,没有像当年看露天电影那么密集频繁。露天电影,一般十天半月总是能看上一场的。但江南农村看戏,不是逢年过节,不是农闲天气凉爽的季节,是很难看上一场戏的。用老人的话说是“不年不节的,看什么戏啊”。言外之意,农村生活季节性强,农事繁多,农活繁忙,只有逢年过节或凉爽闲暇等时间,才演戏看戏,放松一下身心,娱乐一下自己。

    (批注一:盼望看戏。)物以稀为贵。当年农村,人们盼望看戏的心情远要比看露天电影来得迫切,来得激动。一听到村里或邻村有演戏看戏的消息,人们常常喜形于色,奔走相告,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回顾了一下,自己儿时看戏的资历颇深,看戏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四岁坐在父亲的肩头时,远要超过看露天电影的历史。

    (批注二:①____。)演戏看戏一般安排在过年的时候。大年三十要祭祖守岁,正月初一是农村传统意义上“天定”的假日,正月初二呢,一般要去家里德高望重、辈分最高的长辈家中拜年走亲戚,一般也不安排演戏看戏。一到正月初三,那些“戏虫”终于坐不住、等不及了。于是乎,锣鼓敲响、唢呐吹响,好戏就开演了。

    (批注三:②____。)依稀记得儿时看过的越剧、绍剧,对于这些戏剧,具体内容我已难以说得一清二楚,但简要的剧情我还是能记得八九不离十的。尽管绍剧唱腔高亢洪亮、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正义感、正能量满满,但是,唱腔高、唱功难、调子多,实在让人难以模仿学习。我还是喜欢看越剧、听越剧,偶然也能哼哼越剧的调,唱唱越剧的折子戏,那诗情画意、含蓄矜持的表达,那吴越软语、细语绵绵的感觉,那富丽堂皇、夺人眼球的舞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在十四五岁时,我也跟着收音机、录音机,看着《越剧戏考》,学唱一些越剧名家唱段折子戏,自娱自乐。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其实,看戏也一样。儿时看戏,自然以看热闹、轧闹猛为主,对于唱词、唱功、唱腔、唱段和故事情节等,知之甚少。到了一定年纪,或看的戏多了,有了比较,才稍稍知道一些看戏的门道、看戏的奥妙。

    (批注四:钦佩演员。)离开家乡多年,我已经好多年没有看过农村露天戏,但是,时至今日,我仍然十分钦佩农村业余剧团的那些演员。平时,他们就是一批下田插秧、下地干活的农民。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兴趣爱好、吹拉弹唱特长,以及无师自通的自学能力,又经过相互配合、相互磨合,最后,照葫芦画瓢,搬出一台又一台乡亲们喜闻乐见的好戏,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批注五:③____。)时代在变迁,文化在发展。如今,农村文化生活早已不局限于露天电影、露天戏了。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辈出,后继有人。一些有戏曲专长爱好的群众,自发组织了各种文艺兴趣社团,吹拉弹唱,自编自演各种折子戏,免费到村里社区演出,深受群众欢迎,群众文艺之花开遍江南大地。

    难忘的儿时看戏,难忘的传统文化,难忘的故乡记忆。

    1. (1) 杨杨在阅读本文时根据每个部分的重点内容做了批注,请你依据文章思路,梳理内容,将空缺的三处批注内容补充完整。

              ②        ③

    2. (2) 揣摩下列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一到正月初三,那些“戏虫”终于坐不住、等不及了。(品味加点词语运用之巧)

      ②那诗情画意、含蓄矜持的表达,那吴越软语、细语绵绵的感觉,那富丽堂皇、夺人眼球的舞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品味修辞手法运用之妙)

    3. (3) 本文写“看戏”,却在文章开头写了看电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 (4) 本文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看戏的多种情感,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喜爱与赞美之情。作者从小就爱看戏、听戏,“十分钦佩农村业余剧团的那些演员”。 B . 怀念之情。离开家乡多年,作者都没有忘记故乡看戏的情景。 C . 珍惜之情。现在各种文艺兴趣社团会免费到村里社区演出,作者对此机会格外珍惜。 D . 欣喜之情。戏曲这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后继有人。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10分)
  • 10. 某班举行“《经典常谈》: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阅读报告会,下列是四位同学确定的分享课题,其中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文字学 B . 浅谈《诗经》中的“赋、比、兴” C . 走近“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D . 品读司马迁《战国策》,领略史学魅力
  • 11. 读书会上,你要向同学们推荐《经典常谈》这本书,请围绕作品内容、风格等方面写一段推荐语。(不少于50字)
  • 12. 小语认为,《经典常谈》共计13篇,我们在阅读时可不必按照本书的编排依序阅读,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可行?请结合你的名著阅读经历谈谈看法。
五、写作(5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题目写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血浓于水的亲情,肝胆相照的友情,乃至山水之情……我们都曾亲身经历或读文所见,并为之感动、慨叹或对其产生向往之情。

    时光因情而暖,人生因情而美。虽然人类的悲喜并不共通,但感情却是共通的。我们见过的山水、经历过的感情,都能在笔墨之间找到共鸣。

    题目一:请以“情如此美”写一篇文章。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关于人类美好的情感,你对读过的哪篇文章印象最深?为什么?请就此写一篇读后感,自拟题目。要求来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