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2024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一)

更新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23 类型:三轮冲刺
一、基础积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不是一种审美,还是一种技巧。看rù mù sān fēn的笔力之美,看飘逸柔润的线条之美,看点画之间的结构之美、空白之美……进入纯粹的审美 ____ ,书法的艺术性才显现出来。

    “点”是开始,是存在的确定,是gèn gǔ之初的安静。因为安静到了极致,“线”有了探索出走的欲望。“线”是 ____,是发展,是传承与流转,是无论如何也要延续的 。

    在庙底沟的陶钵上,“点”延长成为“线”,“线”扩大成为“面”。这如同一小滴水流成wān yán长河,最后汇聚成浩瀚无垠的大海。

    这“点”的静定,“线”的律动,“面”的包容,竟然都来自同一支毛笔。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rù mù sān fēn( )

      ②gèn gǔ( )

      ③wān yán( )

    2. (2)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鉴别 绵延 川流不息 B . 鉴别 绵长 生生不息 C . 鉴赏 绵延 生生不息 D . 鉴赏 绵长 川流不息
    3. (3)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书法不只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审美。 B . 不只书法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审美。 C . 书法不仅是一种审美,而且是一种技巧。 D . 不仅书法是一种审美,而且是一种技巧。
  • 2. (2024·广州模拟) 古诗文默写。
    1. (1) 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终古高云簇此城, 。(谭嗣同《潼关》)

      ,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陆游《卜算子·咏梅》)

      ,梦中行采薇。(文天祥《南安军》)

      ,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2) 文人的不同境遇,赋予了“夕阳”丰富的内涵。请根据批注完成表格。

      诗句

      批注

      出处

       。

      流连忘返,忆旧时闲游之趣

      李清照《如梦令》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萧瑟秋景,染孤寂苦闷之绪

      王绩《野望》

       。

      日暮途远,抒怀人思乡之秘

      崔颢《黄鹤楼》

  • 3. (2024·茶陵模拟) 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 .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 .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 .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二、名著导读
  • 4. 名著导读
    1. (1) 欢欢以“人物的喜怒哀乐”为专题做阅读积累,请你根据提示补充表格。 

      作家作品

      原文内容

      批注

      《西游记》吴承恩

      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作“①,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

      龙宫得宝,人生大

      《水浒传》

      施耐庵

      (绰号) 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

      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撷做粉碎。

      反对招安,勃然大

      《儒林外史》吴敬梓

      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多年潦倒,触景情。

      老太太听了,把细磁碗盏和镶银的杯盘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 ”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

    2. (2) 有人说:“逆境能打败弱者而造就强者。”请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简·爱》 ②《骆驼祥子》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现代文阅读
  • 5. 文学性作品阅读

    重生的月季花
    明前茶

    ①那天,我提着水果和饭盒,去养老院看望逐渐失智的父亲。一进门,平时走路都需要搀扶的他,竟颤悠悠地站起来,拉着我的手,要带我去后院。

    ②一到后院,就闻见新鲜土壤的湿润味道。原本空荡荡的花坛里,翻了土,种上了一些经过矮化处理的月季花,红的、粉的、黄的、橙的、白的,还有各种镶边的、混色的……虽然月季的朵形远没有5月份时那么硕大,有些植株还被虫子啃去了半边,但另外一半依旧顽强地、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并且还在不断爆出新的花蕾。

    ③为了看花,老先生老太太们有的摇着轮椅,有的推着学步车,纷纷从房间里出来了。父亲也一改愁眉苦脸的模样,脸上有了兴致与光辉,他一步一蹭地从小房间里出来,穿过走廊,穿过餐厅,一直走到后院里。一路上,我都听见他的鞋底儿在地上重重摩擦的声音。养老院的吴院长欣慰地说:“为了看花,老人家们个个成了运动员。你爸这几天走得鞋底儿都蹭掉了一层。我们的理疗师苦口婆心动员他们多做运动,恐怕都起不了这几朵花那么大的作用。”

    ④这几十株花是哪儿来的?我很好奇。因为养老院压根没有搞绿化的钱,前几年应消防的要求,把后院堆放杂物的棚屋都拆除了,改建成花圃,但吴院长好久都没有筹集到栽花、栽树的经费。

    ⑤吴院长揭开了谜底:“张嫂送来的呀!那个在我这里应聘护理员不成,就在大厅里当众痛哭的黑高个儿,你还记得?”

    ⑥我当然记得,四年前,性情如火的张嫂急着要为一对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见吴院长不肯留她,急坏了……结果,养老院一些好心肠的老太太们,纷纷摇着轮椅出来劝她,见劝不住这女人滚滚的热泪,又拿出了压箱底的手帕包,自发捐了两千多元给张嫂。

    ⑦这件事,让张嫂惦记上了养老院的老人家。吴院长说,张嫂现在出息了,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组织了30多位老乡干绿化,街心公园、十字路口、有轨电车驶过的草坪、高架桥快速线的两侧花圃,到处都有他们戴着草帽和护袖,埋头养护、修剪、补种的身影。张嫂在太阳下晒得黝黑,拿下眼镜擦汗,眼周都有一个颜色稍淡的方框印子。

    ⑧前不久,一个周末,她开着小皮卡,领着几位老乡,在养老院门口卸下半车月季老桩。她用满是老茧的手一把拉住吴院长:“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这好处,不用我多说了吧。”

    ⑨吴院长特别不好意思:“可是,我没有经费买你的花……”

    ⑩张嫂戴着粗线手套,拎起一棵带土的花来给吴院长细看:“不要钱,这是刚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作了修剪。起码有一小半月季老桩看着还挺有生命力,就这样一股脑儿淘汰了,太可惜。”

    ⑪吴院长还没有发话,张嫂和她的伙伴们已经从小皮卡上拿下了花耙、花锄、多用剪、小花铲、三字花铲等,还拿下了只有十几厘米高的小板凳,飞快地进入荒废许久的花圃,先翻一遍地,把小石头与小砖块拣出去,马上开始种花。

    ⑫吴院长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本来,脸和手臂都晒成酱油色的张嫂他们,这会儿把淘汰的花运到垃圾站去,一天的工作就完成了,而今,他们却要在这里再苦干三四个钟头。吴院长只好立刻吩咐厨房煮了绿豆稀饭,还把自己的端午福利都拿了出来,热粽子、切鸭蛋,让这些淳朴的工友们垫垫肚子。

    ⑬张嫂吸溜着薄粥,宽慰吴院长:“你不晓得,这些花,夏天我们去喷水,秋天我们去修剪,前两年下暴雪前,又去盖草垫子防冰冻……有感情了。如今要丢了它们,心里也不忍。替它们寻找一个好人家,心里才踏实。”

    ⑭这些差点儿被丢弃的月季花,适应了养老院的环境后,逐渐有了元气。它们如今不再呼吸马路上的尾气了,恐怕比当年栽在马路中间的花坛里,精神还要昂扬得多。新的一批花朵又开起来了,比春天时的花朵,有的色彩淡了一些,有的朵形小了一些,但它们依旧是活泼又绚烂的月季啊。它们的花期还很长,可以从现在开到晚秋。

    ⑮养老院里坐轮椅的老人家也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了。他们努力端稳了手机,拍花朵上的蝴蝶和瓢虫。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由做绿化的张嫂带来,真是了不起。

    (选自《家庭文摘》2023年第12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⑮段中“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是指张嫂让养老院空荡荡的花坛鲜花怒放。 B . 第⑥段插叙养老院的老太太们为张嫂捐款的事,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C . “我”是线索人物,见证张嫂给养老院送花一事,使故事更具真实性。 D . 种花前后父亲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兴旺的花朵给老人带来的好处。
    2. (2)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张嫂的形象。
    3. (3) 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一组伏笔与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4. (4) 文章标题“重生的月季花”中的“重生”蕴含怎样的深意?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 6. (2024·湘潭模拟)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等入选。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盘点这些最终入选的“流行语”,有不少源自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的主要使用人群还是以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为主。

    分析此类语言的特征,黄安靖表示,这些语言往往包含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某种程度上,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

    黄安靖认为,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包括短视频语言在内的网络用语,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网络语言中也有比较消极不合符汉语结构特点及社会文明规范的内容。对此,他表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总体来说,这几年不仅仅是短视频,整个网络用语的文明度在不断提升。”

    (节选自《人民网》2023年12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二:

    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是反映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而汉字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因此,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能够真实、迅捷、全面地反映社会语言生活。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4日)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333名青年进行“你有过‘词穷’的情况吗”的问卷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你有过“词穷”的情况吗?

    你感觉自己的表达有什么变化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情况

    你觉得出现“词穷”的原因有哪些

    应对词穷,你觉得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下降了

    53.3%

    词汇量匮乏, 表达单一

    47.1%

    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

    54.0%

    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

    58.4%

    原地踏步

    35.7%

    词不达意,难以

    准确表达想法

    41.5%

    依赖网络语言,

    缺乏创造力

    53.0%

    注重独立思考和逻

    辑思维能力训练

    57.5%

    提高了

    11.0%

    用笔写字变少

    43.2%

    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

    52.1%

    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

    55.7%

     

    经常使用

    网络用语

    31.1%

    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

    47.6%

    多参与线下面对面交流,锻炼表达技巧

    46.9%

    材料四:

    网络给了汉语言自我更新与繁殖的机会,但网络语言匮乏导致了表达方式单一、情感表达能力下降和产生的思维惰性致使我们不再追求优美的字句。

    面对“文字匮乏”现象,需要从改善网络语言环境开始,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尤 其是语言文学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如打造高品质语文学 习社交软件节目。另外,高校及家庭要提高青少年人文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年轻一代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训练。从个人角度,要加强阅读,提升文化积累,跳出阅读舒适区,养成  广泛阅读的习惯,积极参与线下活动,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锻炼表达技巧。同时积极思考,提升思辨能力,摆脱“电子奶瓶”,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

    语言是思想的灵魂,语文贫血的背后或许是精神贫血。网络时代浪潮中永远不要丧失高级的表达能力。年轻人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假以时日才能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摆脱“词穷”困境。

    (摘自“微知闻”公众号2024年3月4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网络用语,我们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看待,但最好不要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 B . 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 C . 从材料三看,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超四成的受 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半数以上的受访青年认为出现“词穷”的原因主要是过分使用网络用语和线下面对面沟通变少。 D . 年轻人摆脱“词穷”困境,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以此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 (2) 近几年,许多网络流行语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入侵”学生作文,中英文混杂,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现象并不少见,有的甚至患上了“文字失语症”。因此,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应禁止使用和推广。请结合以上材料,驳斥他的观点,并针对这种网络用语带来的不良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高彦先登曰:“凡为学之道,必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如‘六经’《语》 《孟》中,我所未能,当勉而行之。或我所行未合于‘六经’《语》《孟》中,便思改之。先务躬行,非止诵书作文而已。”又曰:“凡为学之道,必先至诚。不诚,未有能至焉者也。何以见其诚?居处齐庄 , 志意凝定;不妄言,不苟笑;开卷伏读必起恭钦如对圣贤;掩卷沉思,必根义理,以闲邪僻。行之悠久,习与性成,便有圣贤前辈气象。”

    (节选自张光祖《言行龟鉴·学问》)

    [注]①先登:比喻出众的人才。②齐庄(zhāi zhuāng):严肃诚敬。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录毕,走送/辍耕垄上 B . 慕圣贤之道 /香远 C . 未尝稍降色/停数日, D . 先务躬/与人期
    2. (2) 按要求完成任务。 

      ①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2处)。 

      开 卷 伏 读 必 起 恭 钦 如 对 圣 贤

    3.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从借书抄书之辛和求师叩问之难两方面叙述作者的求学之艰。 B . 甲文中先达的严厉和作者的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谦虚好学。 C . 乙文强调实践对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掌握学问。 D . 甲乙两文的主人公都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到了自己的为学之道。
    4. (4) 甲乙两文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五、诗歌鉴赏
  • 8. (2024·湘潭模拟) 古诗词阅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苏辙先写了《怀渑(miǎn) 池寄子瞻兄》寄给苏轼,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顺便抱怨了一下近来的生活之苦,而苏轼为了安慰弟弟,便写下了这首诗回赠弟弟。渑池,今河南渑池县。②老僧:即指奉闲老僧。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③蹇(jiǎn);   跛脚。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两联将人生比作鸿雁,即使落在雪地上留下痕迹,可是还得继续飞行,至于哪里,鸿雁似乎考虑的不多。所以后来也就有了“雪泥鸿爪”这个成语,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B . 颈联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人事无常,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雪泥”“指爪”的具体化。 C . 此诗的重心在后四句,理趣十足,且后四句的感受具体地表现在前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D . 苏轼认为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2. (2) 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综合性学习
  • 9. (2024·新邵模拟) 综合性学习。

    202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辰龙年,学校开展以“龙年话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中国人对龙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华夏语言中处处皆是,你能写出两个带“龙”字的成语吗?
    2. (2) 人们还习惯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就有“卧龙”之称,他“躬耕于南阳,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直到被刘备三顾而出山,方如飞龙在天成就了一番伟业。
    3. (3) 今年是农历的龙年,说到”龙”不能不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说起。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也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我们祖先用十二种动物两两相对,来寄寓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如第一组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根据这一理论,你能试着从其余五组动物中任选一组仿照划线句子的意思,说说它们所包涵的寓意吗?
七、写作题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生活中,有些人、事、景、物的美好,是要拉近距离才能看见的。

    请以“走进 , 看见美好”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