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语文卷

更新时间:2024-05-22 浏览次数:31 类型:中考模拟
一、认识主题(6分)
  • 1. 阅读

    沟通是什么?
    是晨曦中的第一缕光,
    是夜 mù① ▲下那不灭的灯,
    是万水千山间的桥梁,
    ▲     
    沟通,
    是无声胜有声的默契,
    它轻拂心头的尘埃,
    在xuān② 嚣的世界里,
    让孤独的心灵找到慰藉(▲)。
    思接千载,jí③取前人的智慧;
    视通无垠,拓宽认知的边界;
    心游万仞,让心灵得以游戈和成长。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①    ② ③
    2. (2) 请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藉(   ) A. jiè B. jí

    3. (3)  请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
二、思接千载(45分)
  • 2. 【山水之行】山水是地上的诗文。请你参与收集工作。

    山水是诗人与自我的身心联结。“采菊东篱下,"是陶渊明的超然酒脱;“深林人不知,”,是王维的宁静淡泊;“野芳发而幽香,”,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自得;“雾淞沆砀, ,上下一白”是张岱在西湖雪夜的一场孤独梦寻。山水是传递友人间情谊的媒介。“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是苏轼与张怀民相约月下漫步的同病相怜;“ ,”,是岑参伫立雪地目送的怅惘与深情。

    山水还是诗人心系家国的表白。“国破山河在,”,是杜甫身处乱世的沉郁;“”,是文天祥被俘后目睹凄凉之景、深感国事衰微的哀恸。

  • 3. 诗词是案上的山水。请你完成下面的解说任务。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唐·韩愈

    漠漠轻阴晚自开,

    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

    有底忙时不肯来?

    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
    唐·白居易

    小园新种红樱树,

    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

    冲泥蹋雨曲江头?

    【注释】①水部张员外籍:唐代诗人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②由江: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③白二十二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曾任中书舍人。

    小智:两位诗人为了什么事互相写诗酬答?

    小慧: 。

    小智:哦,原来如此。我可以通过联想与想象,为你描绘韩愈诗中所写的美景: 。

    小慧:我还读出了韩愈在诗中的情绪,在最后的轻轻一问中,表达了他对白居易的 ,写得非常含蓄巧妙。

    小智:我发现白居易的最后两句,采用了 。应对技巧。

    A.自我解嘲 B.针锋相对 C. 巧换概念

  • 4. 【文学之旅】交流是思辨的火花。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①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壁②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③。宫之奇④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⑤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选自《孟子译注》)

    【注释】①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虞亡后辗转而成泰国大夫,辅助秦穆公建立霸业。②垂棘之壁:朱熹《集注》:“垂棘之地所出之壁也。”③虢:国名,在今山西平陆。④宫之奇:虞国大臣,著名贤人。⑤干:接近。

    1. (1)  参考提示方法,解释原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原文

      方法

      示例

      加点词释义

      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

      联系成语

      卖官鬻爵

      秦穆公

      查阅字典

      A.邀请; B.半路拦截;C.求取,设法取得信任与重用; D.需要,想要。

      道于虞以伐虢

      联系旧知

      以是人多以书

      秦而显其君于天下

      词类活用

      人恒

    2. (2)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划两处)

      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3. (3) 结合下面的句子,品悟孟子的论辩艺术。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

    5. (5) 甲文是孟子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①(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孟子是针对②“”的错误观点加以批驳,在对话中为贤者正名,同时申述士人的进退处世之道。
  • 5. 名著是思想的精粹。
    1. (1) 任务一请帮助一起完成表格梳理。

      对比内容

      对比内容

      保尔

      策略

      “我俩”不一样(身份经历)

      简·爱在盖茨海德府是一个受气包,是洛伍德学校忍饥挨饿的穷学生,在桑菲尔德庄园是,成长为

      保尔在车站食堂是忙碌的打工人,在战场上是英勇的骑兵,,最后成长为钢铁英雄。

      同中求异

      “我俩”都一样(反抗精神)

      异中求同

      “我们”都一样(转变、磨难、理想、导师……)

      经过梳理,同学们在不同名著中发现了许多有共性的人物形象,比如()(序号),理由:。A.《儒林外史》匡超人——《骆驼祥子》祥子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朱赫来——《朝花夕拾》藤野先生C.《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平凡的世界》孙少平

    2. (2) 任务二下列描写吃喝的文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请选择一段,从表现作品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任选角度,探究其作用。

      A.吃晚饭的时候,有方老太太亲手做的煎鳝鱼丝、酱鸡翅、西瓜煨鸡、酒煮虾,都是大儿子爱吃的乡味。方老太太挑好的送到他饭碗上,说:“我想你在外国四年真可怜,什么都没得吃!”大家都笑说她又来了,在外国不吃东西,岂不饿死。 (《围城》)

      B.约有三百名厨师给我做饭,每位厨师给我做两种菜。我一手拿起二十名服务员把他们放到桌上,另外的一百名在地面上侍候,有的端着一盘盘的肉,有的肩上扛着一桶桶的葡萄·酒和其他酒类。我说要吃,在上面的服务员就用绳索以一种很巧妙的方法将这些食物往上吊,就像我们欧洲人从井里往上拉水一样。他们的一盘肉够我吃一大口,一桶酒也够我喝一口的。(《格列佛游记》)

      C.那一天,迷亭先生照例乘着春风从后门飘然而至。“啊,稀客!像我这样的熟客,苦沙弥总是要慢待的,不像话!看样子,苦沙弥家只能十年登一次门。这份点心倒是比往日的上等得多啊。”迷亭一边说着,一边将主人刚从藤村点心铺买来的羊羹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我是猫》)

      D.这时候,农妇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盆菜汤给他送来,奥莉加·伊凡诺夫娜看到,她的两个大拇指都泡在汤里了。勒紧肚子的农妇,里亚博夫斯基吃得津津有味的莱汤,小屋以及这整个生活,此刻都让她感到十分可怕,虽说刚来的时候她很喜欢这种生活的简朴和有艺术趣味的杂乱。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跳来跳去的女人》)

      我选( )(序号),(     )

三、视通无垠(26分)
  • 6. 【文化传韵】

    材料一

    宋朝人的吃喝

    汪曾祺

    ①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懂,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辞。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圆球形的东西,有点像外面滚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颜色是鲜红的,很惹眼,用放大镜细看,不过是几个带蒂的柿子!其余的看不清是什么。苏东城是个有名的馋人,但他爱吃的好像只是猪肉。他称赞“黄州好猪肉”,但还是“富者不解吃,贫者不解煮”。他爱吃猪头,也不过是煮得稀烂,最后浇一勺杏酪。——杏酪想必是酸里咕叽的,可以解腻。有人“忽出新意”以山羊肉为玉羹,他觉得好吃得不得了。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大概只是山羊肉加碎米煮成的糊罢了。当然,想象起来也不难吃。

    ②宋朝人的吃喝好像比较简单而清淡。连有皇帝参加的御宴也并不丰盛。御宴有定制,每一盏酒都要有歌舞杂技,似乎这是主要的,吃喝在其次。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载《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使臣诸卿只是“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惟大辽加之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又生葱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列浆水一桶,立杓数枚”。“看盘”只是摆样子的,不能吃的。“凡御安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成豉、爆肉、双下鸵峰角子。”第四盏下酒是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第五盏是群仙、天花饼、太平毕罗、干饭、缕肉羹、莲花肉饼;第六盏假圆鱼、密浮酥捺花:第七排炊羊、胡饼、炎金肠;第八盏假沙鱼、独下馒头、肚羹;第九盏水饭、下饭。如此而已。

    ③宋朝市面上的吃食似乎很便宜。《东京梦华录》云:“吾辈入店,则用一等玻璃浅碗,谓之‘碧碗’,亦谓之“造羹’,莱蔬精细,谓之‘造’,每碗十文。”《会仙楼》条载:“止两人对坐饮酒……即银近百两矣。”初看吓人一跳。细看,这是指餐具的价值——宋人餐具多用银。

    ④几乎所有记两宋风俗的书无不记“市食”。钱塘吴自牧《梦粱录》《分茶酒店》最为'详备。宋朝的肴饼好像多是“快餐”,是现成的。中国古代人流行吃羹。“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不说是洗手炒肉丝。《水浒传》林冲的徒弟说自己“安排得好菜蔬,端整得好汁水”,“汁水”也就是羹。《东京梦华录》云“旧只用匙今皆用筋矣”,可见本都是可喝的汤水。其次是各种菜,鸡、鸭、鹅。再次是半干的肉脯和全干的肉。几本书里都提到“影戏”,我觉得这就是四川的灯影牛肉一类的东西。炒菜也有,如炒蟹,但极少。

    ⑤宋朝人饮酒和后来有些不同的,是总要有些鲜果干果,如柑、梨、蔗、柿,炒栗子、新银杏,以及莴苣、“姜油多”之类的莱蔬和玛瑙饧、泽州饧之类的糖稀。《水浒传》所谓“铺下果子按酒”,即指此类东西。

    ⑥宋朝的面食品类甚多。我们现在叫做主食,宋人却叫“从食”。面食主要是饼。《水浒》动辄说“回些面来打饼”。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新样满麻……《东京梦华录》载武成王庙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五十几个炉子一起烙饼,真是好家伙!

    ⑦遍检《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录》《武林旧事》,都没有发现宋朝人吃海参、鱼翅、燕窝的记载。吃这种滋补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从明朝才开始。这大概和明朝人的纵欲有关系,记得鲁迅好像曾经说过。

    ⑧宋朝人好像实行的是“分食制”。《东京梦华录》云“用一等玻璃浅碗……每碗十文”,可证。《韩熙载夜宴图》上画的也是各人一份,不像后来大家合坐一来,大盘大碗,筷子勺子一起来。这一点是颇合卫生的,因不易传染肝爽。

    一九六七年一月十八日

    (选自汪曾祺散文集《人间滋味》)

    材料二

    2023年11月26日,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以“御见德寿宫,宋韵最上城”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南宋斗茶会在德寿宫隆重举行。

    活动通过斗茶赛事的展现,进一步宣传和弘扬宋韵文化,提高保护和传承宋代点茶非遗项目的水平。比赛分专业型和普及型。48名来自海内外不同年龄段的选手参加了当天的斗茶决赛。专业型赛项中,有的对茶、器、音乐、插花、挂画等元素进行组合演绎;有的用自制的末茶,从点出的色、香、味、形、持久度决出茶品高低;有的需使用统一的茶具、茶粉、热水,在90秒内完成一盏茶的全部流程,以快、好决胜。普及型赛项的“美丽小茶人”的选手们来自省内各学校,他们在15分钟内点出一盏茶汤,并于沫饽上完成一幅绘画作品。经过激烈的竞争,最终决出了金奖8名、银奖16名、铜奖16名。


    材料四

    古人诗文画里的“茶”

    王安石在文章《议茶法》里写的“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是宋朝人嗜茶如命的真实写照。

    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里的“雪沫乳花浮午盏,萝茸蒿笋试春盘”一句便是他对清欢人生的茶味表达。

    黄庭坚的《西江月·龙焙头纲春早》“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一语更是道出点茶、斗茶的魅力。

    宋徽宗的《文会图》(见右图)是描绘茶宴的杰作。在幽静雅致的宫廷庭园中,正进行着一场茶会雅集。画中宋徽宗着一身素衣,与文人雅士围坐案边,吟诗答对,挥毫泼墨,闲然自得。

    1. (1) 【梳理思路】阅读材料一,梳理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的写作思路,并进行问题探究。

      写作思路

      问题探究

      ①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

      小文:第二段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御宴的菜品,除了说明宋人吃喝简单,还有什么作用?小雅: 。

      ②宋朝人吃喝简单清淡

      ③吃食似乎很便宜

      ④看多是现成的,流行吃羹

      ⑥面食种类甚多

      ⑧实行分食制

    2. (2) 【品析语言】体会汪曾祺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东京梦华录》载武成王庙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五十几个炉子一起烙饼,真是好家伙!

    3. (3) 【拟写标题】为材料二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4. (4) 【采访人物】斗茶会后,小文代表全组同学采访了两位“美丽小茶人"选手。请你结合下面的对话内容,补全小文的提问和选手2的回答。

      小文:请问你创作的是哪一幅作品?

      选手1:我的作品是C荷花。因为我想到了周敦顾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的名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想到君子的形象,所以我就创作了这幅点茶作品。

      选手2:我的作品是B梅花。因为

    5. (5) 【解答咨询】一位外国友人希望了解宋代的点茶文化,请你依据材料三的内容进行介绍。

      要求:①有读者意识,能抓住特征,突出独特之处;②条理清晰,语意连贯,语句通顺,120字左右。

    6. (6) 【探究原因】有网友戏称,最想穿越到宋朝。经过“文化传韵”活动,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当下掀起“宋朝热”的原因是什么?
四、心游(40分)
  • 7. “框”是规则,让我们懂得自律;“框”是取舍,让我们看到更美的风景;“框”是一个人的现状与困境,“破框”是突破之后的成长……面对这幅图片,相信你有更丰富的思考。请任选一个任务,完成写作。

    [任务一]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写一篇演讲稿,激励同学;

    [任务三]小雅想报考心仪的职高烹饪专业,与一心想让她考普高的父母起了冲突,请你写一封信给她一些建议。

    要求:标题自拟:不少于500字;不得套作、抄袭;不要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