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等三地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5-21 浏览次数:7 类型:期中考试
一、(10分)
  • 1.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倍速”折射出的微妙文化心态

    ①倍速播放是近几年视频网站新增的功能,用户可使用播放软件加快或减慢视频播放速率。在这一功能的催动下,人们迅速习惯了以更快的节奏观看视频。据《南方都市报》2019年的调查,有 68.2%的人会“倍速追剧”,59.1%的人会“倍速看视频节目”。如今这个比例肯定上升了不少,证据就是在2021年,国内主要视频网站推出了更“疯狂”的3倍速功能.一旦开启3倍速,视频中的信息将被压缩到目不暇接的程度。

    ②人们为什么宁可让眼睛和大脑“加班”,也要选择“倍速观看”?原因各异。有的是因为一些视频本身节奏拖沓,信息密度低,原速观看比较无聊。有些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闲暇时间短、想看的又太多,于是开启倍速以节约时间。但也有评论者说, “我从来不倍速观看,需要倍速的都不值得我看”。如果只为了节约时间,为什么不索性放弃一些不值得原速观看的作品,转而选择其他的休闲方式?调查中不少人表示,自己用倍速播放方式欣赏的,多是为了能在社交场合跟上他人的话题才看的流行作品。但倍速播放并不适合所有作品,如果作品本身带有意蕴丰富的镜头语言,那么在倍速下这些信息无疑会被损耗,原作本身的美感也会被破坏。显然,这部分倍速观看者将自身从观看中获得的愉悦放在了次要的地位,而将满足社交需求放在了主要的地位。这一行为折射的是当代人在社交场合的“表现焦虑”。

    ③与人交谈时,如果其他人都在谈论一部自己一无所知的作品, 自己突然接不上话,不安感油然而生,恨不得今晚立刻补齐,这就是一种表现焦虑。这不仅出现在观看视频中,在当代人的阅读活动中也时有出现。只不过,阅读活动中的表现焦虑往往伴随着量化的评价标准。

    ④在“豆瓣网”开始流行的时代,量化的标准是“读过”的数量。为此一些网友注册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大量的书标记“读过”,打造渊博的个人形象。有人为了充数,甚至将自己没有完整读过的书也打上了标记,形成虚假的繁荣。 “微信读书”App的量化标准是“每周阅读时长”,并可以同步微信好友列表,一些用户在意自己在“排行榜”上的位次,甚至在不看书时也开启了手机的自动阅读功能,只为了多“刷”一些时间。这种为了向社交圈显示自己阅读爱好的阅读方式,可以称为“表演型阅读”。毫无疑问,如果只被表现焦虑推着走,既不看重阅读本身的质量,也不思考阅读究竟增进了多少知识,单纯追求速度的快慢,那么最终阅读的收获也会归于虚无。而阅读能力的成长,恰恰是在尽可能深入、广泛的阅读中实现的。我们不否认社交本身对于生活的意义,但是如果把个人性的阅读和视听娱乐都与单一价值绑定,为了展示给他人而存在,那么,最终属于个性的、适合自我成长的空间将会不可避免地被压缩。

    ⑤倍速播放功能的普及,和当下的人们对于“短平快” (短小、易懂、快节奏)的喜好不仅不再受到抑制,反而受到鼓励的趋向是一致的。这会对影视剧、视频节目的创作产生难以逆转的影响。对此、影视从业者中早有人感到了危机。2019 年,美国视频网站奈飞在测试新增的倍速播放功能时,就遭到了从业者的反对,理由是他们的工作成果将因为倍速而被改变和控制,而他们希望这些作品能保持着被创作出来时的样子呈现在观众面前.也有一些创作者则改弦更张、采用了更符合观众需求的方式,以最高效的手段呈现信息,减少了镜头语言、背景布置、微妙的表演、晦涩的台词等不利于观众快速接受的方式,增加了大量说明性台词,将人物的意图、感受、情节的走向完全用台词解说给观众。这种做法又使不少观众感觉作品被“注水” 了。

    ⑥其实,文艺作品的魅力之一是新鲜与陌生的体验。由于新鲜与陌生,它不符合受众日常的认识结构,因此需要受众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把握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快节奏的观赏,容易使这类作品的观众失去获得对世界和人生产生新体悟的机会。事实上,总有一些作品属于电影院、总有一些书属于案头,因为它们值得慢慢看。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人们选择“倍速观看”作品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些视频本身节奏拖沓、信息密度低,导致用户因感觉无聊而倍速观看。 B . 现代生活节奏快,休闲时间有限,为了节约时间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观看。 C . 因没能选择其它合适的休闲方式,所以对一些不值得原速看的作品也无法放弃。 D . 为了在社交场合和他人有共同交流的话题,需要紧跟时代流行观看一些作品。
    2. (2) 下列有关“倍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如果单纯追求速度的快慢,受制于表现焦虑,量化标准,最终阅读的收获会归于虚无。 B . 属于个性的阅读和视听娱乐一旦为追求速度而成为表演,将压缩适合自我成长的空间。 C . 在人们喜好、追求“短平快”这样的大环境下, “倍速”播放功能的普及应时而生。 D . 是应该保持作品的原滋原味还是顺应受众高效的需求,目前前者更得到支持,因为观众对作品“注水”是不满意的。
    3. (3) 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作者对欣赏文艺作品持哪些观点。
二、(20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我想和自己“虚度时光”

    王清铭

    ①生活是一种广义的艺术。诗人李元胜写过一首诗歌《我想和你虚度时光》,他说,要把时光“浪费”在抬头观看落日和满天星光,低头看水的镜子,散步、伫立,长时间凝视“你”的眼神中。诗人所写的“浪费”其实是一种诗意栖居,他把生命“虚度”在美好的事物上,“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

    ②珍惜时间。这一说法没错,但如果只有繁忙和喧嚣,生命的美好又附着在哪里呢?

    ③人们都喜欢摇滚乐一样的节奏,但英国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的成员约翰·列侬曾经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音乐需要快节奏,但生活应该慢下来、否则生活会抛弃我们,我们空有行尸走肉的躯壳,没有灵魂。”

    ④人生是艺术、不是技术。“二倍速人生”、从工作技术层面来说,有可取之处。影视剧注水的情节、用倍速播放功能快速“拧干”;蒸汽机时代的火车气喘如牛,加速后的动车奔驰如骏马;凭君寄语报平安、山重水复、消息早丢弃在路途上了,不如一个电话或一条微信更为高效便捷,提高效率、是现代人普遍认同的理念.

    ⑤人生可分为两大部分:工作和生活。工作需要技术,但生活需要艺术。对很多都市人来说、突飞猛进的技术使生活更便利、但也容易使我们被技术绑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写经纪人麦克斯·韦尔机器化的生活:“坐在办公桌前的人简直成了一部机器:它是一个忙碌的纽约经纪人、由好些齿轮和正在展开的发条推动着。”午餐将近时,他才想起向莱斯利小姐求婚。莱斯利小姐柔声告诉他,昨晚八点钟在街角的小教堂里他们已经举行过婚礼啦。小说的结局是荒唐的、但认真反观我们疲于奔命的生活,有时还真是如此。

    ⑥朱光潜先生在《慢慢走、欣赏啊!》中捉出一个看法:“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人生应是艺术,但很多人习惯把“艺术人生”转换成缺乏人性温度的技术人生。各类媒体也在贩卖焦虑,喜欢用的词语是“抛弃”“来不及”等。如网络上阅读量极高的文章《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我才23岁,却一切都来不及了》《90 后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你还在还蚂蚁花呗》等等。贩卖焦虑的人,危言耸听、博人眼球、他们最大的思维误区就是把工作的技术性和生活的艺术性混同起来。

    ⑦医药学家拉里·多西曾提出“时间疾病”的概念。是的,很多人的时间都患病了,没有激情的红血球、没有诗意的维生素,我们都成了病人,生命的病人。

    都市的夜晚需要璀璨的霓虹灯,夜行车时需要车灯,但真正能够点燃我们心灵的是白天的太阳和夜里的月亮。“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这首《竹里馆》抹去了时间的刻度,用明月的升降作为生命的尺度。工作需要快节奏和技术化,但生活的节奏要慢下来。“慢生活”运动方兴未艾,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生命回归简朴、闲适和诗意。有一些时光需要诗意的“虚度”,一些生命需要“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就是患都市病的人所缺乏的“生活的艺术”。

    ⑨匆忙走在路上时,有时不妨停下来,看春天的阳光照着姹紫嫣红的花朵,看青草在乍暖还寒的风中摇曳,让心灵也像诗人所写的那样“长出薄薄的翅膀”。

    ⑩莫让生活技术化,回归艺术。最好的生活艺术,就是我和自己“虚度时光”。

    1. (1)  阅读②~④段,说说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的观念有哪些。
    2. (2)  阅读⑤~⑦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很多都市人在混同了工作的技术性和生活的艺术性后,呈现怎样的状态?
    3. (3)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中两类加点词语的含义。

      都市的夜晚需要璀璨的霓虹灯 , 夜行车时需要车灯 , 但真正能够点燃我们心灵的是白天的太阳和夜里的月亮

    4. (4)  文章最后一句中“虚度时光”为什么加引号?结合第⑧~⑩段,说说我们怎样和自己“虚度”时光。
三、(7分)
  • 3. 阅读《经典常谈》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②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始歌谣有哪些用途。
    2. (2) 歌谣与“最初的写的诗”有哪些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四、题目
  • 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释】①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 B . 颔联写清光门外,有一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 C . 颈联写院子里种植着松树和芍药,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到春天可以欣赏花开满园的景色。 D . 尾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相知,感到闲适愉悦。但是想到“堆案无余地”,一种苦闷之情油然而生。
五、(15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朝廷,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阅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有删节)

    【注】①髫龀:幼年。②和士开:人名。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称疾不  就:接受,就职 B . 令与多者相  埒:相等 C . 望见盗其禾黍者  刈:割 D . 乡人其行状  条:条理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A .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B .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C .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D .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3.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士谦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后母亲去世,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一副骨架。 B . 李士谦家里财富很多,但对自身很节俭,经常周济、帮助乡人,宽厚仁德体恤他人。 C . 对乡人无法偿还他的债务,李士谦干脆烧掉借契,一笔勾销。他还接济贫乏者粮食以度难关。 D . 李士谦不求名利,宅心仁厚;他死后,乡人们为他向尚书省申请到了谥号,并为他立碑。
    4. (4)  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六、(15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 完成下面小题。

    ①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美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人总能在重要的时间节点,选取符合时宜的食材和特有的烹饪方式制作珍馐佳肴,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相聚、庆祝、纪念中,不断把民族记忆、家国情怀、乡土情结、人伦情感沁入味蕾、注入心田。很多影视创作者敏锐捕捉到美食在文化发展传承上的特殊意义,纷纷深挖这一素材富矿,从一道道美食切入创作,表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

    ②中国幅园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习惯不同,在食品选料、制法及口味上,逐渐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和风味。  《去有风的地方》里的鲜花饼表现云南的浪漫诗情,  《长沙夜生活》里的米粉诠释湖南的浓烈热情,  《什刹海》汇聚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的名菜,将老北京的局气豁达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美食元素如同多棱镜,折射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文化得到有力宣传

    ③影视创作在讲述美食的制作食用过程时,将节日文化、风俗习惯融入其中,诠释人们对故乡、家国的真挚情感和对幸福生活的感恩、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端午节美食为例,纪录片《风味人间》系列里,高邮人在餐桌上摆着十二道跟红色相关的食物,祈愿“日子红火”。《寻味东莞》里东莞的菜篮粽[A]鱼篓粽等形状奇特[B]制作精巧[C]蕴藏着丰衣足食[D]风调雨顺等美好寓意。

    ④从餐桌上的各式菜肴能看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而怎么吃、和谁吃则反映人们的情感归属和价值理念。比如纪录片《佳节》 《风味人间》等,创作者讲述一顿饭人们落座的规矩、上菜的次序、夹菜的分寸。这些细节____饮食民俗、____世情百态,____融入中国人骨血之中彝伦攸叙的伦理道德、源远流长的家风传承、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与观众____起牢固的情感纽带,唤起价值认同。

    1. (1) 下列从选文中选取的词语中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入 (qìn)   珍佳肴 B . 释(quán)   火相传 C . 达 (huō)  幅辽阔 D . 愿(qí) 远流长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勾画  表现  彰显  构筑 B . 表现  勾画  彰显  构筑 C . 表现  勾画  显现  构建 D . 勾画  表现  显现  构建
    3. (3) 下列序号处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寻味东莞》里东莞的菜篮粽[A]鱼篓粽等形状奇特[B]制作精巧[C]蕴藏着丰衣足食[D]风调雨顺等美好寓意。

      A . B . C . D .
    4. (4)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这些美食元素如同多棱镜,折射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文化得到有力宣传。

      A . 这些美食元素如同多棱镜,使地域特色文化得到有力宣传,折射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B . 这些美食元素如同多棱镜,地域特色文化得到有力传播,折射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C . 这些美食元素如同多棱镜,折射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使地域特色文化得到有力传播。 D . 这些美食元素如同多棱镜,折射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使地域特色文化得到有力宣传。
    5. (5) 将“这些与美食相关的人文场景唤起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句话插入原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
      A . ①段结尾 B . ②段结尾 C . ③段开头 D . ③段结尾
七、作文 (5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米兰体育报》曾经这样报道:C 罗 23 岁时登上金球奖宝座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流连娱乐场所,如果没有随后梅西的金球奖四连冠,很难想象30岁之后的C罗能够夺取欧洲杯并蝉联欧冠。同样,如果梅西金球奖四连冠之后,没有 C 罗在他身后不放弃的苦苦追赶,那么谁也不敢说小罗那般因为失去斗志而未老先衰的悲剧,不会发生在梅西身上,当然更不会有他后来的大杀四方……他们是彼此眼中的那根刺,却又是彼此身后的那条鞭。

    对手是竞赛或斗争的对方,是与我们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竞争者,更是让我们看到危机和缺陷而踔厉奋发的人。

    强大的对手往往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