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11 浏览次数:10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 (29 分)
  • 1. 默写古诗文。
    1. (1) 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2. (2) 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
    3. (3) 君子修行,道阻且长。真正的君子,面对不良诱惑,坚守本心,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周敦颐《爱莲说》);即使身处困境,仍初心不改,最终峰回路转,出现转机“” (陆游《游山西村》);困难突然降临,依然勇敢攀登高峰,满怀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豪情“” (杜甫《望岳》) 。
    4. (4) 小艺画了一幅雁飞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有想好。小文认为可以直接用古人成句, 比如“”就很好。
  • 2. 唐代诗人王驾有诗写道: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句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都记载了我国重要传统民俗节日。两首诗都描写了节日的热闹氛围,表达了诗人之情。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读《社戏》,我们仿佛 shēn lín qí jìng,置身于清新曼妙、自然灵动的江南水乡,在 jiǎo jié的月光下。听着____的江南丝竹,____戏台上老生、小旦带给我们的绝妙画卷;读《安塞腰鼓》,我们又如置身于黄土高原,在____的群舞中感受着安塞腰鼓的páng bó气势;读《核舟记》,我们不仅领略了东坡先生泛舟赤壁的千古才情,惊叹于奇巧艺人的技艺。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shēn lín qí jìng( )jiǎo jié( ) páng bó( )

    2. (2)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悠长 欣赏 欢腾 B . 悠扬 欣赏 观赏 沸腾 C . 悠扬 欣赏 欢腾 D . 悠长 沸腾
    3. (3) 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我们不仅领会了东坡先生泛舟赤壁的千古才情,还惊叹于奇巧艺人的技艺。 B . 我们不仅惊叹于奇巧艺人的技艺,还领略了东坡先生泛舟赤壁的千古才情。 C . 我们不仅领略了东坡先生泛舟赤壁的千古才情,还惊讶于奇巧艺人的技艺。 D . 我们不仅惊讶于奇巧艺人的技艺,还领会了东坡先生泛舟赤壁的千古才情。
  • 4. 班级拟开展“扬文化风帆,当强国少年”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 (1) 任务一:下面对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作品属于楷书,规矩方正,一笔一画体现出维新派人士大义凛然的气概。 B . 【乙】作品属于隶书,飘逸大气,按提顿折处凸显出民主革命先驱狂放洒脱的风范。 C . 【丙】作品属于篆书,风格古朴,字里行间表现出文化革命斗士舍身为国的胸怀。 D . 【丁】作品属于行书,潇洒畅达,行云流水般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改天换地的豪情。
    2. (2) 任务二:筛选备选词语,组成下联,礼赞春天。 

      上联:东风软系桃花雨

      下联:

      备选词语:红莲 西柳 轻堆 吟歌 蜻蜓吻 翡翠烟

  • 5. 根据名著内容,请按要求完成下题。

    为迎接世界读书日,班级组织“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完成阅读卡。

    名著

    阅读重点

    内容呈现

    问题

    《简·爱》

    关注人物

    我不是只鸟儿,也没有落进罗网。我个自由自在的人,有我的独立意志 , 我现在就运用它,决心要离开你。

    ⑴分析语段中“我”的人物性格:

    《红星照耀中国》

    关注情节

    红军从金沙江迅速北移到四川境内→刘伯承与彝族部落歃血为盟→先锋队强渡安顺场→②    ▲→强渡大渡河取得胜利。

    ⑵请将横线处的情节补充完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关注书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⑶这个书名表达的是:

二、阅读(41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壮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昏远值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莉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圉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旧: “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因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遠欲深治之,遠,酷悍史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 曰: “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遠悟, 囚得免。

    【注释】①任:推荐。②手版:筠 (hà)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

    (节选自《宋史·周软颐传》)

    1.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不枝 ②亭净植 ③有狱久不

    2.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委手版归/蒙始就学 B . 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何陋 C . 吾不也/孤岂欲卿治经博士邪 D . 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徐杓酌油沥之
    3. (3)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述欲深治之。

    4. (4)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有 狱 久 不 决 敦 颐 至 一 讯 立 辨

    5. (5) 乙文叙述了周敦颐哪两件事?请结合这两件事说说周敦颐是个什么样的人。 
  • 7. 阅读下文的文字, 完成第下题。

    追求诗意的人生境界

    叶朗

    ①在人生方面,我的看法是,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

    ②人,除了物质的要求之外,还要有一种精神的追求。因为人作为一种感性的个体存在,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要超越这种个体存在。 《淮南子》中有一段话大意是:人之物质生存是第一需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吃饭和穿衣,但是如果把一个人关到一间黑屋子里,吃得很好,穿得也很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即“不得乐也”。因为他看不见,也听不见。若看不见听不见,就不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也就不能超越自己。这时,他在墙上打一个洞,他就能喘气,身心就舒展了很多;再开扇窗,阳光进来了,就会感到很高兴;若再把他放出这间黑屋子,出了门,看到外面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他就会感到更高兴;再进一步说,如果他登上泰山之巅,看到日月星辰、壮丽山河,岂不大哉?岂不乐哉?从开窗走出房门到登上泰山,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这就是人要有精神追求的原因。

    ③在精神追求方面,我们经常说“人生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境界呢?就是指这个世界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生是有限的,内容不同,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大致而言,人生内容有以下三个层面。

    ④第一个层面是俗务 , 即柴米油盐,或者是各种应酬,每个人都免不了的。过去有人说某人不食间烟火,这种情况是很少的,不可能有人不食人间烟火。这是第一个层面。

    ⑤第二个层面是事业。人都有要做一番大事的雄心壮志。事业是不同的,做学问是一种事业,做军事家、外交家等都是事业。人生总是要成一番事业的,对同学们来说就是要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做一番贡献。

    ⑥第三个层面是审美。朱光潜先生讲过三种态度:对一棵树,科学家研究其植物学上有何特征;木材商考虑这棵树怎样砍下来卖钱或盖房子;画家则是欣赏这棵树的形象。三者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功利的,一个是审美的。审美是超越功利的,我们不能总被功利的东西占据头脑,不能让功利把审美赶跑了。

    ⑦我个人觉得,这三个层面对于人生都是必须的,三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转化。关键是怎样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安排,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事业的层面可以升华到审美的层面,在事业中有时会感受到一种创造的意念,凡是审美的东西都是创造的,当事业上升到创造时,可与审美相当。反过来,审美的东西也有助于事业,审美对于鉴别力、设计力等都很重要。审美超越功利但不超越人生,柴米油盐中也可以有审美,审美与人生体验是相互关联的。

    ⑧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贯穿人生的三个层面,有意识地在这三个层面上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境界。

    (节选自《在北大听讲座(第二辑)》,有删改)

    1. (1) 根据下面的提示,第④段的“俗务”可理解为( )。 
      A . ①② B . ③② C . ②② D . ④①

      俗:①风俗 ②大众的 ③庸俗 ④指没出家的人

      务:①从事;致力 ②事情 ③旧时收税的关卡 ④务必 ⑤姓氏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

    2. (2) 本文为演讲稿,请根据内容,梳理演讲提纲。 

    3. (3) 演讲要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听众”。本次演讲的主要对象是北大学生。请从演讲主题、 内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本文的针对性。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题。

    狼从爷的身边走过

    张洪霞

    ②月光如昼。爷背上编好的一捆席子,准备去集市上卖。奶用棉布包好几个窝窝头,塞进了爷的大褂兜里。

    ③集市离家30里地,爷在头遍鸡叫时出发,赶到那,天刚好蒙蒙亮,不仅能寻个好摊位,还能在老八羊汤馆就着窝头喝上一碗羊汤。

    ④送走了爷,奶关上院门,踮着小脚进了屋。看一眼炕上一溜的小脑袋,奶深深地叹了口气,思忖了一小会儿,她把被子往炕里推了推,随后从柜子上拿起针线管箩,盘坐在炕上,借着月光,纳起了鞋底。奶一边纳一边想着走夜路的爷,这个时辰该走到哪儿了?过没过那几道黑黝黝的山岗?

    ⑤在奶想的这会儿工夫,爷正大步流星地往山岗上走去。月光将盘山道照得瓦亮,偶尔传来几声布谷鸟的鸣叫,在空旷的山谷里回荡。

    纳着鞋底的奶,突然一激灵,手指不小心被针尖扎了一下,左眼皮也紧跟着急促地跳起来。奶停下来,拿过剪鞋样子的纸,扯了一条,把扎出血的手指卷了起来。看着透过窗棂的月光,奶自言自语道,这天啊,总是会亮的。

    ⑦爷走着走着,听到后面有动静,是脚步声,但又不太像是人的走路声。他感觉不太对劲儿,猛回头,爷吓得张大嘴巴,差点没喊出声来。不远处,一群狼大摇大摆地向这边走来。

    ⑧顿时,爷头皮发麻,头发一根一根地立了起来。爷没有迟疑,他“嗖”地一下闪进道边的灌木丛中,趴伏在那里。爷把兜中的窝窝头握在双手里,紧紧地压在胸口下,一动不动。

    ⑨恐惧中的爷,大气都不敢喘,背着席子蜷缩在杂草中,乞求着狼群快点从自己的身边走过。

    ⑩就在狼群行进过半时,一只灰色的狼,从队伍中窜了出来,它左右瞧着、嗅着,嘴角向后咧,露出一颗颗白森森的牙齿,喉咙里发出阵阵低吼,向爷步步逼近。爷的心“怦、怦”的,早已乱了节奏。狼转了个圈,从爷头顶这边转到爷的脚下,嗅来嗅去。

    ⑪就在爷认命地闭上眼睛的一刹那, “嗷——嗷——”几声震彻山谷的嚎叫声响起。灰狼停止了嗅来嗅去的举动,飞快地向着狼群追去。

           ⑫不一会儿,狼群就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⑬过了许久,爷半爬半挪,靠着一棵大树坐了起来,他腿发软,脚发麻。

    ⑭坐在杂草中的爷,试了好几次,终于站了起来,他拖着发飘的脚,在山路上踉踉跄跄地奔跑起来。

    ⑮当浑身上下就像淋了一场瓢泼大雨的爷,出现在老八羊汤馆时,天刚好蒙蒙亮。后来,奶说,爷是捡了一条命。

           ⑯多少年过去了,在山村生活了一辈子的爷,早已作古。

    ⑰那天,已是古稀之年的父亲和孙辈们又提起当年的狼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猜想着。有一个细节,孩子们讨论了许久,那就是爷在遇到“狼”的危急时刻,为什么要把窝窝头藏在怀里?

    ⑱父亲听后,含笑不语。谁也不知道,父亲沉默背后的真相是:奶塞给爷的窝窝头里,有为驻扎在村里的八路军送到老八羊汤馆的重要情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15期,有删改)

    1. (1) 请简析小说开头一段的作用。 
    2. (2) 这篇小说的结尾揭开了爷为八路军送情报的谜底,但前文其实不止一处设伏暗示了这一点,请摘录两处。

      伏笔1:

      伏笔2:

    3. (3)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纳着鞋底的奶,突然一激灵,手指不小心被针尖扎了一下,左眼皮也紧跟着急促地跳起来。

    4. (4) 小明认为这篇小说的人物塑造不够成功,爷被刻画得太懦弱胆小了。爷应该表现得像打虎英雄武松一般,如此才能形象光辉而高大,你认同他的看法吗?
三、作文 (50分)
  • 9. 蜡烛点亮了无边的黑夜,灯塔点亮了澎湃的海洋,星星点亮了浩瀚的天空。在我们人生中的很多黑暗时刻,点亮我们人生希望,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可能是一句鼓励、一个问候、一本书、一部电影、一种精神、一个人……回想一下你的生活中,那些点亮你的人或事物,写下在那些时刻你的思考、感受及感悟。

    请以“点亮”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中含有“点亮”一词,题目自拟。

    ②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与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