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22 浏览次数:9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 1. 小西同学参加了班级开展的“广西·印象”研学活动,以下是他的研学资料,阅读后请你完成下面小题。

    【壮锦】

    壮锦,以其精的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锦是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栩栩如生的秀物,华而不俗的搭配,色彩斑lán ,显示了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和朴素的性格。凝聚着广西壮族儿女美好的向往,是广西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铜鼓】

    铜鼓是广西瑰丽文化中的一面旗帜。其历史源远流长,加之美观的造型,精细的纹饰, 富有变化的形象,而备受世人青睐。“____,____”,在振奋人心的鼓点和对来年风调雨顺的期盼中,壮族人民艺术生活得到了丰富。雄厚的鼓声,既传递着强烈的精神讯息,又展示着壮族儿女对于养育自己那片土地的无限的敬畏与深厚情感。

    【三江鼓楼】

    三江鼓楼,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楼内四根杉木,笔直挺拔,分别写着平安、财富、姻缘等吉祥的字,这座鼓楼建筑风格融轻重、拙巧、疏密、粗细、刚柔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时光悠悠,久经风雨却仍然坚不可摧的鼓楼见证了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它是广西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工匠们巧夺天工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

    1. (1) 阅读“壮锦”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精

      ②斑 lán 

    2. (2) “壮锦” “铜鼓”语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
    3. (3) 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①青睐 

      ②巧夺天工

    4. (4) 从以下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句子填到横线处,使语段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

      ①和风习习颂新春 ②鼓声起欢天喜地 ③民歌音美传四方 ④铜鼓声声歌盛世

    5. (5) 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凝聚着广西壮族儿女美好的向往,是广西人民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B . 在振奋人心的鼓点和对来年风调雨顺的期盼中,壮族人民艺术生活得到了丰富。 C . 这座鼓楼建筑风格融轻重、拙巧、疏密、粗细、刚柔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D . 时光悠悠,久经风雨却仍然坚不可摧的鼓楼见证了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 2.  下面是小西同学在“广西·印象”景点游览的推荐词,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填写。

    广西印象

    八桂大地风光旖旎。这里有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① , 落英缤纷”描绘的百卉含英、姹紫嫣红的邕城美丽景象;这里有欧阳修《采桑子》中“② , 不觉船移”描绘的清澈见底的桂林的水;这里有陆游《游山西村》中“③”所述的深邃宁静、山环水绕的美丽村落,探访山川美景,心旷神怡。

    广西印象

    八桂大地英才辈出。这里成长着民族英雄冯子材,他有着④(作者)《江城子·密州出猎》中“⑤ , 西北望,射天狼”所述的驰沙场、抗击外侵、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这里成长着壮家忠烈韦拔群,他有着李贺《雁门太守行》中“⑥ , 提携玉龙为君死”所言的投身革命、从容就义的满腔热血……缅怀先贤志士, 信心与力量沛然而至。

     

    “⑦ ,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时代东风吹拂, 八桂大地一派生机。我辈青年应继承先人之“⑧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的情志, 当以鲲鹏“水击三千里, ⑨”(《北冥有鱼》) 的雄飞之姿, 开拓进取, 一起开创八桂美好的未来。

     

二、阅读理解(39分)
  • 3.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山,千年未解“无字史书”

    ①左江花山岩画分布在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宁明、江州、扶绥等地,在105公里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形成目前亚洲东南部规最大的岩画群。与全世界迄今发现的岩画相比较,左江花山岩画无论是创作规模、文化内涵,还是保存程度,都堪称世界一流。宁明花山岩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幅岩画。

    ②这些描画有赭红色图案的山,在壮语中叫“岂莱”,意思是“有画的山”,花山。山崖上丰富、粗犷的图案,历经了千年的风雨磨洗,依然鲜活生动,接受着世人的惊叹和注目。

    ③左江花山岩画集中绘制在很高的崖壁上。即便在今天能借助现代手段的情况下,要攀爬上去也并不容易,更何况还要在上面绘制图像。到底是什么人,在哪个年代,出于什么目的,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悬崖峭壁之上绘制如此震撼的岩画群?

    ④考古专家通过类型学来研究左江花山岩画的年代,结合岩画中出现的铜鼓、环首刀、短剑等标志性器物,最终将岩画的绘制时间大致锁定在战国至东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⑤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骆越人在左江流域的岩壁上,利用悬吊法、攀爬法、搭架法等方式接近崖壁进行作画,他们绘制的骆越人的生活场景及祭祀仪式,生动展示了在中国南方曾盛极一时的铜鼓文化及其仪式特征。

    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38个岩画点,都分布在江河拐弯处,迎着大江来的方向,岩画点与其依存的喀斯特山体、江河和人类生活栖息的台地,构成一个个相对封闭、完整的景观单元。岩画画面高于江河水面20-40米。从民族地理学上考察,当时骆越人生活的左江流域,水灾相当严重,当时无法科学理解水灾根源,更不能有效防御洪水,他们认为是神在支配这一切。有人认为,他们通过在水附近的地方绘制画面,以求神灵庇护,世世代代免受洪水灾害。

    ⑦岩画上红色的图像令人震撼。有人、有鼓、有鸟、有兽、有蛙等,动物与人呈和谐相处状态,表明骆越先人尊重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从作画颜料中,不仅有含赤铁矿的石料,还加入了动物性和植物性胶结材料。骆越先人对于红色的选择并非偶然,许多文化现象都与红色有关,尚血观念和尚红习俗在壮族的发展史上备受推崇。他们认为,血是生命的象征,有血就有生命,同时血能辟邪。他们认为凡是红色的东西都具有和血液同样辟邪除恶的功效。这是先民们守护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⑧岩画描绘了远古盛大的祭祀典礼,不同的队形和庄重、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神秘莫测的意境。岩画的人物,其动作姿势有的双手上举,两脚叉开,呈跳跃前进的姿势,这是他们蛙图腾崇拜的历史画卷,也证实他们善于模仿自然界的动物,崇拜自然界的动物和渴望与它们和谐相处的精神。

    ⑨遥远的部族早已留在历史的尘烟之中,赭红色岩画承载的无字史书,却穿越时间长河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之上。

    ⑩山水相依,诗意盎然天然画卷,蕴含着人类和自然沟通的高度智慧,展现了人类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普遍的精神追求。

    ——摘自《人类的记忆——中国世界遗产》 (有删改)

    1. (1) 下列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 . 左江花山岩画,无论是创作规模、文化内涵,还是保存程度,都堪称世界一流。 B . 专家通过地理学研究,结合画中出现的铜鼓、环首刀、短剑等器物,最终确定岩画的绘制年代。 C .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38个岩画点,全都分布在江河的拐弯处,迎着大江来的方向。 D . 岩画上红色的图像,其颜料成分是含赤铁矿的石料以及动物性和植物性胶结材料。
    2. (2) 下列对材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材料第④到⑧段解开了花山岩画年代之谜、绘制之谜、地点之谜、色彩之谜和图像之谜。 B . 文中的画线句“目前”一词,限定时间为“到现在为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 文章主要运用了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列数据、打比方等这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D . 文章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内容清晰,结构严谨,全文为总—分—总结构。
    3. (3) 请结合材料内容,说说花山岩画是如何体现骆越先民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精神追求?
  • 4.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幅幅读不完的画。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学画的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而一坡青瓦斛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文章以墙作画,对其变化与特点作整体描述,跟随作者漫步深巷,完成表格填写。

      一幅幅读不完的画

      墙画名称

      红砖青石图

      老墙岁月图

      墙画特点

      线条纵横,层次分明。

      花草老墙,

      和谐共生。

      ③ 

      断墙塌败,生机盎然。

    2. (2) 下面是小西就文中画线处提出的思考问题,请你帮他答疑解惑。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思考:文章在人称使用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请分别回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3) 说说本文第⑦段引用岳飞的诗歌《花桥》有什么作用。
    4. (4) 阅读思维应该是立体多层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借“老墙”表达的多重情感。
  • 5.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 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1) 下面关于诗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雎》是《诗经》首篇,描绘了君子对淑女追求的过程,即从急切思慕到实现婚姻。 B . “求”是全篇中心,第三章写求而不得的忧思,是全篇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 C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一句运用双声词写景物状物,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D . 文中的“君子”德行美好,“窈窕淑女”贤淑善良,他们的相遇是心灵深处美好的契合。
    2. (2) 《诗经》中的比兴,为后世的乐府、铭文等人才创作提供了学习的曲范,请在原文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并分析其在创作中的妙处。 
  •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活板

    沈括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具面, 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 如“之” “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乙】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多编以竹简,其用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 , 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①秘剑: 皇室用的剑。②书契: 书籍文契。③缣(jiān): 双丝的细绢。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1. (1) 下面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 . 用树肤、麻头及布、鱼网以为纸          余则缊袍衣处其间 B . 一板已布字                  是莫不从用焉 C . 来问讯                     故天下称“蔡侯纸” D . 缣贵简重                  博学笃志
    2. (2) 下面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 甲文记述详略得当,先简介雕版印刷,再具体说明活字印刷,最后简单交代“活板”下落。 B . 甲文介绍活字印刷,关键在“活”:刻字活,排版活,印刷活,印数活,选用字印活。 C . 甲文第二段写毕昇“布衣”百姓普通身份,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精神。 D . 乙文蔡伦发明的“蔡侯纸”,在造纸原料上,少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纸。
    3. (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②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4. (4)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铅字印刷再到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请概括这两次印刷技术革命的特点。

      【链接材料】

      20世纪80年代,为改进不足,王选教授成功设计和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取代了铅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减少了污染,也不需要铅字的存储空间,排版时间大为缩短,版面布局灵活,印刷工效大大提高,被称为“中国印刷界的革命”。

    5. (5) 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说说你对“科技创造或科学发明,往往源自对工具缺陷的改进。”一句的理解。
三、综合(10分)
  • 7.  草长莺飞,春暖花开,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正当时”主题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 (1) 下面是小宁同学设计的研学活动,请你再补充一个任务。

      任务一:探历史,感受源远流长;

      任务二:看人文,欣赏万千姿态;

      任务三: 

    2. (2) 请你和小宁同学一起完善有文化价值的研学卡片。

      名著

      地点

      人物

      相关文段

      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

      延安

      朱德

      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兄弟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

      《儒林外史》

      南京

      “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 我就没的说了! ”

      敢于反抗追求独立

      《水浒传》

      武松

      他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 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力大无穷胆量过人

      ④《

      绍兴

      鲁迅

      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 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迫切激动喜悦兴奋

    3. (3) 同学们对研学旅行展开了讨论,小宁同学觉得研学旅行没有必要,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
四、写作(50分)
  • 8.  清雅的苏州园林、繁复的《清明上河图》,留下美的印记; 南极极点、珠穆朗玛之巅、太空之中,留下探索的印记。韶光荏苒,你是否也留下成长的印记?

    请以“印记”为题,叙写生活,抒发感思。

    要求:①不得套作抄袭; ②要有恰当的细节描写;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与人名;④不少于 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