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24年中考化学模拟综合测试卷(二)

更新时间:2024-05-21 浏览次数:41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计36分)
  • 1. 劳动教育假期在家承担以下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化学变化的是 ( )
    A . 整理衣物床铺 B . 生火煮饭炒菜 C . 饭后用清水洗碗 D . 扫地拖地抹灰
  • 2. (2023·枣庄) 按照规程操作是保障实验成功的前提。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 稀释浓硫酸 B . 点燃酒精灯 C . 加热液体 D . 移走蒸发皿
  • 3. 以“绿动地球、智造未来”为主题的2023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于2023年8月26日至28日在四川德阳举办。下列关于能源与环境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石油炼制可得到汽油、柴油、煤油等 B .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 .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D . 提倡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出行方式
  • 4. 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
    A . 合金:氧化铜 B . 混合物:空气、冰水 C . 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 D . 复合肥料:氯化铵、磷酸二氢铵
  • 5. 重庆被誉为“山水之城,魅力之都”。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 肥皂水可以鉴别硬水和软水 B . 活性炭在净水过程中体现了吸附性 C . 园林以喷灌和滴灌形式浇灌可节约用水 D . 电解水产生的H2和O2的质量比为2∶1
  • 6. 《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很多诗词、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用化学观点解释错误的是 ( )
    A . “风吹柳花满店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 . “烈火焚烧若等闲”——生石灰制熟石灰 C .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D . “杯水车薪"-——不能将温度迅速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 7. 没食子酸(化学式为C7H6O5)是世界上最早制得的有机酸,中医常用其治疗流感。明代李梴的《医学入门》中记载了制取没食子酸的方法。下列有关没食子酸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 没食子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 没食子酸属于氧化物 C . 没食子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6∶5 D . 没食子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 8.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化学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数据如下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10

    16

    0

    2

    反应中的质量/g

    7

    8

    a

    2

    反应后的质量/g

    b

    0

    22

    c

    A . a=11 B . 丁一定是催化剂 C .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D . b=3
  • 9. 晾晒海水 制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利用该工 艺可得到氯化钠和氯化镁等物质。 氯化钠钠和氯化镁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温度/℃法正确的是 ( )

    A . 海水晒盐利用了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得晶体 B .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C . t℃时,氯化镁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70% D . 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可除去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镁杂质
  • 10. 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锌和镁 B . 若反应后溶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锌 C . 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一定没有Ag+、Cu2+ D . 若反应后溶液为无色,则滤液中一定有Mg2+、Zn2+ , 一定没有Ag+、Cu2+
  • 11.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CO(NH2)2和K2SO4

    取样,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B

    鉴别H2和CH4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C

    提纯混有少量NaCl的KNO3固体

    将固体溶解,蒸发结晶

    D

    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过量的稀硫酸中

    A . A B . B C . C D . D
  • 12. 如图 是初中四种常见物质之间的常见反应关系图,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两端的物质通过一步反应能转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X一定是Ca(OH)2 B . Y可能是钠盐 C . X与Y不可能都是盐 D . X与Y反应能生成 NaOH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4小题,计32分)(答案含评分说明
  • 13. (2023·金昌)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现有①氮气②氧气③小苏打④氯化钠四种物质,请按下列要求将对应物质的化学式填入空格内。 
    1. (1) 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2. (2) 可用作厨房调味剂的是。 
    3. (3) 能充入灯泡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气体是。 
    4. (4) 既可以作治疗胃酸过多症的胃药,又可以作面点发酵剂的是。 
  • 14. 中国无人机技术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制造无人机常使用玻璃钢、塑料、铝合金等材料,一般使用能量密度较高的聚合物锂电池驱动电机工作产生动力。
    1. (1) 玻璃钢属于材料。
    2. (2) 锂电池处于(填“充电”或“放电”)状态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 (3) 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锂原子中质子数为,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 (4) 制作螺旋桨的材料应具有的优良性能是____(填字母)。
      A . 密度大、可塑性好 B . 密度小、强度高
  • 15.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图1是学习了有关酸、碱、盐的知识后,某化学小组对这部分内容归纳总结的关系图。

    1. (1) 图1中发生反应①,生成两种沉淀,若参加反应的一种物质为CuSO4 , 则另一种物质为(填化学式)。
    2. (2) 图1中发生反应④,利用此原理可以除铁锈,若选用的酸是稀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反应。
    3. (3) 图1中发生反应⑤,若选择的是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图2是这两种溶液混合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实质是
  • 16. 某小组同学以贝壳(主要成分为CaCO3)、草木灰(含K2CO3)和油脂为原料,模拟古法制肥皂,实验室操作流程如图:

    已知:油脂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在碱性、加热条件下生成的物质可溶于水。

    回答下列问题:

    1. (1) “煅烧"生成的固体产物俗称
    2. (2) “溶解”后,溶液中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3. (3) “沉淀”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4) 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5. (5) “加热搅拌”时,判断油脂完全反应的现象是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计27分)答案含评分说明
  • 17. 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 (1) 仪器①的名称是
    2.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药品是。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3. (3) 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用装置C收集氧气,当观察到时,表示氧气已收集满。
    4. (4) 选用装置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还需做出的改进是。用装置F收集氧气,气体应该从(填字母)端通入。
  • 18. 某兴趣小组对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探究(如图所示),请你参与。

    1. (1) 探究酸、碱、盐的部分性质

      ①实验甲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②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实验丙中,将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后振荡,观察到的现象为

    2. (2) 探究废液成分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和废渣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固体消失,废液呈无色。

      【资料卡片】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提出问题】无色废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CaCl2;猜想二:NaCl、HCl;猜想三:NaCl、HCl、CaCl2

      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猜想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3. (3) 【实验设计】小组同学取样无色废液后,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证明了猜想三是成立的。实验中应获取的证据为,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写其中一个即可)
    4. (4) 【反思总结】通过以上探究实验,可归纳出碱的化学性质是
四、计算题(共1小题,计5分)
  • 19. 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但在使用前一般需测定其中HCl的质量分数。现取200g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于锥形瓶中,然后向锥形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至pH=7(常温)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200g,求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