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4-05-21 浏览次数: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根据下图可知,隋朝(   )

    A . 完成国家统一 B . 实行专制统治 C . 强化中央集权 D . 开通了大运河
  • 2. 隋朝大运河的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   )
    A . 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 B . 是利用大自然的典例 C . 是人字形的运河工程 D . 是用于灌溉的大工程
  • 3.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____趁机起兵反隋,后来他称帝,建立唐朝。材料中“____”应是哪一人物?(   )
    A . 杨广 B . 李渊 C . 李世民 D . 李春
  • 4. 贞观年间的某一治国措施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又发挥了官员的集体智慧,还提高了行政效能。该治国措施是(   )
    A . 发展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 .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C . 实行募役法和农田水利法 D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 5. 毛泽东评价她“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
    A . 隋文帝 B . 唐高宗 C . 武则天 D . 唐中宗
  • 6. 唐玄宗时期,开办了官方最早称为“书院”的机构,为保存和传播文化典籍、开展学术研究,以及向国家举荐和选拔经世致用之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院的建立侧面反映出唐朝(   )
    A . 政治清明、重文轻武 B . 政局稳定、私学盛行 C . 商业繁荣、文化发达 D . 经济繁荣、注重文教
  • 7. 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是(   )
    A . 李白 B . 杜甫 C . 白居易 D . 李清照
  • 8. 如图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三大乐舞”之一,深受中原人们的喜爱。它源于中亚,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因舞姿旋转蹬踏而得名。胡旋舞的传入体现了(   )

    A . 京剧艺术成熟 B . 政治制度健全 C . 城市经济繁荣 D . 中外文化交流
  • 9. 苏轼诗云:“颜公(颜真卿)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颜公”的书法特点是(   )
    A .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 .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C .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 . 风格奔放,用笔老道
  • 10. 贞观四年(630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894年)止,先后派遣唐使到中国达13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留学僧、留学生、画师、工匠、水手等。据此推断(   )
    A . 日本主导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B . 唐朝贞观时中日之间开始交流 C . 唐朝文化对日本有强大吸引力 D . 唐朝的文化领导世界文化的发展
  • 11. 题组图所示是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   )

    A . 没有统一的货币 B . 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 . 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D . 铸币技术优于外国
  • 12. 时间轴是培养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③表示的阶段特征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13.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钱教授评价的史实是(   )
    A . 鉴真东渡 B . 崔致远入唐 C . 遣唐使来华 D . 玄奘西行
  • 14. 开元二十六年,唐朝中央改革边防军制度,由各军镇在各种征行人及客户中招募丁壮为“长征健儿”,世代镇守戍边,不事生产,终身免除课役,装备给养全由政府供应。“长征健儿”的设置(   )
    A . 大大巩固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B . 使唐朝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 . 为唐朝中央提供了充足兵源 D . 为藩镇割据的出现埋下隐患
  • 15.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安史之乱爆发后)两百年间祸乱不断,战争不息,百姓生灵涂炭,无家可归。这说明安史之乱后(   )
    A . 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 B . 经济迅速恢复 C . 边疆地区的形势日益紧张 D . 社会动荡不安
  • 16.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 . 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 挽救濒临灭亡的朝代 C . 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 强调重文轻武的重要性
  • 17. 汉武帝时期,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宋太祖时期,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据此可知,两位皇帝的共同目的是(   )
    A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巩固大一统王朝 C .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D . 减轻农民的负担
  • 18. 豪强地主隐瞒田亩,逃避税收,始终是宋代社会一大问题。以全国耕地数而言,真宗时达五百二十四万顷,到仁宗后期竟只有二百二十八万顷。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实行(   )
    A . 募役法 B . 方田均税法 C . 农田水利法 D . 保甲法
  • 19. 北宋时为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交朝廷而设立的官职是(   )
    A . 节度使 B . 知州 C . 通判 D . 转运使
  • 20. “小钱币、大历史”。如下“小钱币”见证的“大历史”是(   )

    A .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C . 金与南宋的对峙 D .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21. 金政权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为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的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视“忠臣犹孝子”,忠孝合一。这表明金(   )
    A . 奉行以法立国 B . 倡导封建专制 C . 受汉文化影响 D . 推行民族自治
  • 22. 油条,是出现在我国早餐频率非常高的食品,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这反映了百姓对下列哪个历史人物的同情与肯定(   )
    A . 岳飞 B . 文天祥 C . 郑成功 D . 戚继光
  • 23. (2023八上·江油开学考) 《中国通史》中提到,双方进一步确定西以大散关,东以淮河为界,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材料说明宋金和议( )
    A .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 . 消除了双方政权的矛盾 C . 维护了双方边界的和平 D . 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 24.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说明了(   )
    A . 国家重视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 B . 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C . 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 D . 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 25. 宋初,南方地区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这一现象反映出宋朝(   )
    A .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B . 商业贸易繁荣 C . 农业技术出现重大突破 D . 经济重心南移
  • 26. 古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降水明显增加使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的春末称为谷雨;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的时期称作芒种……由此可知节气的划分源于(   )
    A . 农业水利工程不断完善 B . 劳动人民实践经验总结 C . 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 D . 民众对娱乐生活的需求
  • 27. 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以上叙述表明宋朝(   )
    A .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 . 具备发展海外贸易的技术条件 C .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D . 财政收入中外贸所得占比增加
  • 28. 题组图截取自《清明上河图》,从中我们可得知宋朝(   )

               售卖衣服和雨具的店铺                    卖各种点心的店铺

    A . 城市布局整齐 B . 饮食文化发达 C . 商业贸易繁荣 D . 娱乐生活丰富
  • 29. 宋元时期主要港口政府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材料表明宋元时期(   )
    A . 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B . 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 . 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D .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 30. 《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这则记载说明(   )
    A .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 B . 北宋时期已经出现纸币 C . 交子只限在北方流通 D . 北宋之后交子被其他纸币代替
二、综合题
  • 31.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

    材料三  宋代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突出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制度又有什么新的举措?该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什么样的国策?
  • 32. 民之大事在于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和七年建造的它山堰,解决了鄞江(甬江支流)夏季洪水泛滥成灾的问题,发挥阻咸、泄洪、灌溉农田等功能,与郑国渠、灵渠和都江堰称为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摘编自《浙江文物》

    图1

    材料二

                       图1                              图2

    材料三  《唐会要》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正月,亲祭先农,躬御耒耜。”《资治通鉴》记载“(唐)睿宗戊子幸济东耕籍田。”唐玄宗礼毕之后往往还要颁布诏书,告诉天下自己重视粮食生产的态度和决心。

    1. (1) 根据材料一、判断甬江的流向,并分析唐朝建设它山堰水利工程的自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其中一种生产工具(左图或右图),说说它的名称,及其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3. (3)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唐朝农业发展给当下解决三农问题带来的启示。
  • 33.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据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建立后,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西北地区(西域)先后设置了哪些机构?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加以说明。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交往带来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