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人教版(人文地理) /下册 /第五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 北方地区 /本课综合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级下册5.1《北方地区》随堂专训

更新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 1. (2022八下·诸暨期中) 下列农业生产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 . 在新疆大力发展水稻生产 B . 青藏高原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 C . 内蒙古高原退耕还林还草 D . 在黄土高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 2. 在冬季,我国很多南方人喜欢去下图甲区域旅游,主要原因是(   )

    A . 草场广,可感受草原风情 B . 海拔高,可观赏蔚蓝天空 C . 气温高,可享受灿烂阳光 D . 气温低,可体验冰雪乐趣
  • 3.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首播后,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人们从全国各地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中体会到中国饮食文化的精致。其中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展现了不同地域、民族的主食文化。下列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 . 新疆当地人传统食品有白食、红食 B . 蒙古族人以饺子为主食 C . 南面北米是南北方主要的饮食差异 D . 藏族牧民以糌粑为主食
  • 4. 以下关于黄土高原地区说法错误的是(   )
    A . 窑洞是当地的传统民居 B . 地表沟壑纵横,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C . 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应该把坡地改成耕地 D . 腰鼓、信天游等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文化
  • 5. 下列各组地理事物与现象,属于南方地区的是(  )

    A . 青海湖“日光城”牦牛 B . 坎儿井    哈密瓜    绿洲农业 C . 黑土地    长城      窑洞 D . 红土地    赛龙舟    竹林
  • 6. 关于西北地区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以平原、山地为主 B . 以丘陵、山地为主 C . 以高原、盆地为主 D . 以山地、高原为主
  • 7. 北京的传统民居是指( )
    A . 碉楼 B . 四合院 C . 竹楼 D . 窑洞
  • 8. (2021八上·浙江月考) 下列地理现象主要出现在北方的是(   )

    ①一月均温低于 0℃,年降水量大于 800 毫米

    ②以旱地为主,内河航运发达

    ③以种植小麦为主,河流有结冰期

    ④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9. 在乌拉盖草原能够感受到的蒙古族特色文化是( )
    A . 泼水节 B . 冰雪节 C . 火把节 D . 那达慕大会
  • 10. 黄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
    A . 西北地区 B . 北方地区 C . 青藏地区 D . 南方地区
  • 11. 下列关于城市的特色与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王府井是北京的商业区

    ②中关村是北京的高新技术园区  

    ③北京城市的功能就是单一的政治功能

    ④北京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2. 我国首都北京,和温州的城市功能有很大的差异,北京的城市功能最主要侧重于(   )
    A . 旅游功能 B . 经济功能 C . 文化功能 D . 政治功能
  • 13. 东北地区周围山地环绕,著名的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因地制宜考虑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可相应发展(   )
    A . 耕作农业 B . 畜牧业 C . 林业和特产区 D . 种植茶树、竹子等经济作物
  • 14. 下图是沿北纬45°线地形剖面示意图。对于①区域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描述,合理的是

    A . 逐水草而居 B . 雨热同期 C . 山地之国 D . 耕海牧渔
  • 15. 下图为台湾的旅行团6月份在大陆沿着A-B-C-D四地完成的穿越之旅。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

    A . 甲:我看到了稻田、麦田、沙漠、戈壁、雪域高原 B . 乙:我看到“沙漠之舟”骆驼,也看到了“高原之舟”牦牛 C . 丙:四地降水量最多的是A D . 丁:我看到了热带雨林的美景
  • 16. (2022八下·乐清期末) 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下列活动被烙上蒙古族印记的是(    )
    A . 饮马奶酒,骑马射箭 B . 朋友来访,敬献哈达 C . 安塞腰鼓,抒发豪情 D . 小船悠悠,逛花卉节
二、非选择题
  • 17. 冬奥赛区探奥秘,研学实践获新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24届北京冬奥会结束后,赛区场馆陆续对外开放。某校学生计划在北京延庆区开展研学实践之地理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延庆赛区“赛道增建屋顶”之秘

    北半球冬奥会场地多数位于北坡。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选址位于山体南坡。考虑到对比赛的影响,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为赛道增建了屋顶,屋顶随近2000米的赛道蜿蜒而建,实现了“赛道自选挡,南坡变北坡”。

    1. (1) 据图,指出延庆区位于北京城区▲方向。结合“资料链接”,概括延庆赛区为赛道增建屋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2. (2) 活动二:调查延庆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延庆区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做强休闲娱乐产业,积极打造“冰雪夏都”城市品牌。下表为学生搜集、整理的延庆区不同时期重要社会经济事件。

      时期

      重要社会经济事件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举办北京地区首届“冰灯艺术节”

      20世纪90年代中期

      首次提出“夏都”的概念——吸引北京城区居民到此避暑

      20世纪90年代末期

      石京龙滑雪场——京郊首个大型滑雪场建成

      2019年

      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延庆举办

      2022年

      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

      结合上述图文资料,分析该区打造“冰雪夏都”城市品牌的人文条件。

  • 18.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呼伦贝尔草原海拔在650-700米之间,属于半干旱区,全年日照时数达2700小时以上。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

    1. (1) 据图描述呼伦贝尔草原的地理位置;概述内蒙古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的特点,并写出受降水影响,植被景观自东向西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分析呼伦贝尔草原成为“牧草王国”的自然条件。
    3. (3) 根据所学知识,描述一项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