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10)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更新时间:2024-04-15 浏览次数:26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人口为5.7亿。全国各地共选出500 多万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被选为人民代表。在全国人民 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 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上述材料反映( )
    A . 宪法代表着人民意志 B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C . 宪法由人民直接制定 D . 宪法保障各族人民利益
  • 2. 民族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20世纪60年代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人民群众热情高 涨,斗志昂扬取得辉煌的成就,如:“人造天河”红旗渠的修建,大庆油田的建成等等涌现一批英 、雄人物如:“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等,这一时期展示的时代 精神是(        )
    A . 保家卫国,英雄主义 B . 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 C .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D . 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 3. 右图是某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请你根据内容为其拟订一个最恰当的标题( )

    A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国有企业改革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4.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上有观点认为,中国国力贫弱,政府应“施仁政”,与民休息,应多发展轻工业,改善民众生活。毛泽东在1953年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毛泽东的谈话旨在( )
    A . 强调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B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C . 加快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进程 D . 重视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 5. 1959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东北松辽盆地发现工业性油流。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工人开展石油大会战,终于建成了现代化的石油企业。1964年,党中央对全国工业战线提出“工业学大庆”号召。上述事件( )
    A .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B . 实现了石油供应的自给自足 C . 塑造了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D . 构建了国家完备的工业体系
  • 6.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手工业种类繁多、行业齐全,但规模小,分散于城乡之间,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针对这一状况,党中央采取的举措是( )
    A . 鼓励手工业者投身国家建设 B . 制定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C .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 提倡技术革新提升产品质量
  • 7. 右图是 1956年 1月,北京各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上,工商界代表乐松生向毛主席献报喜信。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因为 在改造过程中有一个创举是( )

    A . 实行公私合营 B . 实行自愿互利原则 C . 实行赎买政策 D . 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 8. 某同学在研究某项历史课题时搜集了以下资料,他在研究的课题是(    )

    1953 年

    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5 年

    中国第一块国产手表在天津诞生。

    1956 年

    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1956 年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 年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 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 . “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B . 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 .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就 D . “大跃进”运动的工业腾飞
  • 9.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从③到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B .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C . 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 10. 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他1954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此次会议,他可以见证( )
    A .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 11. 申纪兰(1929—2020)是唯一一位连任第一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提出很多聚焦农村、农民的议案,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她的这些成就得益于实行(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2. 邓小平在《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材料中的“初级阶段”开始于( )
    A . 新中国成立 B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13. “十三五”规划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的是( )
    A . 鞍山钢铁公司 B .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 . 沈阳机床厂 D . 武汉长江大桥
  • 14. 针对下列情况,中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人均产量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 . 没收官僚资本 B . 进行土地改革 C .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掀起“大跃进”运动
  • 15. 下图为我国某一时期五年钢产量生产计划指标示意图。图中计划指标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   )

    A . 三大改造的实施 B . 国有企业的改革 C .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16. 下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

    A . 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 . 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 . 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 17. 从1956 年到1966 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

    ①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②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③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
  • 18. 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 C . “一五”计划 D . 土地改革
  • 19. 毛泽东说:“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的特点,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宪法草”所坚持的原则有( )
    A .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 . 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 C . 民主主义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 D . 中央集权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 20. 1954年9月,一位记者记录了一场盛事「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 商量着国家大事。”这场“盛事”( )
    A .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C .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 .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 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们国家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许多新的问题,党

    领导人民继续前进,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 期总路线,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经济建设成就图

    1. (1)  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材料一中所说的“过渡时期”的起止年份分别是什么?
    2. (2) 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3. (3) 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结合材料二,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试列举两个代表性的工业成就。
  • 22.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到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 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 1949年增长 40%,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材料二 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 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材料三 到 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 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 99%、私营商业人数的 85%,都实现了公私合营。

    材料四

    材料五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1. (1) 材料二其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一的历史事件与材料二的现象有什么联系? 
    2. (2)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有什么重大历史影响?
    3. (3) 根据材料四图1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历史事件?
    4. (4)  材料五中小岗村农民的这一冒险举动,创造了后来农村的什么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有什么影响?
    5.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