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初中浙派联盟2024年(九年级)评估测试卷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79 类型:中考模拟
一、学校计划开辟“纸说纸话"研学专线,同学们收集了相关资料,请完成任务。(23分)
  • 1. 阅读

    纸落云烟照青史——浙江造纸集锦

    富阳元书纸

    富阳元书纸,自宋代起就名扬天下,自古享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的美誉。从选竹、斫竹开始,经削竹、敲白、浸坯、腌料、断料、抄纸、牵纸、烘烤等72道工序,竹子才能变成元书纸。因富阳竹纸脆软疏松,纸面毛茸,不堪印书。但可供国子监生起草文稿和练习书法之用,故称其纸为“元书纸”。“元书”有文章、书法草稿之意。

    竹纸制作时,多不采用漂白工序,所以制作出来的纸颜色微黄,故又称作“黄纸”,米芾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版纸”。不过后来,在富阳纸工的不断改进之后,元书纸终于成为质地洁白、帘纹细密、光滑坚韧、手扣有声、闻有清香的竹纸中的“上上佳品”,成为“锦夹奏章”和科举试卷用纸。

    (节选自“富阳发布”公众号)

    瓯海蔡侯纸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曾提及:2000年前的蔡伦纸没有绝迹,这个藏在西雁荡山区的成片造纸坊就是最好的证明。瓯海区泽雅古镇的古法造纸是中国目前保留的最原始、最完整的古法造纸术之一。多水和茂竹是传统造纸的两大先决条件,于是泽雅的先民就沿着河流建水碓和纸槽,利用水力将水竹捣成纸绒、纸浆,最后成纸。蔡侯纸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纸张,轻而平,洁白紧滑,便于写字。

    据林志文《泽雅造纸》记载,泽雅山水之间分布着555座水碓和5000多只纸槽及不计其数的腌塘,逐渐形成"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春声撼夕阳”的局面。四连碓巧夺天工,第一座水碓里的水流出后沿水渠流入第二座水碓,以推动水碓运转,紧接着水流又从第二座水碓泻水口流出,流入第三座水碓,以此类推,循环利用水源。不过用水碓"捣刷”,只是手工造纸“5个环节、17道工序、109步流程”里的一道工序而已。

    (节选自“浙江图书馆”公众号)

    桃花笺即开化纸,原产于衢州开化县,系用桑皮和楮皮或三極皮混合为原料,经漂白后抄造而成。因其白色纸面上常有一星半点微黄的晕点,如同桃红,又称“开花纸”“桃花笺”。开化纸的工艺可以追溯至唐宋,以其纸寿千年、细腻洁白、帘纹不显、温软柔润而风靡朝野,是明清两代最名贵的宫廷书籍用纸。

    与现代纸不同,开化纸不易泛黄脆化,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原馆长翁连溪考证,清代内府刻印中心武英殿在"康雍乾”三朝多用开化纸印书,文津阁《四库全书》可以“故纸弥新”,这就是专用缮写纸——-开化纸的隽永魅力。“金溪一夜捣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300多年前,开化县教谕姚夔曾作诗《藤纸》,描绘当地造纸盛况。

    (节选自“浙江宣传”公众号)

    余杭黄藤纸

    《杭州府志》卷五十三物产:“藤纸,开元时杭州贡黄藤纸”。《元和郡县志》“余杭由拳村出藤纸”。《太平寰宇记》“范宁(公元371-376年)在余杭任地方官时给属官颁发土纸不可作文书,皆全用藤角纸”。藤纸原料为野藤皮,根据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有野葛藤、黄交藤、孟刺藤等,均采用皮层。多作缮写文书之用,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

    古代官方用藤纸写文书有明确规定,李肇《翰林志》:“凡赐与征召、宣索处分曰诏,用的白藤氏。凡太清宫道观告词文,要用青藤纸,敕旨论事及敕牒用黄藤纸”。

    (节选自陈志蔚《浙江古代造纸术发展史(初稿)》)

    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棠岙村的手工造纸是浙江省“非遗”项目,天一阁、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等机构还定期向棠岙村里的作坊订购纸张,用作古籍修复。《奉化县图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奉化上贡朝廷日历黄纸二千七百五十张、白纸七万一千张。”

    奉化多竹,辖区内所有镇街道的山上都有毛竹。从新鲜竹子开始,需要经过多次循环打磨、过滤,才能将纸浆烘干成纸,一共需72道工序。此法造出的纸张,比宣纸保色更持久,能保持两三百年不变色,且韧性更佳,不易破,所以适合用于古籍修复。

    (节选自“奉化文旅”公众号)

     

    1. (1) 同学们在整理材料时围绕“纸之形”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情境补充对话。

      小华:纸的种类很多,一般是由什么制成的呢?

      小语:我们可以从“纸”字的字形构成入手探究,纸从“糸(sī)”,意为丝絮。

      小文:纸从“糸(s)”,所以“乡”旁的字大多和衣物或者丝织品有关,如“绸缎”,“手 juàn”'。你们还想起了哪些字?

      小华:我还想起了“绡”和“绫”,“绡”读作,这两字在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出现过:“"。"绡”和“纹”是古代朝廷权贵穿着的丝织品,正如纸中的“桃花笺”一样,也是名贵的宫廷书籍用纸。

      小语:我还想到了“红”和“绿”字,在古诗中描绘大自然缤纷的色彩,比如含有“红”的诗句有“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含有“绿”的诗句有“”。在纸的装扮下,文字的色调更加xuàn丽多彩。

      纸之技

    2. (2) 同学们在研究这五类纸的时候,发现每类纸都有不同于其他纸的制作工艺,请在下面的思维导图中写出你的发现。

      A. B.

    3. (3) 小语将代表学校参加浙江省青少年“古韵墨香”杯软笔书法大赛,她的参赛作品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和纸的特点为她推荐一款合适的比赛用纸,并说明理由。
    4. (4) 以诗为联能反映民风民俗的风貌。请参照示例,从下面两副诗联中任选一副,在研学活动时向同学们做介绍。

      A.富阳元书纸: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

      B.衢州桃花笺:金溪一夜捣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

      【示例】

      瓯海蔡侯纸: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

      同学们,这副对联写出了瓯海区泽雅古镇沿溪造纸的水碓一直转动着,发出的“春”声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响亮。这副对联是对当时瓯海蔡侯纸造纸盛况的生动描述。

      纸之语

    5. (5) 小华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纸说纸话”研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感受非遗造纸文化的特色魅力。

      请你参考浙江非遗造纸位置示意图,设计一条路线,并写一段推介语,不超过120字。要求:

      ①明确主题,凸显特色;②线路合理,选择三处。

二、班级开展童话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9分)
  • 2. 阅读
    小鬼和小商人
    安徒生
        从前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生:他住在一间顶楼里,什么也没有;同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商人,住在第一层楼上,拥有整幢房子。一个小鬼就跟这个小商人住在一起,因为在这儿,在每个圣诞节的前夕,他总能得到一盘麦片粥吃,里面还有一大块黄油!这个小商人能够供给这点东西,所以小鬼就住在他的店里,而这件事是富有教育意义的。
        有一天晚上,学生从后门走进来,给自己买点蜡烛和干奶酪。他没有人为他跑腿,因此才亲自来买。他买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也付了钱。小商人和他的太太对他点点头,表示祝他晚安。这位太太能做的事情并不止点头这一项一她还有会讲话的天才!
    学生也点了点头。接着他忽然站着不动,读起包干奶酪的那张纸上的字来了。这是从一本旧书上撕下的一页纸。这页纸本来是不应该撕掉的,因为这是一部很旧的诗集。
       “这样的书多得是!”小商人说。“我用几粒咖啡豆从一个老太婆那儿换来的。你只要给我三个铜板,就可以把剩下的全部拿去。”
       “谢谢,”学生说,“请你给我这本书,把干奶酪收回去吧;我只吃黄油面包就够了。把一整本书撕得乱七八糟,真是一桩罪过。你是一个能干的人,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不过就诗说来,你不会比那个盆子懂得更多。”
        这句话说得很没有礼貌,特别是用那个盆子作比喻;但是小商人大笑起来,学生也大笑起来,因为这句话不过是开开玩笑罢了。但是那个小鬼却生了气:居然有人敢对一个卖最好的黄油的商人兼房东说出这样的话来。
        黑夜到来了,店铺关上了门;除了学生以外,所有的人都上床去睡了。这时小鬼就走进来,拿起小商人的太太的舌头,因为她在睡觉的时候并不需要它。只要他把这舌头放在屋子里的任何物件上,这物件就能发出声音,讲起话来,而且还可以像太太一样,表示出它的思想和感情。不过一次只能有一件东西利用这舌头,而这倒也是一桩幸事,否则它们就要彼此打断话头了。
        小鬼把舌头放在那个装报纸的盆里。“有人说你不懂得诗是什么东西,”他问,“这话是真的吗?”
       “我当然懂得,”盆子说,“诗是一种印在报纸上补白的东西,可以随便剪掉不要。我相信,我身体里的诗要比那个学生多得多;但是对小商人说来,我不过是一个没有价值的盆子罢了。”于是小鬼再把舌头放在一个咖啡磨上。哎唷!咖啡磨简直成了一个话匣子了!于是他又把舌头放在一个黄油桶上,然后又放到钱匣子上——它们的意见都跟盆子的意见一样,而多数人的意见是必须尊重的。
       “好吧,我要把这意见告诉那个学生!”
        于是小鬼就静悄悄地从一个后楼梯走上学生所住的那间顶楼。房里还点着蜡烛。(1)小鬼从门锁孔里朝里面偷看。他瞧见学生正在读他从楼下拿去的那本破书。
        但是这房间里是多么亮啊!那本书里冒出一根亮晶晶的光柱。它扩大成为一根树干,变成了一株大树。它长得非常高,而且它的枝丫还在学生的头上向四面伸展开来。每片叶子都很新鲜,每朵花儿都是一个美女的面孔:脸上的眼睛有的乌黑发亮,有的蓝得分外晶莹。每一个果子都是一颗明亮的星;此外,房里还有美妙的歌声和音乐。嗨!这样华丽的景象是小鬼从没有想到过的,更谈不上看见过或听到过了。他踮着脚尖站在那儿,望了又望,直到房里的光灭掉为止。学生把灯吹熄,上床睡觉去了。但是小鬼仍旧站在那儿,因为音乐还没有停止,声音既柔和,又美丽;对于躺着休息的学生说来,它真算得是一支美妙的催眠曲。

       “这真是美丽极了!”小鬼说。“这真是出乎我的想象之外!我倒很想跟这学生住在一起哩。”接着他很有理智地考虑了一下,叹了一口气:“这学生可没有粥给我吃!”所以他仍然走下楼来,回到那个小商人家里去了。他回来得正是时候,因为那个盆子几乎把太太的舌头用烂了:它已经把身子这一面所装的东西全都讲完了,现在它正打算翻转身来把另一面再讲一通。正在这时候,小鬼来到了,把这舌头拿走,还给了太太。不过从这时候起,整个的店——从钱匣一直到木柴-.都随声附和盆子了。它们尊敬它,五体投地地佩服它,弄得后来店老板晚间在报纸上读到艺术和戏剧批评文章时,它们都相信这是盆子的意见。
        但是小鬼再也没有办法安安静静地坐着,听它们卖弄智慧和学问了。不成,只要顶楼上一有灯光射出来,他就觉得这些光线好像就是锚索,硬要把他拉上去。(2)他不得不爬上去,把眼睛贴着那个小钥匙孔朝里面望。他胸中起了一种豪迈的感觉,就像我们站在波涛汹涌的、正受暴风雨袭击的大海旁边一样。他不禁凄然泪下!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流眼泪,不过他在流泪的时候却有一种幸福之感:跟学生一起坐在那株树下该是多么幸福啊!!然而这是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在小孔里看一下也就很满足了。
        他站在寒冷的楼梯上;秋风从阁楼的圆窗吹进来。天气变得非常冷了。不过,只有当顶楼上的灯灭了和音乐停止了的时候,这个小矮子才开始感觉到冷。嗨!这时他就颤抖起来,爬下楼梯,回到他那个温暖的角落里去了。那儿很舒服和安适!
        圣诞节的粥和一大块黄油来了——的确,这时他体会到小商人是他的主人。
        不过半夜的时候,小鬼被窗扉上一阵可怕的敲击声惊醒了。外面有人在大喊大叫。守夜人在吹号角,因为发生了火灾——整条街上都是一片火焰。:火是在自己家里烧起来的呢,还是在隔壁房里烧起来的呢?究竟是在什么地方烧起来的呢?
        大家都陷入恐怖中。
        小商人的太太给弄糊涂了,连忙扯下耳朵上的金耳环,塞进衣袋,以为这样总算救出了一点东西。小商人则忙着去找他的股票,女佣人跑去找她的黑绸披风——因为她没有钱再买这样一件衣服。每个人都想救出自己最好的东西。小鬼当然也是这样。他几步就跑到楼上,一直跑进学生的房里。学生正泰然自若地站在一个开着的窗子面前,眺望着对面那幢房子里的火焰。小鬼把放在桌上的那本奇书抢过来,塞进自己的小红帽里,同时用双手捧着帽子。现在这一家的最好的宝物总算救出来了!所以他就赶快逃跑,一直跑到屋顶上,跑到烟囱上去。他坐在那儿,对面那幢房子的火光照着他——他双手抱着那顶藏有宝贝的帽子。现在他知道他心里的真正感情,知道他的心真正向着谁了。不过等到火被救熄以后,等到他的头脑冷静下来以后——嗨……“我得把我分给两个人,”他说。“为了那碗粥,我不能舍弃那个小商人!”

    这话说得很近人情!我们大家也到小商人那儿去——为了我们的粥。

    (选自《安徒生童话集》)

    1. (1) 根据童话情节发展,梳理小鬼寻找自我的过程,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 (2) 童话两次写到小鬼偷看学生的房间。请根据两处画线句及文本内容,分析他两次偷看的心理有何不同。
    3. (3) 这篇文章充满了喻色彩,你认为文中的"奇书”、“粥"、“盆子"分别比喻什么?
    4. (4) 火灾之后,冷静下来的小鬼回到了商人那里。你是否赞同小鬼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内容和阅读体验进行思考
    5. (5) 文中小鬼对学生态度的变化,令人深思。请从下面的名著中选择一部,根据所提供的"变化”的角度,结合名著内容谈谈感受和思考。

      A.《艾青诗选)(在不同时期的意象变化)

      B.《水浒传》(在环境影响下英雄好汉的心态变化)

      C.《儒林外史》(讽刺小说中人物称呼的变化)

三、班级开展“访先贤,觅知音”单元学习活动,请你参加。(25分) 
  • 3. 阅读

    入蜀记(节选)

    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 , 了无片瓦。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薄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

    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飘 , 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

    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入蜀记:宋孝宗乾道五年,陆游被贬赋闲,后又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当时为偏远地区)通判。上任途中,遍访名胜古迹,以日记的形式,写成《人蜀记》。②石门关:今四川省奉节县东,下文的“巴东县”“归”均为蜀中地名。③令廨:县衙门,同“县”。④茅茨:茅屋。⑤权:暂时。⑥尉右迪功郎:古代官名,下文“尉兼主簿”亦为官名。⑦寇莱公:北宋寇准,一代名相。⑧ 飂飘:寒冷多风。

    1. (1) 【活动一:读游记,欣赏巴蜀】根据要求,完成表格。

      词语

      例句

      释义

      往来而不绝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

      幽奇绝境(陆游《人蜀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

      美好

      大胜秭归(陆游《人蜀记(节选)》A. 承B.胜过,超过C.尽

      填选项

    2. (2) 补全名句,并进行迁移赏析。

      欣赏角度

      例句

      感官描写

      山行六七里,,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修辞手法

      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动静状态

      ,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炼”字

      云横秦岭家何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 (3) 从以上角度任选一种,赏析文中加波浪线的写景语句。

      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

    4. (4) 【活动二:赏古文,比较情怀】参照示例,完成批注。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批注]“也”字,感叹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喜爱以及沉浸其中的乐趣。

      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天下至险也。(陆游《入蜀记(节选)》)

      [批注]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批注]“何哉”,疑问语气,提出对古仁人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的原因。

      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陆游《人蜀记(节选)》

      [批注]

    5. (5) 结合具体内容,比较分析以下两处“乐”意蕴的异同。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陆游《入蜀记(节选)》)

    6. (6) 下面两首诗中都提到了“一叶轻舟”,有人认为舟随波逐流,有人认为作者借舟表达内心的坚守。你认同哪一种理解?请根据诗词的内容说明理由。

      雨夜宿净行院

      苏轼

      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大溪滩折拖

      陆游

      溪流乱石似牛毛,雨过狂澜势转豪,

      寄语河公莫作戏,从来忠信任风涛。

      暮江初涨浪翻狂,一叶轻舟泛渺茫 。

      我愧人非跋男子,安能与世作津梁?

      【注释】①“梅”即“舵”。

    7. (7) 【活动三:看名著,寻觅知音】假如下面三人偶遇《儒林外史》中的王冕,你认为谁会与王冕成为知音?请结合诗文和名著内容阐述理由。

      A.陆游 B. 范仲淹 C.欧阳修

四、学校在读书节举办征文活动,请你参加。(50分) 
  •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今年二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席卷全国,对于依赖电力驱动的高铁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不少高铁因为暴雪和冻雨的影响,纷纷出现晚点、停运的情况。就在大家焦急等待的 时候,网友们意外地捕捉到了一个有趣的视频画面:一台内燃机车头竟然牵引着高铁缓缓前行,仿佛是在告诉大家:“孩子, 牵住爷爷的手,爷爷带你们回家。”这一幕让人忍俊不禁,仿佛看到了蒸汽时代的“老祖”重新出山,与现代高铁携手共渡难关。

    这一视频一经上传到网络,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网友戏称:“蒸汽老祖骂骂咧咧地出来了,退休了还要拉你们小兔崽子一把。”还有网友调侃道:“高铁:下雪了,跑不了。蒸汽老祖:下刀子也得跑。”这些评论不仅展示了网友们的幽默感,也透露出对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种期许和感慨。

    (《网易新闻》2024.2.6)

    任务一: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呼唤那些渐行渐远的传统元素。它们或许已经退出了日常的舞台,但在关键时刻,总能发挥出意象不到的作用。这则报道唤起了你的哪些回忆?请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有网友说:“祖传的东西还是不能丢啊,到时能派上大用场。”也有网友说:“科技发展依旧任重道远,还需努力。”在传统与现代、科技与生活之间,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①任选其中一个任务写作,题目自拟;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①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