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名校发展共同体2024年中考语文3月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56 类型:中考模拟
一、少年正是读书时.为提升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举办“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阅读活动。请你共同参与。(22分)
  • 1. 【设计宣传海报】宣传组根据活动内容设计了宣传海报,请你完善。
    1. (1) 宣传组海报两侧加上一副对联。上联是“阅水读山,清风展卷书声远”,请你从下面选项中选出一个最适合的下联。(    )
      A . 书林漫步,读书展卷志高远 B . 吟今诵古,妙笔生花名士多 C . 读书悟理,书海求真贵在勤
    2. (2) 为更好地营造阅读氛围,吸引同学参与活动,请你为活动设计宣传标语。
  • 2. 【布置文化走廊】策划组计划在学校布置“读书文化长廊”,请你协助完成。

    展板一:读书典故

    展板二:读书名言

    展板三:读书策略

    囊萤映雪: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娄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 ②____修辞之学使人善biàn ③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英国·培根

    【精读与跳读】精读是细读,如“三调芭蕉扇”展现了孙悟空嫉恶如仇、正义勇敢的形象,可精读。跳读是主动地舍弃以求更高的效率,如《西游记》中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或环境气氛的诗词可跳过。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西汉·刘向

    ④____

    ①____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北宋·苏轼

    【摘抄与笔记】摘抄就是选摘、抄录原文的内容,笔记可以是提要,也可以是心得。比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可以摘抄、笔记有关保尔面对磨难的句子和内心独白,更好地理解保尔坚韧不屈的钢铁意志。

    1. (1) 仿照示例,请在①处补充一则“读书典故”。
    2. (2) 请在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拼音或汉字。
    3. (3) 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结合名著,在④处补充一则读书策略。
  • 3. 【名著联读】策划组拟举办“名著联读”活动,请你参考以下示例,帮助策划组拟定阅读主题,推荐阅读书目,并说明推荐理由。要求:所选书目与示例中的书目不重复。

    等待与希望:《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

     

    冒险与生存:《基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    ):

  • 4. 小语同学不愿参加“名著联读”活动,他认为:临近中考,平时学习很忙,没有多余时间阅读;再说书中的故事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对自己没有什么意义。请你写一段话劝说他。120字左右。
二、戏剧节展演(19分)
  • 5. 在学校戏剧节中,有同学希望将汪曾祺《鉴赏家》搬上舞台,请你参与。
    赏家
    汪曾琪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就送什么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③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④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

    ⑤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⑥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⑦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⑧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⑨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⑩叶三说好,而且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⑪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⑫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⑬“唔!你怎么知道?”

    ⑭“花是乱的。”

    ⑮“对极了!”

    ⑯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⑰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⑱“何以见得。”

    ⑲“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⑳“对!”

    ㉑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㉒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㉓“不对?”

    ㉔“‘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㉕“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㉖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㉗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有个学名,叫润生。季陶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㉘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㉙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㉚有一天有一个叫辻听涛的日本人来拜望叶三,说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迁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㉛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㉜叶三说:“不卖。”

    ㉝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㉞叶三死了……

    (选自汪曾祺小说集《鉴赏家》,有删改)

    1. (1) 【完成剧本】编辑组正在完成主角的剧本校对。请阅读文章,协助完成。

      季陶民

      幕名

      叶三

      表演一:只许叶三在旁作陪

      表演二:      

      表演三:以诚馈友,题字赠画

      作画

      鉴画

      赠画

      表演一:      

      表演二:鉴画精准,绝不奉承

      表演三:      

    2. (2) 编剧组想为戏剧增设一个结尾镜头,以下两个备选,哪个更加合适?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A.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B.他的儿子把季陶民的画珍藏起来,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总带到坟前让父亲欣赏。

    3. (3) 【研读剧本】叶三的扮演者小语和季陶民的扮演者小文对剧本进行了研读,以更好理解和扮演人物,完成演出。以下是他们在剧本中做的批注,请帮助解答。

      人物

      剧本

      批注

      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批注:戏里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好像和他懂得鉴赏画作无关,那为什么要表演呢?

      ㉗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㉙叶三说:“不卖。”

      ㉜叶三说:“不卖。”

      批注:这边三句台词中的“不卖”,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叶三呢?

      季陶民

      ⑨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批注:季陶民之所以能与身份迥异的叶三成为知己,从这段话中窥见一二:

    4. (4) 小文从叶三和季陶民的关系想到了课文中学过的老王和杨绛的关系,认为他们有相似之处,想在剧的最后加入一段超时空对话,小语则认为不合适。你的想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和《老王》谈谈你的观点。
三、感知汉语魅力(16分)
  • 6. 学校举办“语言发展,魅力汉语”主题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资料,请你阅读资料卡,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2021年11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共同发布了《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是报告中的重要数据部分。

    材料二:

    哪些语言成分会“通货膨胀”?

    [称呼语]以前只有长得好看的男性和女性才会被称为“帅哥”“美女”,现如今“帅哥”“美女”已经贬值到只用于区分男女,“帅”“美”的词义几乎消解殆尽。还有“辣妈”“萌娃”大部分时候仅表示母亲和孩子的身份,“亲爱的”也被泛化,应用于并不具有亲密关系的人之间。

    [语气词]同一语气词的数量不同,也具有区分语气的功能。以“哈”为例,一个“哈”的使用很少见,“哈哈”被理解为“拒绝,不感兴趣”,“哈哈哈”对应的语气是“比较敷衍”,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才表示真正的开心。又如“哦”,单个“哦”表示不耐烦、比较冷漠,“哦哦”表示敷衍,只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哦”才表示认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默默遵守语气词的“通货膨胀”规则,表达积极态度时尽可能多地重复语气词。

    [程度表达]比如新兴程度表达“好看到飞起”“好看到爆炸”都凸显“好看”的高程度。类似的还有“狂赞”“怒批”“疯狂打脸”“演技炸裂”等程度表达,都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现象。

    [谓词成分]谓词成分主要包括动词及形容词。人们往往会重复同一谓词,比如“买买买”“吃吃吃”“美美美”“帅帅帅”“热热热”等,强化谓词的语义。

    语言“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词语在使用过程中,词义会发生一定的磨损。当词义磨损,不足以凸显意义或情感时,人们会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比如选取新的形式替换原有表达,或者通过添加成分、重复使用等方式增补语义。第二,____。语言使用者求新求异心理极大地促进着语言发展,人们总是希望能够突破旧有表达。一旦新的表达得到大众认可,就会不断被复制使用。

    语言的“通货膨胀”现象主要存在于社交媒体①中,口语性比较强,凸显了社交意义,能够强化语意、加强语势、抒发情感。语言是为人服务的,某一种语言形式只要满足了当下的使用需求,便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选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2月23日文章《语言也会“通货膨胀”?》)

    材料三:

           网络语言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也影响了汉语言的发展。一些在内容上有创新的词语,如给力、破防、内卷等词语满足了网民的表达需要,丰富了现有词汇,有些甚至会进入基本词库。去年年末,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包括觉醒年代、双减、破防、元宇宙、躺平等。这些网络用语的流行无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网络语言也存在许多需要积极解决的问题。如果错别字、扭曲本意的成语在网络上泛滥,没有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很有可能被误导,并养成不良语言表达习惯。有关部门和相关平台以及网民都要承担好自身的责任,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语言生态。

    (选自光明网2022年11月28日《破防、给力…这些网络用语诞生背后说明了什么?》)

    注释:①指人们进行交流互动的互联网平台或工具,如微博、微信、抖音、论坛等。

    1. (1)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我们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①2021年全国未成年网民数量相比2020年增加了人。

      ② “赞赞赞”属于哪种成分的语言“通货膨胀”?

      ③在材料二空白处补充语言“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原因是:

    2. (2) 下列对青少年上网现状和语言发展现状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 .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B . 城镇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C . “神仙级颜值”属于“程度表达”类的语言通货膨胀。 D . 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在2020年首次超过城镇。
    3. (3) 小语认为材料一为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不符合“语言发展,魅力汉语”的活动主题。你认为是否需要更换材料?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
    4. (4) 小文和小明就语言的“通货膨胀”展开了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结合材料与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5. (5) “措施征集”是本次活动的最终环节。为减少网络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四、品文人风骨(23分)
  • 7. 学校“光影剧社”计划拍摄“文人风骨”系列微视频。请你阅读刘理顺相关文段,完成相关任务。

    【甲】

    刘理顺传(节选)

    刘理顺,字复礼。万历中举于乡。十赴会试,至崇祯七年始中式。及廷对,帝亲擢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者硕矣。”拜修撰。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

    贼犯京师,守卒缺的,阴雨饥冻。理顺诣朝房,语诸执政,急请帑 , 众唯唯。理顺太息归,捐家赀犒守城卒。僚友问进止,(    )曰:“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城破,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鐶,年六十三。仆四人皆从死。群盗多中州人,入唁曰:“此吾乡杞县刘状元也,居乡厚德,何遽死?”罗拜号泣而去。

    (节选自《明史·刘理顺传》,有删改)

    【乙】

    代出自蓟北门行(节选)

    [南北朝]鲍照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注]①擢:提拔。②者硕:年高而有德望的人。③修撰:古代官职名。④其人:指好人。⑤帑(tǎng):指国库。⑥赀:同“资”,钱财。⑦文信:指文天祥。

    1. (1) 【任务一】阅文知人

      同学对刘理顺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概括分析,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时间

      内容筛选

      人物经历

      学习批注

      万历年间

      万历中举于乡。

      在乡中举

      可见其人才华出众

      崇祯七年

      及廷对,帝亲擢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者硕矣。”拜修撰。

      皇亲拜官

      “及”解释为

      拜官之后

      勤学慎友

      他更加勤于学问,不是好人就不和他们交往

      贼犯京师

      捐家赀犒守城卒。

      可见其心怀家国

      书毕投缳。

      投缳:上吊自杀

    2. (2) 【任务二】拍摄研讨

      请你协助社团成员完成拍摄脚本创作。

      [人物神态]揣摩文中划线句人物的神态,选择最合适的一项,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僚友问进止,(    )曰:“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

      A.正色        B.悲痛        C.欣悦

    3. (3) [配角衬托]摄制组计划借助配角的衬托来突出刘理顺形象。请仿照示例,从文中再找一处,分析其作用。

      示例: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者硕矣。”

      作用:皇帝在殿试廷对后欣喜地称赞说“今日得到了一位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借助皇帝的赞扬突出了刘理顺才华出众,德行兼备。

    4. (4) 【任务三】诗文颂人

      导演组计划在片头增加诗文赞颂刘理顺,你认为乙诗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5. (5) 和刘理顺一样,古代很多志士仁人都展现出高尚情操。字幕组计划将其作为片尾字幕进行展示。请根据积累,完成填空。

      古代志士仁人无不展现出高尚情操:陆游年老体弱,不忘报国之志: ,铁马冰河入梦来;刘禹锡虽身遭贬谪,却乐观以对:沉舟侧畔千帆过, ;诸葛亮以身作则,教导孩子:非淡泊无以明志, ;文天祥视死如归,以身殉国:人生自古谁无死, ;苏轼壮志未酬,仍渴望杀敌报国: ,西北望,射天狼。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 。他们身上展现的豪情与风骨,值得后人敬仰!

    6. (6) 刘理顺用行动践行“义”举。你认为以下哪位人物和他最相似,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阐述理由。

      A.孟子        B.辛弃疾        C.秋瑾

五、学校举办征文活动,请你参与(40分)
  • 8. 写作

    【汉字溯源】“路”从足从各,本意为“言道路人各有適也”,表示“路就是每个人各自前往的地方。”

    【路的解读】

    ①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②究竟什么是路?路就是道,道就是规则、法则。道路的故事充满了人生的经验。没有路的时候,心里会彷徨,路多的时候,心里会迷失。走好选择的路,别只选好走的路。

    ——央视《朗读者(第二季)》

    上述关于“路”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择以下一项任务,完成写作。

    任务一: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任务三: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套作、抄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