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南昌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5-14 浏览次数:7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1. 下面是小文的作文反思总结稿。请帮助完善:

    写作要讲究写作技巧。写景要从不同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还可以侧面写来,比如写春可写山色的朗润、鸟鸣的宛转:写人要抓住人物特点来写,比如表达母爱可以从其语言、神态等角度来写。尤其是写眼睛——可以是qiáo cuì( )的,可以是hé ǎi( )的,亦或是其他的……

    写作要讲究立意高远。比如《秋天的怀念》写母爱的同时对坚毅的赞美,《从百草固到三味书屋》写童趣的同时对教育的反思。

    阅读能够促进写作。因为也许我们有着(A )(截然不同 天壤之别)的人生经历,但在阅读与写作中能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在(B ) (平静 静谧)的雨夜,温一杯清荼,咀书中精华,联生活点滴,悟人生精彩。请记住。读写是为了提高能力,修身养性,更是为了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1. (1) 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正确的词语。
    2. (2) 为文中的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3. (3) 修改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 2.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 班主任很善于发挥每个同学的长处,大家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地为班级作出自己的贡献。 B . 他在辩论会上为学校争了光,伶牙俐齿,咄咄逼人 C . 夜幕下的校园中剩下几个晚走的同学,真是人声鼎沸 D . 几日前便已获知今日父亲会回家,今天他的到来真令我喜出望外
  • 3.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楼上”这个词中,“上”是动词,但是在“上课”这个词中,“上”是名词。 B . 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一般只要写出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即可。 C . 小语听到爸爸跟王叔叔打电话。爸爸说:“王弟,最近令尊身体可好?老人家也近六十花甲了,我抽时间去看看他。” D .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四书”之一。“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席断交”这些成语都出自此书。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 4. 课文内容识记填空。
    1. (1) 《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2. (2)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小景衬大景,写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诗句是“”。
    3. (3) 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通过“”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了行船之快。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①岁暮:年终。②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③低回:徘徊。

    1.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借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B . 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 . 尽管儿子很直接地回答了母亲的问话,但却惭愧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 D . 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2. (2) 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 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乙】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 , 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绝编:董仲舒放下帷帐,精心研习并讲授儒家的经书;孔子读书用功,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形容读书勤奋。③迨:等到。 ④倍:同“背”。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不亦 人不知而不 温公

    2.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3. (3) 根据选段内容,请说说你从孔子和司马光身上收获了哪些学习方法。请至少写出三点。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与叶说

    李子燕

    ①悄悄地,爱上了正午窗台前的秋阳。

    ②两米左右的格子窗,有些矮有些窄,努力挤进有限的阳光。袅袅凉风起,一切皆安详。单曲循环一首轻音乐,让心情随着音符轻吟浅唱。

    ③凝望。幻想。玻璃窗上,残留着昨日第一场秋雨的痕迹。若手臂能够无限长,探索到窗外,即可抹去那些;目痕。或许,不能完全清澈,至少能让秋阳透明些,与窗内的我更亲近一些。

    ④几枚叶子,毫无征兆地落下,有一枚不甘心跌到地上,用力挣扎了几下,最后打了个旋,栖落到我的窗前。像是阳光很调皮,在那里印下一处花纹,淡淡的黄绿色,预示着接下来的金秋。将是色彩缤纷。

    ⑤那是一枚扇彤银杏叶片。像可爱的鸭脚状。上缘的波状弯曲。犹如画家的随性勾勒。在不规则中挥洒着自由。中间似被指尖掐掉,凹为一处规则的空隙。细而密的叶脉清晰而平行,均匀光滑地分布全身,酷似一只落落大方的蝴蝶,因贪恋秋阳的暖而沉睡……我赶紧调换一首歌曲,《思念》的歌词更应景:“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⑥聆听。浮想。是分别的苦楚太浓,浸透了思念?还是思念太沉,浸黄了曾经的绿叶?窗前,这枚几近枯竭的生命,是在盘点上一季的美丽,还是为提醒下一季的萧索?或者,只为离离暑云散,用轻舞飞扬来装点此季的清凉?

    ⑦心中忐忑,我眺望远处。小区不大,绿植却繁多,一年四季定格成窗前的风景,时而是枯燥生活里的惊喜,时而被忙碌的脚步所忽略。此刻发现,它们向来很自律,该发茅的时候发茅。该开花的时候开花,秋风来时,即用露霜沾湿额头。在郁郁葱葱的树梢上,陆续泛出几块浅黄或棕红,向时光挥挥手,像是在挽留盛夏,又像是在欢迎金秋。

    ⑧是的,我确信,这是秋的使者!

    ⑨春天的故事已在俏丽中走过,夏季的风景正在繁盛中淡去,还来不及裹紧衣衫。风儿就不知不觉变了温度。一点点试探着刺痛肌肤。无论接受与否。季节的步伐总是坚定而有力量。等到缓过神儿来,但见昔日景致骤然远去,被秋风漂染过的色彩,同样在深沉中努力张扬,慢慢沉淀出一种成熟的热烈。这是独属于秋的都丽,如果能够收获满满,便足以有勇气面对隆冬,用饱尝生活味道的笔触,绘一幅漫山遍野的索白。

    ⑩靠近。捡拾。我推开还未卸下的纱窗,把那枚叶子小心翼翼地呵护在掌心。那叶脉犹如滚热的血管。与我掌心的纹路微妙重叠,有一种忧伤的情绪涌出,沿着脉搏轻盈跳跃,令我怦然心动。叶子啊叶子,不要害怕!脱离了树根的原动力,请允许我做你的守护者。以一枚书签的优雅姿态,咀嚼往后余生的况味吧……

    ⑪小区里那棵银杏树个子不高,是几年前栽种的,物业工作者像守护宝贝一样,对它照料得格外细心。据说第四纪冰川运动时期,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只有中国自然条件优越,银杏树才奇迹般地保存下来,所以银杏树有“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等美誉。因而人们对其极为珍视。于是,好奇地查阅资料,知道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叫“公孙树”,象征着前辈为后辈造福。

    ⑫穿越。安慰。掌心里那枚落叶,像一位高贵的蝴蝶公主,以神奇美丽的模样,讲述着亿万年的历程。或许,其中有一种思念,来自对时空的眷恋:或许,其中有一种睿智,来自对生命的诠释:或许。其中有一种畅想,来自对未知世界的期许。亦或许,我们每个人皆是一枚叶,无论去向哪个时空,都曾一路风雨兼程,在四季中轮回或消失,皆以叶脉铭刻每一次疼痛。

    ⑬于是,便有了心事。于是,便有了心情。于是,便也有了大大小小、实现的或未了的夙愿。

    ⑭亲吻。共勉。叶子无语,静静向匐在我的掌心,只怪掌心不够大,无法撑起它全部的过往。微微拢拢手。庆幸我的掌心是温热的,毫无保留地给它温暖,即使叶柄警惕地触到我的肌肤,留下若有似无的刺痛。甚至我能猜到,这一刻,它读懂了我的热泪盈眶,因此弯了弯腰。以叶柄做桥梁,连通一颗露珠的剔透晶莹。

    ⑮瞬间。永恒。我终于明白了叶子的心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无论屹立于枝头,还是栖落在窗前,只要体会过最真的暖,尝过最甜的苦,生命就值得单曲循环。

    (《天津日报》2022年O9月27日)

    注释:①李子燕,自幼酷爱文学,十八岁时意外导致高住截瘫,腰椎需要两根一尺多长的铜板支撑,双下肢无知觉,但却没有放弃轮椅上的文学梦。

    1. (1)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凝望银杏叶)——( )——(捡拾银杏叶)——( )——(共勉人与叶)——( )

    2. (2) 从修辞角度分析品味文中画线语句。

      还来不及裹紧衣衫,风儿就不知不觉变了温度,一点点试探着刺痛肌肤,无论接受与否。季节的步伐总是坚定而有力量。

    3. (3) 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菜 农

    崔杰

    ①我静静地看着他,他静静地看着书。

    ②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家禽的叫喊、车辆的鸣笛以及买家卖家的讨价还价;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蹿来蹿去追逐打闹的小孩……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片喧闹中、一堆蔬菜前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来人。

    ③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健硕的臂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完全就是一副典型的农民模样。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精致。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一本《陶渊明集》,差点跌破了我的眼睛!一个菜农,你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起了这高大上的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④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都徘徊着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神态;而每次想到这一画面,都会被我不无讥讽地贴上“虚伪”的标签。

    ⑤直到那个傍晚,我们又一次相遇——

    ⑥那天,我散步经过一个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那是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大家踩着同一个鼓点,扭着同一个舞姿,陶醉在同一个旋律里。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与画面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一只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就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⑦我好奇地观察着: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片水渍。我正准备上前阻止他,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柄,在地面上挥动起来。他臂膀上的肌肉块块绽出,拖把在地面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我走上前去,地面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几行大字还未风干——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地面上的字,个个遒劲有力,刚柔兼济,圆滑顺畅,发力处如蛟龙升空,恢弘大气;收笔处如彩凤展翅,飘逸自然。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⑧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的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⑨第二天我去了菜场。菜场一如往日一样的喧闹,他也如往日一样在静静地看书,自顾自地默诵着。他左右的商贩,玩手机的,拉家常的,东张西望的……应有尽有 , 而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纵使身边蝉噪蛙鸣,鸟语花香,他丝毫不为所动,静静地淡定地朝着既定的方向流淌。很难了,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一心一意地守着他的书,守着他的书法。当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时,他一脸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⑩他执意要回送我些什么,便随他来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书法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铺、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屋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屋内,他铺开宣纸研起墨来。我环视左右,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他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他读古诗古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了培养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⑪他送我的是一幅书法,上面是大大的十个字——

    ⑫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除了描写菜农的外貌、肖像外,还写了他的动作、神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菜农在菜市场读书时的全神贯注的情态,表现了他对书本(知识)的虔敬(虔诚与敬意)和内心的宁静。 B . 第⑦段“他臂膀上的肌肉块块绽出,拖把在地面嗖嗖游走”中“嗖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菜农写字的速度之快,表现了他写字技巧的娴熟。 C . 通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菜农是一位憨厚朴实、热爱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做事专注认真的人,但是他也害怕别人嘲笑和奚落。 D . 文章结尾用陶渊明的诗句“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揭示文章主旨,抒发了作者对菜农的欣赏与敬佩之情。
    2. (2) 文中,“我”对菜农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根据提示,将“我”态度变化的过程表述完整。

      怀疑→( )→( )→( )

    3. (3) 读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子,思考文章的主人公是菜农,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其他人的活动?

      他左右的商贩,玩手机的,拉家常的,东张西望的……应有尽有。

    4. (4) 小文同学升入初中之后,自己所在班级的班风不是很好,经常有学生吵闹让他无法静心看书和学习,为此他很苦恼,请你结合选文联系实际给小文支招?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机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③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域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④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图像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的市场前景。

    ⑤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

    ⑥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二)我国无人机部分相关法规条例及操作注意事项

    法规:2013年11月18日,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规定重量小于等于7公斤的微型无人机,飞行范围在目视视距内半径500米、相对高度低于120米范围内,无须证照管理,但应尽可能避免遥控飞机进入过高空域:重量等指标高于上述标准的无人机以及飞入复杂空域内的,驾驶员需纳入行业协会甚至民航局的监管。

    条例:我国从2017年6月1日起,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注意事项:尽量避免在人群稠密或闹市区飞行,例如:公园,树多,空间狭小的地方。注意地面相对环境的变化,起飞和降落时,注意小孩,宠物的位置。

    1. (1) 对第③—⑧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第一句是过渡句,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 . 第③段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在救灾过程中可以助人一臂之力。 C . 第④段告诉我们只要有知名的电商平台推广,无人机就会深受消费者青睐。 D . 第⑧段想象数年之后的情景说明无人机的仿真度高。
    2. (2) 小文从网上购买了一架200克的无人机,拆开快递检查完毕后,他兴奋地拿到楼下试着操作,小语看到后劝说他别在小区里玩,他却说:“没事,不到250克,不用实名登记注册,也无须申请证照,可以随便玩的。”假如你是小语,接下来,你该如何劝说他?
四、名著阅读,阅读《朝花夕拾》回答问题。(10分)
  • 10. 下列对《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对鲁迅倾听美女蛇故事的专注神情印象深刻,后又见鲁迅痴迷于神话图像,于是托人买来了绘图的《山海经》,以此补偿杀死隐鼠之过。 B . 《二十四孝图》中批判了批判封建社会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 C . 《五猖会》写鲁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与儿子的隔膜,以及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 D . 在《狗∙猫∙鼠》一文中,鲁迅写了他“仇猫”的原因:残忍,一副媚态,吵到了自己,以为吃了“我”的隐鼠。
  • 11.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1. (1) 选段出自(作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一文。
    2. (2) 文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12. 读《朝花夕拾》,消除了我们与经典的隔膜,拉近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在这十篇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是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是幽默的鲁迅。请结合《朝花夕拾》中相关篇目及内容,从以上四个方面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
五、作文(共50分)
  • 1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鲁迅的笔下有位特别的先生寿镜吾,史铁生的笔下有位特别的母亲,海伦·凯勒的笔下有位特别的“友人”莎莉文小姐;寿镜吾先生的特别在于“严而不厉”,史铁生母亲的特别在于她的“坚毅”,莎莉文小姐的特别在于她的“艺术教育”。每个人都有他的特别之处,这是这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本质所在。你的笔下有没有这样一个特别的人?

    请以“特别的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能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