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贵阳市2023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

更新时间:2024-04-12 浏览次数:14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 1.  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贵阳的甲秀楼,其建筑风格 níng jù ①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令人印象深刻。形象逼真的石刻,xǔ xǔ rú shēng ②;形态各异的木雕,细腻生动;中央大殿内的琉璃饰品,玲珑剔透,给人活脱的动感。

  • 2.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伴随着气冲斗牛的轰鸣声,天际划出一道金色曲线,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B . 随着大数据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彩贵州”在全国的知名度与日俱增 C . 汉字是解读中国历史文化奥秘的钥匙,一个字、一个读音都蕴藏着古老文化的内涵。 D . 脱口秀节目往往聚焦社会热门话题,参与嘉宾常常以犀利的言辞或辩论交锋亮出观点。
  • 3.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朔气传金柝,。(《木兰诗》)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④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

    ⑤忧郁的日子里: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培根《谈读书》)

    ⑦《关雎》中,通过写敲击钟鼓,写出男子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⑧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展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象,这是经典诗文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借助这种创作手段,我们还可以展现“”(王维《使至塞上》)的苍茫辽阔。

  •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桑梓,原指古时住宅旁栽种的桑树、梓树,后人用“桑梓”来指代家乡。 B . 《湖心亭看雪》一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 C . 《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鲁迅,他是我国著名文学家。 D . 英国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作品有《项链》《草房子》等。
二、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 5. 名著阅读
    1. (1) 文学名著中,作者特别注重人物的塑造,使得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下面名著片段中的“她”指的是( )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A . 《水浒传》中的孙二娘 B . 《简·爱》中的谭波儿小姐 C . 《朝花夕拾》中的阿长 D . 《骆驼祥子》中的虎妞
    2. (2) 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建团100周年。习主席在庆祝成立100年的大会上鼓励青年人:“奋斗是青年人最亮丽的底色”。请你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选取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或她是如何坚定目标并为之而奋斗的。
  • 6. 现代文阅读

    乞 丐

    【俄】契诃夫

    ①“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身无分文,没有住处……向上帝起誓!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后来由于地方自治局搞鬼丢了职位。我成了诬告的牺牲品。这一年来,我没有工作,失业了。”

    ②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这个求告的人,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③“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对方的无耻谎言唤起他嫌弃和厌恶的心情。斯克沃尔佐夫十分喜爱和看重自身就有的品德:善良,敏感的心,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对天发誓,但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④“先生!”他说,一手按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不是大学生,也不是乡村教师。这些都是胡编的!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可是叫我有什么办法?苍天在上,请您相信:不说谎是不行的!我若说真话,谁也不会施舍我什么。说真话就得饿死,没有住处就得冻死!您说的那些都对,我明白,可是……叫我有什么办法呢?”

    ⑤“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

    ⑥“我倒不反对,可是如今连地道的劈柴工都闲着没饭吃了。”

    ⑦“哼,所有的寄生虫都这么说。真要建议您干什么,您都会拒绝。那么就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

    ⑧“好吧,我可以劈……”

    ⑨“好,咱们走着瞧……很好……日后会见分晓的!”

    ⑩斯克沃尔佐夫张罗起来,他不无幸灾乐祸地搓着手,把厨房里的厨娘叫了出来。

    ⑪“是这样,奥莉加,”他对她说,“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

    ⑫破衣人耸耸肩膀,似乎有点摸不着头脑,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去了。从他的步态上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同意去劈柴倒不是因为他饿着肚子想挣钱糊口,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因为他说出的话被人抓住,不得不去兑现。同样可以看出,他平时酒喝多了,身体十分虚弱,恐怕有病,另外他对干活丝毫没有兴致。

    ⑬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可以看到堆放木柴的板棚里和院里发生的一切。斯克沃尔佐夫站在窗前,看到厨娘和那人从侧门进了院子,踩着肮脏的雪朝板棚走去。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

    ⑭接下去他看到,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恶狠狠地啐了一口,而且,看她嘴的动作可知,她开始骂人了。破衣人迟迟疑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朝冻僵的手上哈一口气,又用斧子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⑮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这时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也许他不该逼着这个娇生惯养、可能还有病的酒鬼在寒冷的板棚里干这种粗活。

    ⑯一小时后,奥莉加来了,报告说,木柴已经劈好了。

    ⑰“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每月的头一天都来劈柴……活儿总是有的。”到了下月一号,那个破衣烂鞋、形同乞丐的人又来了,又挣了半卢布。从此以后,他开始经常出现在院子里,每一回都为他找些活儿干: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有时打掉地毯和床垫上的尘土,每一回他都能拿到自己的劳动报酬二十到四十戈比,有一次主人甚至送给他一条旧裤子。

    ⑱……▲

    ⑲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的时候,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这个矮小的人怯生生地向售票员要一张顶层楼座的票,付了几枚五戈比铜币。

    ⑳“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认出这个人就是他家以前的劈柴工。“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㉑“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㉒“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您还记得我当时如何痛斥您吗?您那时在我面前窘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好了,谢谢,亲爱的朋友,谢谢您没有忘了我的话。”

    ㉓“谢谢您那些好心的话和好心的行动。您那时讲得很出色。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您那时讲得很正确,这一点,我当然至死都感激不尽。不过,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㉔“这是怎么回事?”

    ㉕“是这样。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唉,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坐在我对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要知道,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过现在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㉖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乞丐》,有删改)

    1. (1) 卢什科夫在当乞丐之前的身份最有可能是( )
      A . 乡村教师 B . 大学生 C . 合唱团成员 D . 公证人下属
    2. (2) “▲”处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应该是( )
      A . 卢什科夫一直待在律师家里,成了他家的正式员工。 B . 卢什科夫离开了律师家,更加穷困潦倒,到处行骗。 C . 律师得知卢什科夫会抄写,便给他在自己的律所里找了一份干净体面的工作。 D . 律师给卢什科夫介绍了一份工作,但卢什科夫没有去,而是自己找到了工作。
    3. (3) 比较《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和本文卢什科夫的穿着,分析作者表现他们穿着打扮的作用。
    4. (4) 文章结尾卢什科夫解释,真正帮助他的人并不是律师,而是厨娘奥莉加。但也有人认为律师也是真心帮助卢什科夫的,请在文中找出依据分析。
  • 7. 现代文阅读

    如何训练语感?

    叶圣陶

    ①我在《驱动我们的想象》一文中提到,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这意思就是: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②这一回不说“言外”而说“言内”。这就是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我们固然不能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做到这样,可是我们可以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

    ③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④所以,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却是最基本的。基本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

    ⑤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从来传为美谈,因而很有效法他的。我还知道有一些少年看书,遇见不很了了的地方就一眼带过;他们自以为有一宗可靠的经验,只要多遇见几回,不很了了的自然就会了了。其实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究竟是不是胡乱阅读的意思,原来就有问题。至于把不很了了的地方一眼带过,如果成了习惯,将永远不能够从阅读得到多大益处。囫囵吞东西,哪能辨出真滋味来?文艺作品跟寻常读物不同,是非辨出真滋味来不可的。读者必须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

    ⑥了解语言文字是训练语感的基本,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这是不错的。但是在许多少年仿佛有这样一种见解:翻查字典辞典只是语文课预习的事情,其他功课内就用不到,自动地阅读文艺作品当然更无需那样了。这种见解不免错误。无论什么人都该把字典辞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

    ⑦不过字典辞典的解释,无非取比照的或是说明的办法,究竟和原字原辞不会十分贴合。例如“踌躇”,解作“犹豫”,就是比照的办法;“情操”,解作“最复杂的感情,其发作由于精神的作用,就是爱美和尊重真理的感情”,就是说明的办法。完全不了解什么叫做“踌躇”,什么叫做“情操”的人看了这样的解释,自然能有所了解。但是在文章中间,该用“踌躇”的地方不能换上“犹豫”,该用“情操”的地方也不能拿说明的解释语去替代,可见从意义上、情味上说,原字原辞和字典辞典的解释必然多少有点距离。

    ⑧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⑨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⑩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⑪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____。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⑫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锐敏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⑬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锐敏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锐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经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⑭看了上面的例子,我们便知道如何训练语感了。一个人即使不准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处事待人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有删改)

    1. (1) 下列对标题的回答符合作者原意的是( )
      A . 驱遣想象来进行训练。 B . 用斟酌、修改的方式。 C . 查字典、辞典的办法。 D . 要避免生活体验干扰。
    2. (2)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下列选项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就不能体会到字典的用处。 B . 就能够得到深切的语感了。 C . 就能懂得字典的查阅方法。 D . 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
    3. (3) 结合文章内容对“翻查字典辞典只是语文课预习的事情”这一观点进行反驳。

      句式:翻查字典辞典能,从而帮助我们,最终对我们有用处,因此翻查字典辞典并非只是语文课预习的事情。

    4. (4) 下面这段话与选文都提到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使用该材料的目的不同,请根据内容分别分析。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马南邨《不求甚解》

  • 8. 古代诗文阅读

    茶之____ (节选)

    〔唐〕陆 羽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囷然;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簏簁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选自《茶经》)

    【注释】①薇蕨:野菜。②从薄:指有灌木、杂草丛生的地方。③卤莽:粗略。④犎(fēng)牛臆:野牛。⑤廉襜(chān):廉,边侧;襜,帷幕。⑥轮囷(qūn):轮,车轮;囷,圆顶的仓。⑦簏簁(shāi):竹器。

    1. (1) 根据文段内容,下面的制茶工序流程中有误的一项是( )

      采茶:A.茶之笋者:凌露采焉B.茶之芽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蒸茶—拍茶—C.捣茶—焙茶—穿茶—D.封茶

    2. (2) 结合文段内容,你认为“茶之事”和“茶之造”哪一个更适合作为它标题?为什么?
    3. (3)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 于丛薄之上 舜于畎亩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 日,有雨不采 安陵君许寡人(《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C . 此皆茶精腴 花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D . 其状貌 寒暑节(《列子·愚公移山》)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北宋]苏轼

    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 , 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海南岛儋耳(今儋县)之时。春词:为立春所作之词。②丐:乞求。③天涯:海南岛在宋朝被称为“天涯海角”之地。

    1. (1) 下列诗词的感情基调与本词最不接近的是( )
      A . 杜甫《春望》 B . 韩愈《晚春》 C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 . 秦观《行香子》
    2. (2) 本词中“卷起杨花似雪花”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界曲同工之妙,请比较它们在写法上的异同。
三、语言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 10. 国庆前夕,学校开展主题为“风雨征程谱华章,共创未来新辉煌”诗歌朗诵及歌咏比赛活动。请根据要求,协助小浦完成相关任务。
    1. (1) 小浦搜集的关于“诗歌节奏”的资料不小心弄乱了顺序,请你帮他选择最合理的一项排序( )

      ①由情绪而作出的诗歌自然也会随着这个节奏的变化而起伏。

      ②诗歌能通过语音轻重的搭配,声调平仄的对应,来体现节奏感。

      ③诗歌的节奏,是语言和情绪有规律的起伏变化。

      ④同时,愤怒会让呼吸变得急促;愉悦会让呼吸变得舒缓。

      A . ③②④① B . ③①②④ C . ②③①④ D . ②④①③
    2. (2) 下面是小浦拟写的活动开场白,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你帮他找出来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①奋斗百年,中国从贫穷走向了富裕,从软弱走向了强大。②歌声嘹亮,全体师生欢聚一堂,唱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的华美篇章。③感谢各位嘉宾莅临贵校,出席这慎重的活动。④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风雨征程谱华章,共创未来新辉煌”诗歌朗诵歌咏比赛,一起去回忆征程、礼赞时代、共创未来。

    3. (3) 活动结束后,小浦创作了一副表达爱国之情的对联,请你帮助修改上联,使其工整。

      上联:回忆那峥嵘岁月,真是生灵涂炭啊,山川都在悲哀低吟,漫长的黑夜何时才是尽头?

      下联: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欢唱,喜气洋洋

四、写作能力(60分)
  • 11.  星辰点亮夜空,梦想照亮路途。梦想有时是学会一项新技能,有时是一个对自己进步的小小期许,有时是一群人一个共同的追寻……勇敢如你,不惧风雨,或苦思冥想,或挥散汗水,终让“梦想”不再只是梦想。

    请以“这不再只是梦想”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①正确理解“梦想”“这”指代的具体内容。②交待“不再只是”的前后变化及其原因。③表达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中心明确。④详略得当,内容健康。⑤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