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单元B卷

更新时间:2024-03-21 浏览次数:21 类型:单元试卷
一、默写
  • 1. 古人之情思:《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关雎》中的“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表达了男子无法追求到心爱女子的忧思。
  • 2. 古诗名句默写。
    1. (1) 求之不得,………………。(《诗经·关雎》)
    2. (2) 蒹葭萋萋,。(《诗经·兼葭》)
    3. (3)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诗经·子衿》)
    4. (4)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
    5. (5)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求仕之心的诗句是:
二、名著导读
  • 3. 阅读下面说明文字,完成小题。

    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也是佛家的影响。唐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事,连带说唱,本子夹杂“雅言”和口语,叫做“变文”,“变文”后来也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变文”便是“说话”的源头;“说话”里也还有演说佛典这一派。“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的。“说话”渐渐发展,本来由一个或几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引出一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长故事的,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就中《三国志演义》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着充分的发展。《三国志演义》等书里的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

    (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 (2) 根据文段提供的相关信息,仿照示例,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

      示例:章回小说是由“说话”发展、将许多同类且相关联的短故事组织起来的一个长故事。

三、语言表达
  • 4. 下面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 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字。

  • 5. (2023八下·吴兴期末) 【任务三】妙赠鄣吴扇

    余村大草坪正在举办“夏日非遗市集”,鄣吴竹扇受到了游客们的欢迎,他们也想买一把回去赠亲友。请你从以下篇目中选择能够展现余村“绿水青山”的连续两句诗文,题在竹扇上送给他们,并说明理由。

    A《桃花源记》            B《小石潭记》                 C《题破山寺后禅院》

四、文言文阅读
  • 6. (2023八下·义乌期中) 古诗文阅读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游天平山记

    柳开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注释]①遶(rào)观:四顾,环视。②篳(chuí)辔:马鞭子、马笼头。③惟深:和尚的法号。④柳开:北宋散文家。天平山:在今河南林县西,是林虑山的一部分。

    [丙]  西溪独泛

    [唐] 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 (1) 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字“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下瞰白龙潭

      A . 人不知不愠 B . 潭西南 C .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D . 一怒诸侯惧
    2. (2) 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翊 日 饭 于 林 虑 亭 午 抵 桃 林 村 乃 山 麓 也。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4. (4) 甲、乙、丙三文都描写了山、水、树、石等自然景物,但景中所含之情不同。请结合诗文内容,分别体会甲乙丙三文中作者不同的情感。
五、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

    大地的语言

    阿  来

    ①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 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③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④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⑤土。 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⑥田。 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⑦禾。 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⑧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 黍。 瓜。麻。 菽。

    ⑨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米犁地的人。 以臼舂谷的人。

    ⑩“爰采麦矣?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 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 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    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⑪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 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⑫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 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 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 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⑬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 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⑭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汽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 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 (1) 梳理作者去淮阳的见闻和感受,完成下面的图表。

    2. (2) 本文虽是散文,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品析本文的诗味。

      ①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赏析句子的诗味)

      ②铺排手法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世态人情、人物形象等,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从文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句子:

      赏析:

    3. (3)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4. (4)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对话。

      【材料一】对民族历史的肯定,对民族文化的挚爱,对故乡本土的深情,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呼唤,使阿来许多“严格写实”的作品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弥漫着一种诗意的光辉。

      ——宋振博《在群山与大地之间诗意栖居着的真实灵魂》

      【材料二】阿来的写作,就是这样一种有声的写作,这些声音可能发自作者的内心,也可能发自山川草木,因着有着那个雄伟的存在,每种生物都可以唱歌,关键是,你是否有那个心和耳朵来倾听。                          

      ——谢有顺《散文之重———以阿来为例》

      小语:读了《大地的语言》,我关注到“心安”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还有“心生安好”等词语,此次淮阳之旅作者为何一再强调“心安”?

      小文:我也注意到了,我是这么理解的:

      小语:你说得有道理。第⑬段引用了我们课文《大雁归来》作者利奥波德的话有什么用意呢?我有点疑惑。

      小文:作者引用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的话是强调了。你读一读这句话,“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小语:谢谢,这里我读到了和“心安”不一样的东西,也明白作者以“大地的语言”为题的用意了:

      老师:你们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很深刻,阿来在旅行中聆听,在聆听中思索,在思索中书写。 推荐大家阅读阿来的其他作品,如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 8. (2024八下·东阳开学考) 研学组走进浙江博物馆,感受神秘的东方文明。

    材料一: “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杭展出

    本报讯 9月17日起,“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展出,对三星堆感兴趣的观众可至现场,一睹文物真容。

    据介绍,本次展览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该展以古蜀王国两个最重要的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典型文物为载体,包括青铜头像、青铜面具、金箔饰物、各类玉器、陶器等,一步步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从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到沟通天地的“巫”与祭祀,再到神秘多样的“神”,该展勾勒中国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面貌,展现古蜀文明瑰丽奇幻、神秘浪漫的宗教礼仪及文化艺术成就。此外,古蜀先民夸张且大胆的审美思潮、充满寓言性质的神话传说,以及古蜀国由鼎盛转向衰亡的传奇故事,也将伴随着一件件文物走入我们的视野。

    展馆共展出文物13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5件(组),由序厅、三个内容单元,以及尾厅构成。走进序厅,一件高 262 厘米的青铜立人像矗立于展馆入口,它的神秘与威严,好似在召唤着观众一起探索古蜀文明。第一单元“人间物语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从古蜀人的生存环境,介绍他们的物质生活,探讨古蜀文明产生的条件。第二单元“群巫之舞一古蜀先民的祭祀大典”,介绍古蜀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职务“巫”,帮助观众了解“巫”的人员构成,并介绍古蜀国祭祀活动使用的各种器物。第三单元“神国万象——古蜀先民的信仰之源”。人们在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了大量与太阳、鸟、虎、蛙、蛇等自然景象或生物有关的意象。结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本单元向观众介绍古蜀人的原始信仰和世界观。

    该展利用“人—巫—神”的故事线将古蜀文明置于古代文明的视角中进行解读,通过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带领人们一步步揭开古蜀谜团,让古蜀文明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不只是“神秘”,还有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观众感受到包含古蜀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的宽容与博大精深。

    (《美术报》)

    材料二: 这个展馆突然火了!浙博最新通知:延长开放时间,改为现场购票

    中秋假期第一天,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西湖美术馆的“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览吸引了大量观展游客。

    有游客在抖音上传了展馆外拍摄的视频,在视频中,展馆外等待的游客不少。浙江省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开展后参观人数比较多,我们也在和合作方沟通中。

    19日晚,浙江省博物馆发布关于“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最新观展公告——针对中秋假期第一天“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观展人数较多以及部分观众的建议,浙江省博物馆对预约、购票、参观等服务做如下调整:

    中秋国庆假期延长开放时间、增加观展人数。为更好地服务观众,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浙江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的闭馆时间从 17 时延长至晚上20时,展览每天预约人数从2 000 人增加至 3 500 人。其中 9:00-13:00 时间段可预约人数1 300人,13:00-17:00时间段可预约人数1 500人,晚上17:00-20:00时间段可预约人数700人。

    暂停网上售票,采取线上预约、现场购票的模式。线上预约仅支持预约当天观展时间观众预约成功后,凭预约码现场购票。预约通道:搜索微信公众号“浙江省博物馆”,点击菜单栏“参观预约”“参观预约”“浙江西湖美术馆”(此为本次收费展唯一预约平台)。针对之前没有购票的观众,请先线上预约,后至现场购票。针对之前已经购票的观众,请进入浙江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浙江西湖美术馆观展。

    (《钱江晚报》)

    1. (1)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杭展出》这则新闻属于消息,结构按照“金字塔结构”,导语放在首段,简洁交代“三星堆”在杭展出的主要事实,后文是对展览更具体详细的介绍。 B . 我们可以在欣赏文物的过程中,领略古蜀先民理性严谨的审美思潮、充满寓言性质的神话传说,以及古蜀国由衰转盛的传奇故事。 C . 同学们选择普通的周末(非国庆中秋假期)前往观看“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览,可选在晚上7:00,场馆还未闭馆。 D . 该展通过一件件文物及其故事,揭开了古蜀文明神秘的谜团,让观众对历史心存敬畏之心,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宽容与博大精深。
    2. (2) 阅读材料一,根据新闻内容,选择采访对象,推测采访问题,请还原采访提纲。

      采访

      对象

      ①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本文的采访对象。

      A.浙江省博物馆经理 B.三星堆博物馆工作人员 C.参加展览的观众

      采访

      目的

      了解展览的布局情况及其意义。

      采访

      问题

      a.此次展览共计多少文物?

      b.②

      c.这样布局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3. (3) 小博和小展两名同学对这两则新闻内容展开了讨论,下面是他们的讨论片段。

      ①小博:我觉得材料一的标题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我想改换一个,【甲】《神秘“三星堆”亮相西子湖畔》和【乙】《三星堆文物来杭州,观众直呼大开眼界》这两个标题,你觉得哪个更好?

      小展:我觉得换成【】更好(填“甲”或“乙”),因为

      小博:你说得有道理。

      ②小博:准确性是新闻语言的第一特点,在材料一、材料二中我感觉作者在下面这两句话的表述上十分严谨,你能选择一句分析吗?

      A.展馆共展出文物13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5件(组)。

      B.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浙江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的闭馆时间从17时延长至晚上20时。

      小展:我试试,我选【】句,

      ③小博:新闻中引用别人的话,叫作“引语”。材料二中划线句就是引语,你找到了吗?

      小展:找到了,此话一用,

      (写出作用)

六、写作题
  • 9.  春回大地,原野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一棵棵、一排排的树,高的、矮的、直的、弯的、立的、倒的……无论是被凛冽寒风刮得一叶不剩的秃枝,还是依然挂着绿叶的繁枝,又都悄悄地吐出了新芽,嫩嫩的,翠翠的,或浅黄,或浅绿,或微微露出点粉色……

    请以 《又见枝头吐新芽》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