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

更新时间:2024-03-20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3七下·禅城期中) 岳飞的《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胡”与“匈奴”借指的政权是
    A . 西夏 B . C . D . 南宋
  • 2. (2023七下·砀山期中)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分界线的一端(   )
    A . 金与南宋 B . 辽与北宋 C . 元朝与南宋 D . 北宋与西夏
  • 3. (2023七下·禅城期中) 根据下面表格内容分析,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朝代

    开国君主

    建国前身份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前蜀

    王建

    西川节度使

    A . 宦官专权 B .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C . 唐末农民战争 D .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 4. (2023七下·禅城期中) 《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段史料反映了安史之乱导致(  )
    A . 唐朝灭亡 B . 社会经济严重受挫 C . 中央衰微,地方权势加大 D .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5. (2023七下·禅城期中)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 )

    A . 民族交融 B . 北宋经济发展 C . 宋夏和约 D . 辽宋议和
  • 6. (2023七下·禅城期中) 下表所示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时期

    秦朝

    汉朝

    宋朝

    元朝

    典型措施

    郡县制

    “推恩令”

    设通判、转运使

    设路、府、州、县

    A .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 选官制度的变迁 C . 科举制度的发展 D . 边远地区的开发
  • 7. (2023七下·禅城期中)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8. (2023七下·禅城期中) 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宋代土地税的征收对象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以资代役纳入税收规范,新增了一些税种,如“城郭之赋”、过税(商品流通税)、住税(商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这些变化反映出宋代(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崇文抑武的风气 C . 人身控制的减弱 D . 理学思想的强化
  • 9. (2023七下·禅城期中) 如图所示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

    A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 南方社会安定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 10.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中记述:“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航行于松花江,巡视至吉林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 ……此次行程非常艰难……冬雪之时,沙结冰坚;夏雨,泥深淤阻……”康熙帝此次行程的任务是(    )
    A . 抵御沙皇俄国入侵 B . 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C .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D .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 11. 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权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这反映出( )
    A . 清朝工商业繁荣 B . 农耕技术不断衰退 C . 小农经济的破产 D . 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12. 中国拓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    )
    A . 郑和下西洋 B . 玄奘西游 C . 鉴真东渡 D . 文成公主人藏
  • 13. 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批以地域为核心的商人集团,这些人称为( )
    A . 商帮 B . 举人 C . 贡生 D . 机户
  • 14.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的清朝政策是(    )
    A . 休养生息 B . 民族压迫 C . 重农抑商 D . 闭关锁国
  • 15.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明朝”“倭寇”“民族英雄”等关键词有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
    A . 岳飞 B . 戚继光 C . 文天祥 D . 袁崇焕
  • 16. 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正式诞生在 ( )
    A . 隋文帝时期 B . 隋炀帝时期 C . 唐太宗时期 D . 唐玄宗时期
  • 17. 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这些人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 传播日本文化 B . 弘扬中国文化 C .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 . 求取印度佛经
  • 18. 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 ~镜矣!”由此可以印证唐太宗( )
    A . 爱民如子 B . 虛怀纳谏 C . 提倡节俭 D . 重视文教
  • 19. 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5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禁军仅有12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 . 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B .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C .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 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 20. 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 . 导致了武将专权 B . 分割了宰相权力 C . 提高了文官地位 D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21. (2024七下·期中) 《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 .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 . 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 . 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 . 元朝设立统--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 22. (2021七下·灌阳期末)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 . 海上贸易繁荣 B . 外国使节增多 C . 造船技术发达 D . 文化生活丰富
  • 23. (2024七下·期中) 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土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 . 休养生息 B . 兵民合一 C . 重文轻武 D . 外重内轻
  • 24. (2024七下·期末) 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25.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农历四月,郑成功率领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殖民长官在被围8个月后的1662年(清康熙元年)投降,台湾宝岛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 . 实现了国家统一 B . 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 C . 捍卫了国家主权 D . 台湾成为祖国海防的保障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摘编自《通典》卷十《漕运》

    材料二: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通大运河的人物名称及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选择一方面写出其对唐朝发展产生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以中日交往为例说明材料中“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东亚地区”这一观点。
  • 27. (2024七下·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了此前500年间中国国内五六个民族或区域性的政权并存、互相割据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

    ——摘自《元朝疆域治理的历史借鉴》

    1. (1)  材料-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此后双方之间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 (2)  材料二这首词中的“匈奴”指什么民族?为抗击该民族军队发动的大举进攻,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的大捷是什么? 
    3. (3) 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什么?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什么特点?并举一例说明。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在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清中期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 (1) 从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我们分别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简要说明两者的关系。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