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英国著名数学家约翰·泰勒,在研究金字塔时计算发现:若用塔基的周长除以塔的高度的2倍,即可得到3.1414,这个数字与圆周率几乎相等。这个发现可以说明( )
    A . 古埃及文明历史悠久 B . 金字塔是埃及王权象征 C . 古埃及法老至高无上 D . 古埃及人民的高超智慧
  • 2. 巴比伦的人口从早期开始便是由不同的种族组成的,通过制定《汉谟拉比法典》,过去所有的部落习俗差不多都消失了,法典成了国家的法律。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 )
    A . 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B . 建立起完善的官僚体系 C . 维护了奴隶主利益和权威 D . 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典
  • 3. 佛教故事说,有个首陀罗挑粪者叫尼提,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这个故事体现了( )
    A . 尼提没出家修行的想法 B . 佛教只是对低种姓开放 C . 佛教强调的是众生平等 D . 释迦牟尼同情低种姓者
  • 4. 雅典城邦规定五百人会议代表任期为一年,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任代表不能超过二年。据学者估计,当时雅典城邦公民约3万~4万人。这表明古代雅典( )
    A . 任期制度无法长期执行 B . 政治权力依旧被贵族把控 C . 人人都能直接管理城邦 D . 公民能广泛参与城邦管理
  • 5.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共和国颁布了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时期,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便分散在帝国各处的各族人民使用。由此可见,罗马法律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B . 民主政治达到鼎盛 C . 保证人民享有平等权利 D . 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 6.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对《荷马史诗》的引用。后人也把该书反映的这一文明时期称为“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 由此可见,《荷马史诗》( )
    A . 是研究西方哲学的读本,深受名人推崇 B . 是希腊早期的一部历史著作 C . 有利于了解古希腊罗马,史料价值重要 D . 是西方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 7. 8 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法兰克王国的这一措施( )
    A . 促进了基督教在西欧的传播 B . 违反了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 C . 促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 D .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 8. 庄园在中世纪西欧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259—1261 年,阿尔里瓦庄园法庭共受理了案件有 169件,其中涉及领主权益的为 104件(占 61.5%),关于佃户之间纠纷的为65件(占 38.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 . 庄园法庭主要为领主阶层服务 B . 领主的特权被庄园法庭限制 C . 庄园中领主和佃户法律上平等 D . 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
  • 9. 在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谷物的收成与种子之比仅在4:1到5:1之间,牲口的体重只相当于今天的一半,9个农民干活才能养活一个城里人,效率远低于今天。这表明当时庄园( )
    A . 农业生产力水平有限 B . 贵族的压榨很沉重 C . 农民生产积极性很低 D . 不适应生产力水平
  • 10. 大量周围地区的人们来此进行交易,市场、集市所在地的领主也愿意市场在此地建立,借以收税获利。随着市场、集市的稳定发展,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轮廓日益清晰了。这反映出( )
    A .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 西欧封建制度彻底瓦解 C . 商业贸易推动城市兴起 D . 封建领主阻碍城市发展
  • 11. “1200年,法王菲利普二世授予巴黎大学师生特权,规定普通的法官不能逮捕任何学生。1231年,教皇格雷高里九世谕令授予巴黎大学以‘不受宗教法庭干涉’的特权。”材料说明“巴黎大学”享有( )
    A . 免赋税特权 B . 宗教豁免权 C . 教育自主权 D . 司法特权
  • 12. 《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奴隶法,同时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卖为奴隶以补偿自己对他人冒犯这一部分规定;法典肯定了妇女继承遗产的权利;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才不得不写上释放奴隶的条文。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 )
    A . 推动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B . 其制定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 C . 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D . 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进步性
  • 13. “大化改新后,奴婢仍然存在,其数量占当时人口的 1/10左右,大部分集中在畿内(地区名)。奴婢在社会生产中已不起主导作用,多数从事非生产性的家庭杂务。当时,社会生产者的主要担当者是班田农民。”这表明,当时的改革( )
    A . 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转型 B . 使日本奴隶的地位大大改善 C . 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 D . 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14. 9世纪初,哈里发为给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竭力鼓励并组织学者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大批希腊、印度和波斯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这反映出,阿拉伯人( )
    A .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B . 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C . 为阿拉伯的扩张作了思想动员 D . 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 15. 在西欧工场手工业时期,许多小作坊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小作坊主不过是大作坊的居间人,小作坊的劳动者实质上是大作坊的雇佣工人。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西欧( )
    A . 现代工厂的规模较大 B . 庄园经济体现自给自足 C .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 租地农场经营方式兴起
  • 16. 14 世纪时,意大利的新锐作家多以“教会活动”和“教士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到了 16世纪,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从“市民纠纷”“市场交易”等场景展开叙事。该变化说明文艺复兴运动( )
    A . 日益融入市井生活 B . 助推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抵抗君主专制制度 D . 使西欧步入近代社会
  • 17. 1500年,欧洲出现了一千多家印刷厂,出版了大约4 万册书。其中一半是宗教类书籍,其他的主要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经典作品、法律手册、哲学著作以及大众读物等。这反映了( )
    A . 罗马法在欧洲复兴 B . 欧洲人沉醉于宗教 C .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D . 时人对知识的渴望
  • 18. (2023·滨海一模) 下图是收录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1542年编纂出版的《植物志》中的玉米植株图。福克斯写道:“它现在生长在德国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这主要是因为( )

    A . 文艺复兴推动绘画艺术繁荣 B .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C . 殖民扩张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D . 工业革命在德国迅速地扩展
  • 19. 1565 年开始,西班牙人把亚洲,尤其是中国 生丝等从马尼拉运往美洲换取金银,形成繁盛的“丝——银”对流,这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该材料体现了( )
    A . 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的繁荣 B .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C . 世界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D . 中国等国自由贸易开始兴起
  • 20. 有学者指出:“讨论美国的族群和种族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否认,本土印第安人中的绝大多数,先是死于欧洲人带来的天花和疟疾,然后在北美殖民者抢夺印第安人土地的战争中,被驱逐和屠杀了。”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殖民主义的罪恶 B . “三角贸易”的后果 C .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 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 21. 16世纪,西班牙政府规定,其拉美殖民地只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能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而且这个贸易只能由王室授予的少数商人来垄断。西班牙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 . 保障西班牙海外殖民优势 B . 保护殖民地的利益 C . 为工业革命积累原料资金 D . 加大资本原始积累
  • 22. 以下是《英国近代历史大事年表》(部分)。表中内容显示,英国( )

    1640年

    1649 年

    1653 年

    1660年

    1688 年

    1689 年

    重开议会,革命开始

    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克伦威尔


    独揽大权

    斯图亚特


    王朝复辟

    “光荣革命”

    通过《权利法案》

    A . 1649年,革命已经结束 B . 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曲折性 C . 1689年,共和制度确立 D . 政治制度始终具有专制性
  • 23. 麦考莱在《英国史》一书中说:“威廉和玛丽刚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他说的“收效”,最主要体现在英国( )
    A . 以和平方式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B . 由此立即展开了工业革命 C . 建立完整的三权分立政治模式 D . 王位世袭制最终沿袭下来
  • 24. “在英王乔治三世(1760—1820 在位)统治时期,处于上升时期的大英帝国却经受了它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材料中的“挫折”是指英国( )
    A . 国家权力中心发生变化 B . 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 C . “光荣革命”取得胜利 D . 被迫承认美国的独立
  • 25.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这一观点指的是美国( )
    A . 首创了民主共和制 B . 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C .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 . 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 26. 《拿破仑法典》确认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等。由此可见,该法典( )
    A . 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B . 成为各国法律参照蓝本 C . 体现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 .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 27. 从下面的图示来看,法国大革命( )

    A . 结果最终失败 B . 时间最为长久 C . 政体出现反复 D . 具有世界影响
  • 28.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 . 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B .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C .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D . 加速了庄园经济的瓦解
  • 29. 18世纪中期以后的英国,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如彭斯的《杜河两岸》、布罗姆菲尔德的《农夫之子》均描绘了少年时代乡村自然的美丽景色,克莱尔在《致倒下的榆树》中则深情地把童年时期屋后的榆树当作朋友来看待。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 政府重视保护乡村环境 B . 乡村教育提高了农民素养 C . 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D . 诗歌主题以乡村生活为主
  • 30. 列宁认为,“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 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据此可知,当时( )
    A . 巴黎公社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B . 革命失败源于缺乏理论的指导 C .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D . 资本主义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第31、32小题各 14 分,第33 小题 12分,共40分。
  • 31. 千余年的岁月中,罗马人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位置,声名远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断面

    前753—前509年

    前509—前27年

    前27—1453年

    政治体制

    君主制

    执政官(执政)


    元老院(决策)


    公民大会(监督)

    元首制


    君主专制


    控制元老院

    —摘编自《罗马发展史》

    材料二

    项 目

    材料出处

    项目一:武力扩张

    罗马,这个位于台伯河畔的小小国家,经过几个世纪的对外战争,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终于确立了在地中海世界的霸权地位,成了地中海世界实力最强的霸主。

    杨共乐《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原因》

    项目二:建筑风格

    罗马式建筑的窗户很小,而且离地面较高,采光少,里面光线昏暗,使其显示出神秘与超世的意境。门窗上方均为半圆形。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式教堂表现为堂内占有较大的空间,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在外观上构成十字架形。

    《罗马式


    建筑》

    项目三:法律手段

    罗马法作为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不仅在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司法与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明华《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对近现代西方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罗马政治体制的变化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国家治理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对罗马的发展乃至声名远播有何影响。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罗马声名远播的其他因素。
  • 32.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人们研究历史时,有多种视角解释过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走出中世纪”受益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在大航海开始之前,西欧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促进西欧发展的科技、航海船只制造等技术大多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发明或完善的,直到19世纪,西欧才赶上并超过亚洲先进国家。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西欧走出中世纪”是自发的结果。 14、15世纪,西欧社会内部出现了反封建的因素,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随后不断向外扩张。 15、16世纪之交,西欧逐渐走出中世纪。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表

    项目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 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船数

    大号宝船62艘

    (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 44.4 丈,宽 18 文(准尺),折合公制长 151.8 米,宽61.6米

    旗舰 100 吨, 长 245米,宽 6 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分别有120吨,100吨!和50吨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亚洲国家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西欧走出中世纪”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从纵深层面比较当时中国与西方航海的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 33. 大国崛起的经验有许多共同之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部分西方大国崛起表

    国家

    历史事件

    英国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专注发展经济和拓展海外势力;确立新的政治体制,成为第一个迈入现代社会的国家;工业革命释放和提高生产力水平。18、19世纪英国成为最强盛的军事、经济强国和第一个全球意义的海洋帝国。

    美国

    远离欧亚大陆的位置优势;先求独立,后维护统一;制度创新和对宪政法治的信仰是美国强大的关键因素;抢占科技和管理的制高点,保持强大的创新能力成为美国维系超级大国地位的重要支点。

    —摘编自岳文典:《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经验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1. (1) 根据材料,指出英美两国崛起的共同因素。
    2. (2) 从材料中两个国家各选一个历史事件,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示例】(仅供参考,不得抄袭)

      事件:英国一工业革命;美国一抢占科技和管理的制高点、创新能力。

      观点:技术创新推动国家发展。

      论述: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结论:技术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保持强大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国家保持强大。

      结论:民主政治体制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示例3】事件:英国—工业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

      观点:创新推动国家发展。

      论述: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取得国家独立,制定了 1787年宪法,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建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结论: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评分说明:事件占 1分,两个事件若有一个与观点不吻合,不得分; 观点占2 分,观点明确,且与所选事件均吻合给足 2 分,若观点较明确,或有一个事件与其不吻合,只给1分,不论观点明确与否,若两个事件均与观点不吻合,观点不得分; 论述占 4 分,逻辑完整,论述充分给足4 分,表述不够充分的酌情给分,若观点不得分,论述不能给分; 结论占 1 分,在论述得分前提下,合理即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