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百色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4-03-31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下列图标中属于“禁止吸烟”标志的是(  )
    A . B . C . D .
  • 2. (2023·金昌) 中国古籍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 可燃性 B . 常温下呈固态 C . 难溶于水 D . 熔点高
  • 3. (2023·江西) 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 . 走路上学 B . 随手关灯 C . 焚烧垃圾 D . 植树种草
  • 4. (2023·河南)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工艺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 甘蔗榨汁 B . 棉纱织布 C . 白土烧瓷 D . 楠木造船
  • 5. (2023·重庆)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操作不规范或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 加热粉末 B . 气密性检查 C . 液体读数 D . 收集气体
  • 6. (2023·昆明模拟) 下列物质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 . 石油 B . C . 天然气 D . 酒精
  • 7. 生活中常见有“高钙牛奶”、“含氟牙膏”、“含铁酱油”。这里的钙、氟、铁指的是(  )
    A . 元素 B . 单质 C . 分子 D . 原子
  • 8.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 白酒 B . 空气 C . 汽水 D . 液氮
  • 9. (2016·葫芦岛)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其中错误的是(  )

    A . 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隔 B .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 . 食物腐烂﹣﹣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D .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 10. 下列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 . 用剩的药品一定要放回原瓶 C .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 . 点燃甲烷前,要先验纯
  • 11.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用淘米的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 B . 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 . 为了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D . 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身体健康
  • 12. (2023·宜宾) 二氧化碳灭火器(如图)使用广泛,生产时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液化后装入小钢瓶中,使用时将其喷出灭火。下列有关该型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加压液化时,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缩小 B . 使用时先拉出保险销,再按下压把喷出灭火 C . 灭火时,二氧化碳起到降低着火点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D . 适用于扑灭图书馆内图书失火
  • 13. 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种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
    A . 用燃着木条 B . 用带火星木条 C . 用澄清石灰水 D . 闻气味
  • 14. (2022·北京市) 载入航天器中处理CO2的一种方法为 ,X的化学式为(   )
    A . Li B . Li2O C . Li2CO3 D . LiOH
  • 15.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 氮气是无色的,可用作保护气 B . 金刚石硬度大,用于切割大理石 C . 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可用来炼铁 D . 氧气有助燃性,可用于医疗急救
  • 16. 探索燃烧的利用和控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被广泛应用 B . 把煤块粉碎成煤粉使用,可以使煤充分燃烧 C . 炒菜油锅着火时,立刻盖上锅盖可以灭火 D . 把蜡烛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蜡烛能立刻燃烧
  • 17. 科学思维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示例说法错误的是(  )
    A . 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故两者的物理性质相同 B . 分类:O3、C、P都是单质 C . 分析: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因为通电时稀有气体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 . 推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 18.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正确的判断是(  )

    A .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 . 物质A中有三种元素 C . 其中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 D . 该反应中B与C的质量比为1:1
  • 19. 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X表示反应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 . “CO→CO2”的反应类型一定是化合反应 C . “CO2→H2CO3”的反应可以用石蕊溶液检验 D . “CO2→CaCO3”的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
  • 20.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 实验①—电解水实验 B . 实验②—向MnO2固体粉末中不断加入H2O2溶液 C . 实验③—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 . 实验④—在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一定质量的红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6分)
  • 21. 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符号或符号的意义。
    1. (1) 铁离子
    2. (2) 铝元素
    3. (3) 氮气
    4. (4) CO2中“2”表示的意义是
    5. (5) 标出中带点氮元素的化合价
  • 22.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石墨    ②酒精    ③C60    ④氧气    ⑤干冰

    1. (1) 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2. (2) 可用于超导材料的是
    3. (3) 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4. (4) 可用作汽油添加剂的是
    5. (5) 可用于气焊的气体是
  • 23.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模拟右江水变成自来水的部分净化过程如图。

    1. (1) 沉降:取100mL大雨过后的右江水注入烧杯中,加入少量(填物质名称),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静置。
    2. (2) 过滤:实验室在过滤操作中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
    3. (3) 吸附:吸附池内常用吸附色素和异味。
    4. (4) 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并杀灭水中病原生物,常采用的方法是,为证明处理后所得的水是否是软水,可用来检验。
    5. (5)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常常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其目的是
  • 24. (2023·自贡)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 (1) 从宏观角度分析,氧气是由氧(填“元素”或“原子”)组成的。
    2. (2)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他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其中相对原子质量确定为152的铕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3,则铕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3. (3) 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有(填数字)种。

      ②与氧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填元素符号)。

      ③由镁和氯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25. (2023·重庆) 下图是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他将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得到红色粉末(HgO),他又把红色粉末放在另外容器里加强热,最终得出了空气成分的结论。

      

    1. (1) 若用煤块作火炉燃料,该燃料属于(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
    2. (2) 连续加热12天的目的是,剩余气体约占原气体总体积的
    3. (3) 将红色粉末加强热可生成初始物质,其化学方程式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 26. 从原子论到分子学说

    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复杂原子”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整数比例简单构成。

    材料二:1811年,阿伏加德罗引入新的概念——分子,提出了分子学说。对于化合物而言,分子相当于道尔顿所谓的“复杂原子”;对于单质而言,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单质原子。

    1. (1) 完成下列表格中的空格部分:

      物质

      甲烷

      氯气

      五氧化二磷

      氦气

      构成物质的微粒(写微粒符号)

      CH4

      Cl2

      P2O5

    2. (2) 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 (3) 表中微粒中符合道尔顿“复杂原子”的是(写化学式)。
    4. (4) 你同意材料一中加点文字部分的观点吗?(填“同意”或“不同意”),请选用(1)表中的物质说明理由
    5. (5) 从原子论的创立到分子学说的提出,谈谈你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有何感想
  • 27. 氢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图是通过热化学循环用硫化氢气体(H2S)制备氢气的模拟工艺流程:

    1. (1) 吸收室中生成的S可进一步燃烧为反应室提供:SO2 ,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HI进入产品室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
    3. (3) 写出一种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
    4. (4) 写出反应室中SO2与I2的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共15分)
  • 2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1)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

      ①仪器a的名称: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填序号);B装置中棉花团的作用是

      ③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到液面下,其目的是

    2. (2) 下列选项中,由实验及现象推出相应结论正确的是(填序号)。

      选项

      A

      B

      C

      实验

      现象

      有气泡冒出,触摸试管外壁,有热感

      旋紧瓶塞,振荡,软塑料瓶变瘪

      甲瓶中出现白色浑浊,乙瓶中无明显现象

      结论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29. 小美同学不慎将腿部擦伤,医生在她伤口上涂了医用过氧化氢溶液,看到伤口处产生小气泡,小美很好奇:为什么过氧化氢溶液涂到伤口上分解速度就加快了呢?
    1. (1)

      I.小美决定用如图示装置测定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实验前在注射器中吸入过氧化氢溶液,量筒内装满水。实验开始,向试管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记录2分钟收集的气体体积。

      过氧化氢和水虽然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写出有二氧化锰存在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在该化学反应里,二氧化锰起作用。
    2. (2) II.小美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过氧化氢是人体代谢废物之一,它能够对机体造成损害,人体存在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影响,人体正常体温是37℃。

      【提出猜想】

      猜想1: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体温比瓶中的温度高。

      猜想2: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伤口中有过氧化氢酶。

      【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两次进行实验,均注入5mL过氧化氢溶液:第一次在常温下进行;第二次将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

      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均为5mL

      两次进行实验:

      第一次将装有一小粒过氧化氢酶的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注入5mL过氧化氢溶液。

      第二次

      第一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mL;第二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mL

      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过氧化氢酶的作用

    3. (3) 【实验反思】

      小美反思实验过程,认为人体中过氧化氢酶是在体温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又各取5mL过氧化氢溶液补充进行了几组实验,其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加入过氧化氢酶

      不加过氧化氢酶

      反应温度/℃

      25

      37

      42

      25

      37

      42

      收集到气体体积/mL

      39

      56

      34

      5

      5

      5

      通过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的新结论是

五、计算题(本大题2个小题,共7分)
  • 30. 食醋中含有醋酸(CH3COOH)。计算:
    1. (1) 一个醋酸分子中含有个原子。
    2. (2) 醋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填最简比)。
  • 31. 将MnO2和KClO3的固体混合物35.0g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25.4g,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生成O2的质量为g。
    2. (2) 计算MnO2和KClO3的固体混合物35.0g中MnO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